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钢材产量及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导读:我国钢材产量及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趋势分析,“十二五”时 期,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其任务是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对于少数有实力企业,要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同时防止 高档次同质化发展。建筑业用钢、工业生产用钢和能源行业用钢将是拉动国内钢材消费的三大主力,其中房地产用钢仍将是最大的需求通道,预计2015年房地产 用钢为4.05亿吨。

  钢铁工业系指生产生铁、钢、钢材、工业纯铁和铁合金的工业,是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基础工业之一。钢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提高,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12年,钢材市场需求呈现出降中趋稳走势。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回落的影响,钢材市场生产增速有所回调,2012年我国累计生产钢材95186.10万吨,同比增长7.70%;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90978.64万吨,同比增长6.93%。2013年1-6月份,我国累计生产钢材51696.45万吨,同比增长10.21%;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49310.29万吨,同比增长9.88%。

  2012年1-12月全国钢材累计总产量951,861,108吨,同比增长7.66%。12月当月钢材产量81,374,768吨,同比增长13.52%。

  2012年1-12月全国钢材累计总产量分省市统计

地区

钢材(吨)

12月产量

1-12月止累计

12月同比增长(%

累计同比增长(%

全国

81374768

951861108

13.52

7.66

北京

193119

2538192

-24.35

-11.29

天津

4975069

57085861

27.29

12.07

河北

16715519

209951997

15.89

9.41

山西

3447811

37976318

8.92

11.78

内蒙古

1377897

16618237

20.45

15.51

辽宁

5431497

59160894

18.92

0.43

吉林

933350

12295152

16.84

18.17

黑龙江

382796

6101810

-11.85

2.47

上海

1906447

23407603

-4.13

-7.62

江苏

8895372

109891752

9.54

9.8

浙江

2889360

33613255

2.38

5.76

安徽

2457242

27653517

4.58

2.01

福建

1991012

20344031

20.39

14.63

江西

1991982

23688855

1.54

2.24

山东

6283279

78179108

18.76

8.94

河南

2895001

34813807

13.47

5.7

湖北

2610674

35584169

-15.33

-2.91

湖南

1699503

18475193

-0.24

-3.95

广东

3049665

29929624

24.13

2.78

广西

2419836

21423817

47.65

17.86

海南

19443

208894

30.8

-9.79

重庆

1066665

11502221

11.21

0.45

四川

2226138

22816226

22.31

7.3

贵州

578056

5602228

14.34

23.06

云南

1504348

16000443

12.46

16.81

陕西

1106513

12835532

25.84

24.6

甘肃

896116

8830416

14.25

7.66

青海

103519

1394822

-12.46

-1.89

宁夏

112721

1091419

94.56

41.7

新疆

1214818

12845716

36.99

30.74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十二五”时期,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其任务是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对于少数有实力企业,要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同时防止高档次同质化发展。建筑业用钢、工业生产用钢和能源行业用钢将是拉动国内钢材消费的三大主力,其中房地产用钢仍将是最大的需求通道,预计2015年房地产用钢为4.05亿吨。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建筑钢材场竞调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13-201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硬质合金行业产业链正不断完善 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我国硬质合金行业产业链正不断完善 高端市场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我国硬质合金行业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我国硬质合金产业链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集原材料制备、产品生产加工以及下游应用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2025年01月15日
全球铋行业分析:供需格局将持续改善 中国企业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

全球铋行业分析:供需格局将持续改善 中国企业加大高端产品研发力度

不过,全球铋行业整体消费韧性仍然较强,2023年消费量达到16766吨,并且市场供需格局将持续改善。中国作为全球主要铋金属生产国,并且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我国部分铋行业企业逐渐加大在高端铋产品方面的研发投入,有望逐渐占据全球铋行业主导地位。

2025年01月07日
复合铝箔行业:产品更轻薄安全但量产成本较高 产业化加速将带来增量空间

复合铝箔行业:产品更轻薄安全但量产成本较高 产业化加速将带来增量空间

工艺路线决定复合铝箔量产成本较高,约为3.2元/平米,是传统铝箔的5倍左右。复合铝箔大规模应用前需进行性能测试,多数复合铝箔厂商仍处于测试阶段。在生产端和应用端共同推动下,复合铝箔产业化将加速,工艺成本或将逐渐下降,市场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带来增量空间。

2025年01月07日
全球铟行业分析:供需规模整体平衡 高纯度铟材料或是中国企业研发目标

全球铟行业分析:供需规模整体平衡 高纯度铟材料或是中国企业研发目标

而且全球铟需求量维持在1700-1800吨/年,供需关系整体平衡,并且ITO靶材及新兴的铟镓锌氧化物(IGZO)靶材占全球铟消费量的80%。海外高纯铟及其氧化物加工企业凭借着起步较早、技术水平优势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产企业主要是一定规模的单独从事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

2025年01月06日
资源濒危近在眼前 我国锑行业产量逐年下降 国家正加大生产监管力度

资源濒危近在眼前 我国锑行业产量逐年下降 国家正加大生产监管力度

锑是重要的“工业味精”,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金属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各种阻燃剂、合金、陶瓷、玻璃、颜料、半导体元件、医药及化工等领域。其中,阻燃剂占比55%,铅酸电池占比15%,聚酯催化占比15%,玻璃陶瓷占比10%。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铜板带行业发展现状:自给能力增强 贸易差额由逆转顺 出口量持续增长

我国铜板带行业发展现状:自给能力增强 贸易差额由逆转顺 出口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为了满足下游电力、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发展需要,我国铜板带行业持续扩能,产能逐年增长,由2019年的308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37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25%;其产量也在持续增长,由2019年的222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8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07%。

2024年12月24日
我国氧化锆行业供应链成熟 上游锆资源匮乏需依赖进口推高成本 下游市场需求广阔

我国氧化锆行业供应链成熟 上游锆资源匮乏需依赖进口推高成本 下游市场需求广阔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氧化锆行业拥有成熟且稳定的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到提炼加工再到最终产品出售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体化闭环。从上游来看,目前我国的锆矿资源较为匮乏,需要大量依赖进口,从而推高了氧化锆成本。从下游来看,氧化锆应用广泛,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固态电池领域中,未来市场需求将得到显著提升。

2024年12月20日
铝型材行业:工业铝型材产量占比提升 市场竞争呈现多元化和集中化

铝型材行业:工业铝型材产量占比提升 市场竞争呈现多元化和集中化

铝型材,是铝棒通过热熔、挤压、从而得到不同截面形状的铝材料。随着经济发展和加工技术进步,近年来我国铝型材产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9-2023年我国铝型材产量由1878万吨增长至218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3.8%,预计2024年我国铝型材产量达2204万吨,增速为1.10%。

2024年12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