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力

我国热电联产行业现状与上下游情况: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 上游以煤炭为主

我国热电联产行业现状与上下游情况: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 上游以煤炭为主

2016-2022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热力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稳步发展,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热电联产装机容量约为5.45亿千瓦。初步估计2022年底全国热电联产装机规模或达5.92亿千瓦。从中长期来看,未来我国工业和居民采暖热力需求、电力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有

2023-10-25
我国测试电源行业:市场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企业可把握国产替代机会(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测试电源行业:市场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企业可把握国产替代机会(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及688.7万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9.10%及95.60%。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达546.7万辆和536.5万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5.83%和83.9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58.8万辆和151.8万辆,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4.23%和1

2023-10-17
我国特种电源市场涉及诸多领域 整体容量较大 产业将逐步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特种电源市场涉及诸多领域 整体容量较大 产业将逐步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此外我国飞机保有量稳定增长,截至2021年末,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数量为4,054架,比上年底增加151架。截至2022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4165架, 比上年底增加111架。

2023-10-12
我国风电行业:长期需求支撑力度较强 海上风电加速向深远海发展

我国风电行业:长期需求支撑力度较强 海上风电加速向深远海发展

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用电量570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148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3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2023-10-09
我国风电海缆行业:低碳政策叠加需求持续上升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00亿

我国风电海缆行业:低碳政策叠加需求持续上升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200亿

风电用海缆属于电力电缆中的一种,主要应用场景是水下。根据电压等级的不同,电力电缆可分为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等不同等级。电压等级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产品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电压等级越高,工艺装备、 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对更高。风电海缆电压等级一般在 35KV-220KV之间

2023-10-03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进入平价阶段 招标量可观 新增装机中大型化趋势明显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进入平价阶段 招标量可观 新增装机中大型化趋势明显

海上风电是指在潮间带、近海海域等主要区域建立风力发电场,并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一种使用离岸风力能源的方式。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高、不占用土地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是全球风电发展的最新前沿。

2023-10-02
我国风电设备行业分析 双馈型占绝对主导地位 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排名第一

我国风电设备行业分析 双馈型占绝对主导地位 金风科技累计装机容量排名第一

根据数据,对于陆上风电,在施工难度较低的平坦地形中,风电机组占到整体建设成本的比例达到54.90%;在施工难度较高的山地中,风机机组在成本结构中的占比为39.44%;对于海上风电,风电机组和塔筒等整机设备仍占到整体风电建设成本的较高比例,约50%左右。

2023-09-22
我国发电量充足推动智能电网蓬勃发展 2023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级别

我国发电量充足推动智能电网蓬勃发展 2023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千亿级别

发电量庞大伴随数字技术进步与升级,能源与互联网融合进程加快,智能电网进入黄金发展期,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智能配网专利申请量由607件增长至851件。2022年1-10月我国智能配网专利申请量达613件。

2023-09-20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正在有序化发展 装机量、发电量不断增长 垃圾焚烧发电是目前最主要方式

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正在有序化发展 装机量、发电量不断增长 垃圾焚烧发电是目前最主要方式

中累计装机容量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分别是422万千瓦、411万千瓦、297万千瓦、284万千瓦、259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广东、黑龙江、辽宁、广西、河南,分别是45万千瓦、37万千瓦、33万千瓦、26万千瓦、24万千瓦。

2023-09-14
我国成为全球光伏运维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国家电网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

我国成为全球光伏运维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国家电网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我国光伏运维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占全球光伏运维专利总申请量的55%。其中我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光伏运维专利申请数量遥遥领先,约为2200项。

2023-09-12
全球户用光伏行业分析:欧洲、美国发展势头较好 中国装机规模大幅增长

全球户用光伏行业分析:欧洲、美国发展势头较好 中国装机规模大幅增长

2022年8月,美国《2022年通胀削减》正式立法生效,该法案在光伏方面继续增加ITC税收抵免期限以及比例,并增加了低收入社区风电光伏税收规模,对符合标准的风电、光伏设施税收优惠规模增加10%-20%。

2023-09-11
我国绿色电力行业:“双碳”目标加速实现下增长趋势将长期保持 市场竞争也将持续加剧

我国绿色电力行业:“双碳”目标加速实现下增长趋势将长期保持 市场竞争也将持续加剧

2021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绿电交易试点,由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开展试点交易,2022年,全年核发绿证2060万个,对应电量206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对应电量96.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5.8倍。2023年一季度我国绿色电力交易量为6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交易规模约为

2023-07-31
我国电力行业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格局(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电力行业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格局(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发电量不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 81,121.80 亿千瓦时,同比增速达 9.37%。 2022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869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6%。

2023-07-22
我国光伏电池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降本增效”是长期逻辑(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光伏电池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 “降本增效”是长期逻辑(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近年来我国光伏电池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光伏电池产量由2017年的9453.9万千瓦增长至2022年的34364.2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9.45%。

2023-06-16
政策驱动下我国换电站建设加速 市场由蔚来、奥动、伯坦等企业主导

政策驱动下我国换电站建设加速 市场由蔚来、奥动、伯坦等企业主导

根据数据,2019-2022年我国换电站保有量由306座增长至1973座。截至2023年4月,我国换电站保有量突破2000座,达2102座。

2023-06-14
新增光热项目及政策扶持力度加码 我国光热发电行业市场规模已超百亿

新增光热项目及政策扶持力度加码 我国光热发电行业市场规模已超百亿

在青海、甘肃、新疆等资源优质区域,建设长时储热型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推动光热发电与风电、光伏发电基地一体化建设运行。根据CSPPLAZA数据,2021年至今我国部分光热项目总数量已经超过40个,总装机超4000MW,超过首批20个示范项目1349MW的规划量。

2023-06-09
全球天然气发电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我国发电量集中在“五大发电集团”及“四小豪门”中

全球天然气发电市场保持增长态势 我国发电量集中在“五大发电集团”及“四小豪门”中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全球天然气发电量增加,天然气发电量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6955亿美元,2022年达到7081亿美元。

2023-06-09
我国电力勘察设计市场总体向好 行业营收、新签合同额、利润及净利润呈增长态势

我国电力勘察设计市场总体向好 行业营收、新签合同额、利润及净利润呈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10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83%。2021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完成投资10786亿元,同比增长5.86%。

2023-05-31
我国电力咨询设计行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我国电力咨询设计行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附主要企业竞争优势)

据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发布的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684.21亿元,同比增长26.82%。

2023-05-18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 为充电桩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 为充电桩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

2023年2月通过的停售燃油发动机车辆议案将为欧洲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提供动力,2月欧洲七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恢复增长,合计为12.3万辆,环比增长17.7%,同比增长1.5%。

2023-04-25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