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为贸易顺差和人民币汇率激烈博弈之际,传来一个戏剧性的消息:中国3月份出现六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即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当月逆差72.4亿美元,整个一季度虽仍实现贸易顺差144.9亿美元,但同比大幅下降76.7%,也是近年来罕见。也是六年来首现月度逆差。
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当月我国外贸出现72.4亿美元的逆差,这是自2004年4月以后我国首次出现的月度贸易逆差。
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1121.12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增速比上月放缓21.5个百分点;当月进口1193.48亿美元,同比增长66.0%,增速比上月加快21.6个百分点。
3月份我国原油、铁矿砂、铜和成品油共拉动进口增长15.3%,其中数量拉动3.1个百分点,价格拉动12.2个百分点。尤其是汽车等大宗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当月进口汽车32.2亿美元,增长240.8%。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3月份外贸数据六年来首现逆差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速超低基数效应消退及国际大宗商品的量价齐涨,但是外贸逆差只是个别月份特例。出口同比增速回落主因是去年超低基数效应的消退,而进口同比加速上扬主要是因为大宗商品量价齐涨。专家认为,年内仍有一些月份出现逆差的可能。
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指出,当月我国贸易逆差并非因出口衰退引起,而是进口增长过快导致的。中科院副研究员余乐安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国内消费不断扩大和持续升级是导致原材料等商品进口数量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
黄国华在解释当月我国出口增速放缓时表示,按照历年的规律,春节长假过后一个月左右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都处于低潮,再加上近期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双上涨,导致企业出口动力不足。“美国经济仍在低谷徘徊,消费者信心不足,也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降低。”余乐安说。
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出口服装、鞋类、箱包、游戏机4类商品就比去年同期合计净减少21亿美元,相当于当期贸易逆差的29.4%。
黄国华认为,3月份的贸易逆差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随着春节短期因素的消失,造成贸易顺差的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等长期因素将起主导作用,预计贸易顺差将恢复并保持常态。余乐安也表示,我国外贸出现逆差可能只是个别月份的特例,预计未来还是以顺差为主。
逆差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缓和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但作为全球重要的商品进口国和出口国,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对中国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威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瑞华表示,定价权缺失导致中国制造利润的外流,三大矿业巨头近期就准备放弃长协定价机制而转为季度定价,我国应考虑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商品定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