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年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网摘要:近年来,我国玻璃工业发展迅速,质量明显提高,品种显著增加,平板玻璃产量快速增长。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都是玻璃行业的繁盛时期。下文是对2015年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玻璃工业发展迅速,质量明显提高,品种显著增加,平板玻璃产量快速增长。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都是玻璃行业的繁盛时期。下文是对2015年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4年玻璃运行情况回顾

  2014年,玻璃行业面对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需求不旺、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认真贯彻产业政策努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保持了“稳中有降”的态势。但由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才刚刚起步,加之市场的影响,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回升的基础。

  一季度玻璃行业现状及运行情况

 2015年一季度,全国平板玻璃累计产量1.94亿重量箱。依据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对全国重点监测浮法玻璃企业月报数据综合统计,产量、销量、价格均同比下降,而库存持续增加,反映行业运行质量亟待提升,因此,一方面要把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遏制效益下滑的首要手段,为玻璃行业恢复增长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更要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实现玻璃行业在合理区间运行。

  生产线及产能。截止2015年3月底,平板玻璃总产能12.9亿重箱/年。全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企业91家,共计投产312条生产线,总产能为11.51亿重箱 /年。其中:在产生产线225条、产能为8.86亿重箱/年;停产冷修生产线87条、产能为2.65亿重箱/年。

  产能增速放缓。3月底,新点火生产线2条,新增产能0.08亿重箱/年,同比下降74%,冷修生产线15条,复产点火生产线3条,增减相抵后在产产能减少3060万重箱/年。

  产量。一季度累计生产浮法玻璃1.46亿重量箱,同比减少9.18%。3月份生产浮法玻璃4867万重量箱,与去年同期相比少生产491万重量箱。

  销售。一季度累计销售浮法玻璃1.24亿重量箱,累计产销率为85.23%。3月份销售浮法玻璃4758万重量箱,与去年同期相比少销售584万重量箱,主要省市销售情况:河北省4566万重量箱,同比减少12.88%;山东省1752万重量箱,同比增加0.86%;广东省860万重量箱,同比减少 17.86%;湖北省579万重量箱,同比增加0.69%。

  库存。季度期末库存5831万重量箱,与去年同期相比库存增加56万重量箱。主要省市库存情况:河北省1700万重量箱,同比增加23万重量箱,与上月相比库存增加102万重量箱;山东省915万重量箱,同比增加268万重量箱,与上月相比库存增加72万重量箱。

  价格。一季度,综合加权平均价格55.68元/重量箱,环比每重量箱下降0.04元,同比每重量箱下降6.81元。各地区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华北区每重量箱环比无变化,同比下降8.32元;东北区每重量箱环比上升20.02元,同比上升26.59元(部分低价位玻璃停产,高价位玻璃突显,导致波动较大)。

  原燃材料价格相对稳定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利好因素。在浮法玻璃的成本构成中,纯碱成本占19%左右,重油、天然气等燃料成本占40%以上,是影响玻璃成本的最重要因素。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玻璃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4-2019)

  自2014年初以来,国内纯碱市场相对稳定,价格保持下降趋势。一季度国内轻碱主流出厂均价1350元/吨,重碱主流送到均价在1550元/吨。燃料方面,重油、煤炭价格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天然气价格并轨将有助于降低玻璃的生产成本。但各地执行情况不太一致,部分企业价格还没有调整。发改委宣布,4月 1日起增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下降0.44元,存量气最高门站价格每立方米上调0.04元,这也是我国价格改革中,首次大幅下调天然气价格。

  对2015年玻璃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近期,由于化解行业矛盾的各项措施才刚刚起步,加之市场的影响,全面回升的基础还非常脆弱,2015年将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基本的判断:

  一是需求回落。目前玻璃行业的需求结构是以房地产、汽车和出口为主,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在房地产的投资价值日益衰减、汽车行业对玻璃需求增量贡献不足、平板玻璃出口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市场对传统玻璃产品需求将会减少,预计2015年将在5%左右。

  二是产能增速降低。当前玻璃现货市场价格走低,企业效益不佳,主要是总量过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主动减少产能和被动减少产能交织进行,产能增速趋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三是价格震荡向下。2015年,在房地产市场萎靡以及玻璃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下,玻璃价格向下的趋势是必然的,即便是周期性的反弹,也将是小幅度和短时间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我国眼镜镜片材料行业分析:市场增量发展空间大 光学树脂类材料将备受青睐

随着镜片材质的更新迭代、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全球眼镜镜片材料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眼镜镜片材料市场规模已达16.24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镜片材料市场规模达28.96亿美元。

2025年07月24日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价格狂飙下或迎复苏曙光 全球或进入短缺时代 中国资源贫乏严重依赖进口

铂金(Platinum,简称Pt),又称白金,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白色贵金属。当下,已沉寂多年的铂金市场正迎来历史性转折。进入2025年5月,受黄金价格波动的影响,铂金价格飙升,部分头部品牌的铂金报价甚至已经高达500元每克,与年初相比上涨了40%-50%左右。2025 年5月,国内各大金店铂金价格区间为 300-465

2025年07月22日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镍行业:中国低成本供应增多 本土企业话语权增强 全球市场进入加速整合期

全球镍资源储量较丰富且分布集中。2024 年全球镍储量约为1.3亿吨,其中印尼储量占比42%,排名第一位;此外,澳大利亚和巴西储量分别占全球总储量的 18%和 12%。

2025年07月18日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风电发展为我国轴承钢市场带来新增量 “一超多强”格局稳定 行业高端转型加速

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市场,产量、销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为轴承钢行业提供了强劲需求支撑。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和销量不断上升,2025年上半年双双突破1500万辆,分别为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相较2024年上半年分别分别增长12.5%和11.4%。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支架行业:跟踪支架渗透率偏低 发展潜力更大 多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019年的30.1GW增长至2024年的277.17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5.90%;2025年1-5月其新增装机容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达到197.85GW,较去年同期增长149.97%。其中,5月新增装机容量92.92GW,同比暴涨388.03%。此外,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产需缺口逐渐扩大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高温合金凭借其在高温环境下卓越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的用量占比高达40%-60%,凸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出行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航空出行需求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发展向好 经营效益持续提升 智能化、绿色化已成必然趋势

有色金属冶炼是全球基础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受到经济和技术以及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高速发展,逐步摆脱以往粗放的生产模式,冶炼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部分工艺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新材料、军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保

2025年07月05日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我国银粉市场供不应求 行业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未来发展将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

银粉行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被用作导电材料和防腐材料。不过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电子工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银粉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银粉的需求持续攀升,同时,新制备技术的涌现以及新应用领域的开发也为银粉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进入21世纪后,纳米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