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从1964年开始从欧洲引种栽培油橄榄中国油橄榄果渣的应用情况

  导读:我国从1964年开始从欧洲引种栽培油橄榄中国油橄榄果渣的应用情况,提高时期,而1991~2000年由于体制不适应,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缺少榨油机,油质差、销路不畅等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只剩下几万株。油橄榄无人管理,令人疼心的是有些地方开始砍树了。

  油橄榄果渣中残留5%~8%的橄榄油,40%~50%水,剩下的主要为木质素和纤维素,果渣中含有果核。果渣中除橄榄果渣油可用于制皂、日用化妆品行业外,还富含橄榄多酚、山楂酸和齐墩果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消炎、降血糖血脂、抗HIV、抗肿瘤、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生理活性。Fernando等研究发现山楂酸能明显抑制Bcl-2的表达而增加Bax蛋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并导致癌细胞凋亡。Xu等报道了山楂酸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蛋白酶活性的功能,在质量浓度17.9mg/L下,其对艾滋病病毒蛋白酶的抑制率达100%,强于熊果酸的85%。孔维宝等利用微波辅助技术对油橄榄加工果渣中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在优化条件下,油橄榄果渣多酚含量可达1.02%。王着等以油橄榄果渣为原料,90%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0(g∶mL),回流提取3h,提取1次,在该条件下浸膏得率为23.38%,山楂酸和齐墩果酸提取率分别为91.27%、94.73%。

  果渣还可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林地覆被或用于动物饲料,果核可制作烧烤用木炭,或进一步活化用于制备活性炭,用于食品、药品脱色,以及污水处理等领域。

  ,在全国湖北、云南、四川、广西和江苏等省市39个点进行试种,共栽植油橄榄苗木500万株。1974~1980年是我国油橄榄引种历史进程的黄金时代,也是油橄榄发展的鼎盛时期。到1980年全国种植油橄榄总株数已达2300多万株,分布在南方十六个省(市、区)。其中:四川1100万株、湖北720万株、江西213万株、贵州103万株、陕西80万株。1981~1990年为调整、巩固、提高时期,而1991~2000年由于体制不适应,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缺少榨油机,油质差、销路不畅等原因,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只剩下几万株。油橄榄无人管理,令人疼心的是有些地方开始砍树了。

  甘肃陇南油橄榄推广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陇南从1975年开始引种,其产业经历引种试验(1989年以前)、丰产推广示范(1990~1998)、规模化开发(1999~至今)3个阶段。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始终关注着陇南油橄榄的发展,2000年陇南被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国家计委把武都区列为“山区经济产业化油橄榄示范县”。县领导立即成立了集科研、生产、示范为一体的“武都县油橄榄站”,祁治林作为首位站长。为了选一块适合油橄榄生长的地块,而又不挤占珍贵的良田,经过多年对比研究,两水镇大湾沟成为陇南第一个油橄榄园,创造了油橄榄引种4年结果的新纪录,打破了引种7年才能结果的定论。这是我国油橄榄引种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油橄榄种植史上的奇迹。

  2003年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全国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基地”。吸引意大利、以色列、希腊等国专家前来考察。原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布代尔也专程来考察。著名法国生物气候学专家尼贡教授说“中国引进并种植油橄榄是彻底改变世界植物地理学的一个社会的、农艺的和生物气候学的事件”。2006年陇南市油橄榄获得了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科学家徐纬英教授在我国油橄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遗著《中国油橄榄•种质资源与利用》一书,被视为中国发展油橄榄的《圣经》。2001年,国际油橄榄委员会执行主席福斯特•卢切蒂在为她的《中国油橄榄•种质资源与利用》一书作的序中说:“作为国际油橄榄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和一个油橄榄的忠实消费者,不论以专业的角度,还是以个人情感,看到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油橄榄栽培的与日俱增,都让我感到由衷地高兴。这让我能够有机会了解到这个国家到处洋溢着激情和有着巨大的潜力,其中包括对外来文化显示的强烈兴趣”。他还说:“在今后的几年,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橄榄油经营和消费市场。”进入21世纪,随着陇南成功引种,油橄榄产业在温总理的关心下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油橄榄栽植面积约3万公顷,四川、甘肃、云南、重庆等地栽培较多,其中甘肃陇南市栽培面积2万公顷,鲜果年产量7000t,橄榄油年产量1200t,分别占全国的85%和90%,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橄榄之乡”,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开发了系列化妆品、洗涤用品、油橄榄茶、油橄榄酒、餐用橄榄、橄榄叶提取物医药中间体8大类40多个品种,产品产销两旺。按《陇南市油橄榄产业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市油橄榄栽培总面积将达到3.37万公顷,总产值可达64亿元,成为地方重要的特色产业。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橄榄油市场供需预测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2-2016)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柿业超级大国”地位稳固 但深加工不足仍是产业升级核心痛点

我国“柿业超级大国”地位稳固 但深加工不足仍是产业升级核心痛点

我国是全球柿子种植大国以及生产大国,其种植面积占比超九成、产量占据四分之三。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球柿子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公顷(1638万亩);其中中国柿子种植面积达100.6万公顷(1509万亩),占全球比重达到92.1%。2023年全球柿子产量达到528.4万吨;其中中国柿子产量超400万吨,占比75%以上

2025年10月10日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薄荷醇,也叫薄荷脑,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传统凉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烟草等行业。下游市场平稳发展下薄荷醇需求保持稳定,目前全球薄荷醇每年消耗量约 4 万吨。2021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约为 47 亿元,预计 2028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将达到 75 亿元,2021-2028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6.9%。

2025年10月06日
冷链发展下我国NFC果汁行业供给能力增强 市场规模强劲增长 农夫山泉稳坐龙头

冷链发展下我国NFC果汁行业供给能力增强 市场规模强劲增长 农夫山泉稳坐龙头

NFC果汁在加工过程中受热时间比较短,所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水果原有的营养成分、新鲜水果的原汁原味。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和市场消费升级,NFC果汁迎来广阔增长空间。2019-2024年我国NFC果汁市场规模由30亿元增长至64亿元,CAGR达16.4%。期间2020年经历疫情冲击短暂下滑,但随后快速复苏并加速增长,我国N

2025年09月30日
我国黄油行业:下游B端使用场景不断扩容打开空间 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黄油行业:下游B端使用场景不断扩容打开空间 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烘焙品类热度上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张,带动黄油等固态乳制品的需求增长。2024年,我国烘焙市场规模突破611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8%,这一增速远超众多传统食品行业。预计到2029年,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将历史性地突破8595.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稳健维持在7.3%左右。

2025年09月24日
冷链技术升级+消费渠道多元化下我国冷冻烘焙食品快速发展 企业正加速入局

冷链技术升级+消费渠道多元化下我国冷冻烘焙食品快速发展 企业正加速入局

冷冻烘焙食品是烘焙产业的重要分支。烘焙又称为烘烤、焙烤,是指在物料燃点之下通过干热的方式使物料脱水变干变硬的过程。虽然我国烘焙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但近年在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场景多元及消费者对于烘焙食品健康营养的追求,带动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绿茶行业:收益端承压 新式茶饮开辟重要增量市场

我国绿茶行业:收益端承压 新式茶饮开辟重要增量市场

2024年,我国绿茶产量、内销量及出口量均保持增长,但收益端承压明显:产值、内销额与内销均价同步下滑,出口价格更是自2022年起便进入持续走低通道。值得一提的是,新式茶饮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绿茶消费开辟了重要增量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场景与消费边界。

2025年09月17日
国产原制奶酪高歌猛进下我国乳清行业潜力释放 本土企业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

国产原制奶酪高歌猛进下我国乳清行业潜力释放 本土企业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

当前我国奶酪行业正在加大对原制奶酪的投入。一方面国产奶源供应充足,价格优势与品质均逐年提升;另一方面头部乳企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基本解决马苏里拉、马斯卡彭等原制奶酪的生产工艺与口感的本土化改造,这些成为启动原制奶酪产线的行业底气。

2025年09月16日
BC端共同发力 水产预制菜行业成“爆品” 企业差异化布局下行业领先效应初显

BC端共同发力 水产预制菜行业成“爆品” 企业差异化布局下行业领先效应初显

随着B端餐饮市场持续扩大,连锁化程度加速提升,餐企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不断增长。预制菜作为餐企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其市场需求随之释放。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也推动了便捷性烹饪需求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了预制菜在C端市场的普及。在众多因素的驱动下,近年来,预制菜在B端和C端市场的需求逐渐攀升。

2025年09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