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解读我国钢铁工业的过去与未来。回顾我国钢铁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仅从粗钢产量指标就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之快:1996年粗钢年产量突破1亿吨,2003年突破2亿吨,以后大约每两年增加1亿吨,2014年粗钢产量达到8.23亿吨。而在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只有美国、前苏联、日本钢产量曾达到年产1亿吨以上,但也没有达到2亿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也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重大挑战。
2015年7月10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联合摄制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大国钢铁》摄制组,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进行了专访,张国宝还受聘担任了《大国钢铁》纪录片的顾问。
张国宝曾分管工业,参与了很多重大钢铁项目的决策、审批、验收工作,在推进钢铁重大装备国产化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许多钢铁重大项目的建设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同时,他是许多钢铁重大项目建设的见证人,与钢铁行业结下深厚情缘。
作为亲历人,张国宝讲述了其经办的宝钢二、三期建设、首钢搬迁、鞍钢西区和鲅鱼圈钢铁项目、马钢新区、邯钢新区、太钢不锈、酒钢不锈、包钢、攀钢、东北特钢,以及宝钢重组广东钢铁工业,决策宝钢湛江项目、武钢防城港项目等重大项目,以及推进装备国产化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对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化解产能过剩、“走出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深入见解和思考。
本文根据对张国宝的专访整理而成,本期《中国冶金报》特刊登此文,希望沿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崛起轨迹,展望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内涵。
回顾我国钢铁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仅从粗钢产量指标就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之快:1996年粗钢年产量突破1亿吨,2003年突破2亿吨,以后大约每两年增加1亿吨,2014年粗钢产量达到8.23亿吨。而在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只有美国、前苏联、日本钢产量曾达到年产1亿吨以上,但也没有达到2亿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钢铁工业目前也面临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我曾经参与多个钢铁相关项目的决策、审批工作,对我国钢铁工业有很深的感情。我认为,回顾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有很多重大问题值得去认真思考。
大国崛起,钢铁工业功不可没
虽然,近年来,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和虚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朝阳产业,而钢铁等传统产业似乎成了夕阳产业。但钢铁就像粮食一样,并不因为新兴产业发展变得可有可无,相反,钢铁和粮食虽不是新兴产业,却是常青产业,任何时候都离不了,钢铁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我国钢铁工业为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毋庸置疑,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这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显著增强了综合国力,支撑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必须看到,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钢铁工业功不可没,钢铁工业对国防工业、石油工业、造船工业、建筑业、装备制造业等都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如果没有钢铁工业的支撑,我国造船工业不可能在全球占到那么大的比重。
2003年,我给中央领导写报告,建议把中国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10年,我国船舶完工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市场完工量的43.6%,全球第一。而1975年,我国造船工业和韩国在全球的比重仅各占1%,日本占50%,欧洲占43%。
当然,从技术含量上看,我国造船工业目前与韩国仍有差距,但如果按照技术含量折合成修正总吨计算,我国目前已超过了韩国,这拉动了很多钢铁消费。如果我国没有如此强大的造船能力,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就无从谈起。这些都与钢铁工业密不可分。
据了解,21世纪的前15年内,我国生产了约70亿吨钢。没有这70亿吨钢,哪能建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钢铁如同坚硬的骨骼一般,强力支撑着我国的崛起。
毛泽东主席的一个重要强国梦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钢铁工业,那个时期提出了以钢为纲、钢铁元帅升帐、鞍钢宪法等口号。1958年的“大跃进”主要内容也是为达到年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未按经济规律办事,也造成很多损失。
毛主席为什么那么重视钢铁工业?因为钢铁是工业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基础。中国在近代史上受尽屈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科学技术落后,没有现代工业。鸦片战争失败后,有识之士搞洋务运动,张之洞创立汉阳铁厂,才建立起非常弱小的钢铁产业。抗日战争8年期间,日本本土年均钢产量达到500多万吨,而中国年均只有约5000吨,日本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000倍左右,再加上其机械加工能力已经很强,可以生产航母和零式战斗机,中国人民是拿血肉之躯与日本侵略者作战,因为我国的枪炮子弹等武器装备和物资条件根本无法与日本相比。所以当时毛主席要发展钢铁工业,是有道理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只有15.8万吨钢;1958年我们的口号是1070万吨钢,那时我还在上中学,也参与了大炼钢铁,去造小高炉,办耐火砖厂,在敲铁矿石时铁矿砸在手上留下来的疤痕现在仍有。但1958年真的砸锅卖铁也没达到1070万吨这个数,到了1959年才达到1300万吨,其中有些是小高炉炼出来的,属于不合格产品。之后的20年,钢铁业发展缓慢,在建设宝钢前,全国钢产量不到3000万吨。通过改革开放,宝钢建设投产,我国钢铁工业的质和量才迅速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成长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钢铁工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调整和进步。
宝钢建设,我国钢铁工业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钢铁工业最大的事件就是宝钢的建设,可以说宝钢的建成投产不仅使我国钢铁工业,而且使工业的综合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曾担任宝钢三期工程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宝钢一共建了22年,1978年开始建设,中间停了一段,后来又恢复建设,总共分三期。第三期投入最后决算是62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
我始终认为,宝钢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过程也非常不易。20世纪80年代,当宝钢建设暂停时,日本的设备供应公司要求中国赔偿,而中国企业认为日本公司要求赔偿不够友好,所以宝钢恢复建设时就“敲打”日本,把2050毫米热连轧机改订德国设备,大概4亿美元,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订单。后来,日本派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北京商谈此事。由于我会日语,便给当时国家计委负责此项工作的赵东宛副主任当翻译。日本方面向我们道歉,请求给日本一个机会。我们把这个情况整理了一个报告报给中央,毕竟日本新日铁曾帮助我国建设宝钢。中央综合考虑后订购了日本神户制钢的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而2050毫米热轧机和2030毫米冷轧机都是德国的设备。
宝钢建设为我国钢铁装备国产化提供了很好的依托工程。宝钢一期所有核心设备基本都是进口的,只有约12%的边角结构件是国产的;到二期时,改为合作制造,国产化率大大提高;到第三期,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有了宝钢的经验,后来像包钢改造、攀钢改造、曹妃甸的建设等,我国钢铁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钢铁工业整体水平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升级,我国钢铁工业迎头赶上
我国钢铁装备在不断进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钢铁工人的典型形象就是戴鸭舌帽、拿大铁钎、带防护镜,在炼钢平炉前操作,钢花四溅,感觉非常光荣。事实上,那都是落后的平炉,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能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我任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期间还有大量平炉存在,原冶金部提出来应淘汰落后设备,我们积极推动,平炉、300立方米以下高炉、30吨以下转炉等已逐步被淘汰,代之以4000立方米甚至5000立方米高炉、板坯连铸连轧、精炼炉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连小方坯连铸机都不能生产,需要从国外引进设备和技术;矿山设备也极其落后,最大只能生产4立方米挖掘机,电动轮车还不能生产。而现在,56立方米大电铲和320吨电动轮车都已被生产出来。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列入国务院重大装备办攻关的十二大成套装备中,有一套半与钢铁工业有关:一套是宝钢成套装备,包括2050毫米热连轧机、1900毫米板坯连铸机、2030毫米冷轧机等;另一套是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我把它称为“半套”是因为千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还可用于煤矿、有色金属矿,该设备攻关的主要内容是16立方米、23立方米电铲,108吨、154吨电动轮车。
自宝钢开始建设以来,我国的冶金装备不断创新,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世界最强的冶金设备设计制造企业德国西马克、德马克公司设计的轧机大部分也是分包给中国的一重等企业生产。我们还尝试了一些先进工艺和设备。例如太原尖山铁矿是中国第一个采用管道运输的,随后在云南大红山也采用了。先进装备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技术水平非常重要。正是有了先进装备,才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研发先进技术和产品。现在,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在能源价格、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的情况下也只有1994年的60%,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很多企业根本无法支撑下来。
结构调整,关乎企业生死存亡
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我经历过几个大的钢铁企业重组和建设事件,虽然过程曲折,却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中国钢铁工业以前基本上都是依托大城市发展起来的,而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随着城市功能不断拓展,钢铁厂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对当地环境影响很大。例如首钢,之前的位置上风上水,早期北京的雾霾虽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关注,但北京用水已经颇为紧张,首钢对北京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希望进行调整,首次提出首钢搬迁问题。
首钢是我国最早进入年产千万吨级钢的企业之一,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技术上看,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想把这样历史悠久的钢厂搬离北京,难度可想而知。此外,首钢还涉及约10万人的就业和北京市20亿元的税收,因此,在很多方面大家认识并不一致。我建议搬迁,我提议首钢总部和科研销售这些无污染的部门可以继续留在北京,有些装备制造也可以不动,以减少搬迁的难度。主要搬走高炉炼铁、转炉炼钢这些污染较大的环节。但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认识不一致还是搁置了。后来因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家对环保的认识发生转变,才统一了思想,下定决心进行首钢搬迁。我曾担任首钢搬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当时照顾北京市和首钢的一些要求,尽可能减少搬迁的阻力,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顺义建设冷轧厂保留一部分生产能力,可以安置部分就业和保留一些税收。国家也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首钢搬迁。首钢搬到曹妃甸以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尽量协商首钢和唐钢两家联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首钢京唐钢铁公司。
宝钢重组广东钢铁工业比首钢搬迁还要复杂得多。宝钢集团早就有建立沿海钢铁基地的计划,而广东省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省,外来钢材占了广东省钢材总需求的80%,广东省领导和本地钢企韶钢、广钢希望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广钢在全国算不上大钢铁厂,但当时在广东省,尤其在广州市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当时,钢铁工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提高产业集中度已迫在眉睫,如果新建湛江基地就必须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等量置换,即关停广钢、珠江钢厂,重组韶钢等,由宝钢重组广东全省钢铁工业,这让很多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是,只有重组才能发展。经过很长时间的协商,最终宝钢同意出资进行重组,地方政府负责人员安置问题。广钢、珠钢等热加工全部关停,转成钢贸企业。两个大钢厂关停500万吨左右的产能,再加上其他小的钢铁产能,总计约1000万吨,完成了宝钢湛江基地建设需要压缩产能进行等量置换的目标。
在宝钢重组广东钢铁工业的同时,武钢也希望在广西沿海建设钢铁基地,否则武钢处于中部,仅进口铁矿石的运输费用一项就难与沿海钢厂竞争,广西省也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要求。宝钢的湛江基地和武钢的防城港基地交织在一起,只批其中一个说不过去,在产能过剩担忧的情况下,更难决策。于是,我们提出让武钢来重组广西钢铁,这涉及地区布局的结构调整。过去,很多钢铁厂依铁矿石资源而建;现在,我国80%的铁矿石要从国外进口,内陆与沿海钢厂相比运输成本要高很多,因此,钢铁企业都希望在沿海寻找新的生产基地。于是我和武钢领导商谈,建议把湖北省的钢铁产能淘汰一部分,同时,将柳钢调整也考虑进去。从结构调整来讲,我认为可以通过建新基地,将小的落后产能淘汰,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淘汰落后产能,地区布局重新洗牌后,作为劳动密集型和产业带动性的冶金行业,大量从业人员需要安置。比如宝钢重组上钢,宝钢当时只有两万人,要解决上钢一厂到十厂约20万钢铁工人的就业问题,过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后来,还是坚决地迈出了这一步。宝钢将原来的老厂重组,有的专门去做不锈钢,有的改去生产板材,有的去生产线材如钢丝帘线等,逐渐把老钢铁企业进行彻底改造,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重组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杭钢重组。杭州本来就是一个旅游城市,杭钢位于杭州半山区,半山区虽然不是核心景区,但把钢铁厂放在这个地方已经显得不够和谐了。而且,杭钢和广钢类似,只有300立方米左右的高炉,虽然通过做房地产等产业总体经营效益较好,但和现代化钢铁厂的要求相比,已经落后。当时,我们希望杭钢把宁波钢铁接过来,直接搬到宁波。后来,因为杭钢有不同意见,其实是不愿离开杭州,就拖下来。但是现在,还不得不走这条重组路,因为明年G20峰会在杭州开,今年底,杭钢必须全部关停。
钢铁装备的进步和结构调整带动了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进步。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产品都实现了国产化,技术上也逐渐达到国际水平。产品方面,像石油工业中的套管,能源行业中天然气长输管道用X70、X80钢,超低冷LNG(液化天然气)储罐钢板,LNG运输船用钢板等已实现国产化。一些特殊用钢材品种,如汽车钢丝帘线,悬索桥钢丝绳,矿井、电梯提升钢缆等,虽然国产化了,但质量还不稳定;技术方面,像干熄焦、高炉煤气发电等都已广泛应用,焦炉煤气转化为天然气也逐步推广。有些还要摸索,像COREX(熔融还原法,由奥钢联开发的非焦炼铁技术),短流程炼钢技术并未像预期那样得到应用。当然,我国在高端产品、环保等很多方面与国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如能源行业的700℃超超临界锅炉用钢现在还不能国产化,仍在攻关;很多钢企吨钢能耗等指标与国外也有很大差距。今后,钢铁工业在产品、技术等方面还要不断进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满足新的需求。
讨论结构调整,不得不提特钢,特钢企业的崛起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攀钢、太钢不锈、东北特钢、酒钢不锈等特钢企业的建设我都亲历过。例如,当时我国没有石油钢管厂,建设了天津无缝钢管厂;过程很艰难,期间因经营问题曾考虑过让宝钢兼并天津无缝钢管厂。天津无缝钢管厂的第一套设备都是进口的,财务费用很高,陷入严重亏损,国家提供了财政资金进行财务重组,使国内石油钢管的价格降了一半。虽然这些建设历经波折,也付出很大代价,但通过这些特钢的建设,改变了我国很多特钢需要高价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整体进步。
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首钢搬迁、广钢关停等,都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经历了痛苦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国钢铁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但是,这一步必须要走。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钢铁工业也进入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和高压力的“三低一高”新常态。目前,钢铁企业靠低价竞争,现在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只相当于1994年的60%。也就是说,20年过去了,物价、人工费上涨,钢材价格不仅没有上涨,还下降了,这都是靠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经营来消化的。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难以长期坚持。加之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如果环保不达标,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关停。对于钢铁工业而言,“十三五”发展规划最重要的就是结构调整,这是关系到钢铁行业生存的重要问题。
化解过剩,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钢铁产能到底是多还是少,多大产能恰当的争论很多。有一组数据显示,从美洲大陆被发现到现在,美国一共用了约100亿吨钢建造桥梁、铁路、大厦、机场等;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到现在用了约60亿吨钢。中国从1949年到去年为止建设用钢是85亿吨左右。中国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国的国土面积计算,我认为也应在100亿吨钢左右。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应辩证看待产能问题。美国、前苏联、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钢铁产量都超过1亿吨;现在高速发展阶段过了,基础设施已经完善,需求下降,钢铁产量都跌落到1亿吨以下,也面临痛苦的调整。美国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五大湖周边被称为“锈带”,也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现在中国钢铁产能也出现过剩,市场力量一定会做出调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人希望经济发展一直是平稳的,不多也不少,这是计划经济的理想状态,但事实上做不到。事实上,经济都是波浪式发展的,我认为这才真正符合经济规律。例如,现在很多钢铁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就不得不关停;想生存必须努力创新求发展,如研发新产品、千方百计降成本、在环保上下功夫、努力“走出去”、转型发展等,探索转型升级之路,这样,我国钢铁工业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钢铁产量回落是必然会发生的。
走向国际,用好两个市场
在钢材出口方面,我是赞成钢坯出口应该加税的,不鼓励高能耗的低级钢铁产品出口,特别是低档的钢坯、铁合金出口。对于高附加值的制成品,像管材、板材,中国在现在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不出口,这是全球市场需求所决定的。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众多人口需要就业,这是国情决定的。我国去年钢材出口接近1亿吨,机械设备、发电设备、冰箱、空调、汽车、轮船等“带出去”的钢材也有8000万吨左右,这两项加在一起接近两亿吨。日本出口比例比我国多,日本没有能源和铁矿石,但出口钢材约40%,我国出口钢材11%左右。相对于钢铁生产大国,我国这一出口比例尚属适度。
出口是产品“走出去”,同时,还要考虑产能“走出去”。以前,我们以国内市场为主,现在逐渐调整为“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结构。近年来,我国在国外投资,首先是澳大利亚恰那铁矿,后来又投资秘鲁铁矿、巴西铁矿。我国去年进口铁矿石9.3亿吨,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约为80%,“走出去”投资也是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化解过剩产能有效途径“四个一批”中也提到“走出去”转移一批。“一带一路”建设为钢铁更高水平“走出去”带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战略,全球都在积极参与,约涉及全球60%的人口、60多个国家。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大家既是利益的共同体,也是命运的共同体,钢铁企业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我国有些工业项目想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其中有的项目与钢铁相关,哈萨克斯坦也非常赞成。以前,酒钢就想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因为他们有铁矿,将来可以持续供应。当时,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谈成,现在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我们可以考虑友好合作。印尼也是热点投资国家,其钢铁产业规模小,但需求潜能巨大。最近,印尼主动来找我们寻求合作,因为印尼有大量海沙磁铁矿,而印尼本国的钢铁冶金相关企业并不多,所以希望与我们合作在当地建设钢铁相关项目,我认为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我曾去外交部进行商谈,现在正在逐步推进。
我认为,钢铁已经成为我国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因此,有实力走向国际、融入全球,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努力进行结构调整;同时,要注重创新驱动,要在每一个细节中做文章,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