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食疗养生的传统。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学,积累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养生理论。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就是“药食同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保健养身的饮食秘方或者药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科学。
摘要:保健食品在我国历史悠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健康要求的提高,保健食品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分析了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现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创新是保健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保健食品,现状,发展趋势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食疗养生的传统。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不断总结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学,积累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养生理论。保健食品的理论基础就是“药食同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量的保健养身的饮食秘方或者药方,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科学。
1962年,日本厚生省的文件中最早出现“保健食品”这一名词。之后,各国相继对其命名定义,如健康食品(Health Food)、营养食品(Nutritional Food)或改善食品(Reform Food)等。美国膳食协会认可的定义为:该食品具有除一般营养价值外的其他保健功效成分,并在食品的加工与贮存过程中不被完全破坏。我国卫生部在1996年3月15日正式定义保健食品,是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并突出了保健食品的3个主要特征:食品性、功能性和非药物性。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健食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1.1 高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由于保健食品的高额利润和相对较低的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保健食品行业出现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保健食品多数为第一代产品。第一代保健食品是以民间处方,秘方为基础,根据原材料的功能推断保健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科学检测,这些功能没有经过任何实验给予证实。因此,准确地说,它应属于一般的食品或强化食品。在该阶段中,又划分为3个时期,其中,1980-1985年,业内把这一阶段视为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形成的初步阶段。产品主要以蜂王浆、维生素和各种口服液为主。1984年上市的保健类食品已达1000种左右,生产企业100多家,年销售额16亿元,保健食品行业初具规模。保健食品协会于1984年成立。1986-1990年,由于市场需求带动,保健食品推出种类繁多的新型产品。以太阳神、娃哈哈为代表的新一代保健食品,功能结构有所改进,除传统的滋补类型产品外,开始出现调节免疫、抗疲劳、减肥、降血脂等功能产品。1991-1994年,保健品行业进入第一次高速发展阶段,出现了如“红桃K”、“三株”、“飞龙”、“脑黄金”等知名企业和品牌,生产企业增至3000多家,年产值猛增至300亿元,保健食品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2 产业链形成期
1995-2002年为保健食品的成型阶段,保健食品行业产业链形成。1995年10月30日,《食品卫生法》公布,首次确立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1996年6月1日,《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保健食品的定义、审批、生产、经营、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监督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范要求。同年7月卫生部又发布了《保健食品评审技术规程》和《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方法》,保健食品的评审工作走向科学、规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实施,结束了保健食品准入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中草药、生物制剂及营养补充剂的加入,保健食品在21世纪初又进入新一轮复兴阶段,市场销售额超过了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1.3 产业结构调整期
2003-2008年,针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炒作营销和把保健食品当药卖的问题,对保健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度调整。2003年6月13日,卫生部停止受理保健食品审批,10月起由SFDA正式受理。2005年4月30日,SFDA公布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自7月1日施行。我国保健食品产业进入一个发展关键时期,并面临更大的挑战。
1.4 有序发展期
2009年至今,保健食品行业进入有序发展的新时期。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了首位。充分表明“治未病”的重要性,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目前,我国SFDA审批的保健食品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代保健食品,即保健食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致力于第三代产品的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不仅需要经过人体及动物实验证明该产品具有某项保健功能,还需查明具有该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结构、含量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功能因子在食品中应有稳定形态。
2 中国保健食品的现状
截止2010年上半年,卫生部及SFDA批准的保健食品共1万余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9600多个,进口保健食品600多个(数据来源于SFDA保健食品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保健食品市场的销售额始终在200亿-300亿元之间,到2000年增至500亿元。至2010年,市场容量达1000亿元,全国获得GMP认证的企业3000余家,从业人数约500万人,年增长10%-15%。在已批准的保健品中,有600-700种已开发面市,但真正有实力的不过100种左右。2010年3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全国保健食品销量排行榜,脑白金夺魁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这已是脑白金连续第9年获得全国保健食品销量第一。由此可见,保健食品市场呈现出生命周期延长、产品质量有保证的趋势。
2.1 保健食品市场特征
国内保健食品市场当前呈现出功能性保健品、传统滋补品、营养补充剂产品三足鼎立状态。其中,营养补充剂虽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发展尤为迅速,销售增长惊人,对药品零售终端影响举足轻重。据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营养补充剂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33%,而2002年,其占有率仅是5%。目前,营养补充剂市场的占有率仍然在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营养补充剂新品种出现在市场上,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在市场上流行的保健食品中,主要涉及的保健功能为排毒养颜、补充钙质、补充维生素、润肠通便、减肥瘦身、帮助睡眠、清咽利喉、提高免疫力等。这些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差异明显,以食品形式生产的保健品(如酒类)仅占很小的比例。其成分原料基本分为4种:中草药、药食两用品种、中草药加药食两用品种和不含药食两用品种。
目前,在流行的保健食品功能性成分中,以下几种深受人们的关注:
(1)抗氧化剂。早年使用较多的是一些抗氧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近年来从天然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如番茄红素,叶黄素备受人们的关注,发展很快。
(2)益生菌、益生元。目前,欧美和日本各国特别重视开发这类产品,他们将益生元(寡聚糖)加入到糖果、点心、午餐肉等食品中。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不多,应当引起关注。
(3)草药。草药自古以来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欧美各国发展很快,是美国膳食补充剂的主要原材料。某些草药具有一些奇特的功效,这些功效目前尚无法解释,但可以使常规医药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在保健食品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2.2 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2.2.1 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受限。保健食品广告投入远超科技研发投入。往往以报批代替科研,致使产品科技含量低,保健食品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清、量效关系不明,制约了市场占有率和新产品的开发。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市场上的保健食品大多属于第二代产品,保健功能比较集中,大约有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的加剧。
三是个别企业违规生产,安全问题突出。个别企业不按批准的产品配方生产,甚至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化学成分。
四是产品标识和功能声称不规范。管理混乱,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如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普通食品,以保健食品名义进行宣传和销售;产品标识缺乏食用注意事项,擅自改变产品的适宜人群等。
五是夸大宣传,影响行业整体信誉。许多企业在市场运作和产品宣传中极力宣传其疗效,还有冒用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名义,在广告中宣称该产品治疗疾病有效率,严重影响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信誉。
六是营销模式缺乏创新。
2.2.2 监督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一个产品注册管理办法,缺乏新功能、新原料、再注册、检验机构认定等配套的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目前检验只能借鉴食品、药品的规范,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原材料目录面临升级。随着时代进步,原有的保健食品检测技术和评价标准已经跟不上科技和行业的发展。
二是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信息交流,未能建立起从行政许可到市场监督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审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退出机制,只批不收;重形式许可,轻监管效果。
三是政策扶持较少。保健食品行业与国外和国内其他行业相比,得到的政策支持较少,处于劣势境地。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涉及税收、土地、信贷、以及各部委、地方的有关配套支持资金等。而国内保健食品领域多是民营企业,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优惠的政策,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