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连续高温生产,存理论上规模效应
瓷砖符合连续高温生产的特性,以目前主流的抛釉砖为例,整个生产流程按大类可划分为原料配置与处理、压制成型、施釉印花、一次烧成(部分需要再次施釉印花后二次烧成)、抛光等;在烧成环节,砖坯需要进入温度在 1000~1300 度的辊道窑高温烧成带里进行强化,停开机损耗大,全年需保持连续运转(e.g.我们测算龙头企业每年运转时间在 330 天以上);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特殊陶瓷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
由此我们认为单线产能的扩大将导致单位瓷砖的成本出现下降,即规模效应,粗略测算产能单线规模每增加 50%单位成本将下降 20~30%。根据陶业长征调研数据,抛釉砖的流行导致产能迅速上升,生产线数量过去 3 年接近翻倍;从单线规模看,2010 年主流抛釉砖日产能 5000~7000 平方,2014 年上升至 1 万平方/天,目前单线规模上升至 1.38 万平方/天,宽体辊道窑设备的推出和成熟使得大线规模提高至 1.5 万平方/天。
2. 瓷砖非标且品类众多,规模反而成为掣肘
瓷砖是非标品,不同品种和规格的生产无法切换。从大类上可以分为瓷质有釉砖、瓷质无釉砖(即抛光砖)、瓷片等,而每一大类下可分为众多小类,例如瓷质有釉砖根据坯体原料、施釉、印花、抛光的不同可分为仿古砖、抛釉砖、微晶石、大理石瓷砖等等;另外规格多样,从最早流行的 152×152mm ,再到 200×300mm , 600×600mm ,到目前大板 800×800mm、600×1200mm 等等,不同品种和规格要求的机器设备不同且工艺有别,无法切换,因此导致每一个细分品种下市场容量有限;
规模成为掣肘,行业普遍高库存。由于每一个细分品种实际的市场容量有限而生产线无法切换,在零售市场上,瓷砖便不具备上马大线的契机,规模反而成为掣肘;我们观察到全行业产能利用率自 2010 年后出现显著下降,行业普遍高库存,以蒙娜丽莎和东鹏为例,其中产成品库存占总库存70%以上,对比其他建材龙头防水的东方雨虹和地板的大亚圣象,瓷砖龙头企业在存货周转率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