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

        导读: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进口食品正通过在合法与“地下”、线上与线下等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数字证明了这一切: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1年中国进口的食品、农产品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当年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市场。
        参考:《
中国农副食品市场运营全景分析与未来发展定位预测报告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藤佳材日前称,近年来中国的食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海关的质量安全检测中,检出的不合格食品数量、批量的趋势也逐年递增。

  藤佳材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透露上述信息的。2005年,中国进口食品总量为5811.20万吨,到了2014年,进口食品总量达到15222.42万吨,总额为900多亿美元,而去年中国出口的食品总额为600亿美元。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王大宏对本报记者表示:“消费者之所以买进口食品,是因为曾经被一些国产食品伤害过。”

  进口食品正通过在合法与“地下”、线上与线下等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数字证明了这一切: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11年中国进口的食品、农产品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当年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市场。

  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去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04.2万批(货物批,下同)、351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9%、7.3%。

  有报道称,2010~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中国法律规定要求的批次数量为:2010年1692批,2011年1857批,2012年2499批,2013年2164批,2014年3505批。从检测出的不安全食品总批次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不过,王大宏表示:“不合格批次增加不表明任何问题,这需要与进口的总批次相比才行,要看合格率,而不是单个数字。”

  上述白皮书就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1255批、4960吨、1452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今年上半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多年来,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总体上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14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虽然共有3503批、2.4万吨、3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9%、209.1%和37.9%,但主要原因是进口食品贸易量迅速增长,以及检验检疫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

  而且,2014年的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17类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分别为: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包装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货证不符、农兽药残留超标,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7.5%。安全卫生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这三类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0.9%;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6.2%。

  不同种类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原因也有所不同,乳制品、水产品、蜂产品、干坚果和糕点饼干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饮料、粮谷制品和蜜饯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苯甲酸、柠檬黄、山梨酸钾、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酒类和粮谷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铜、铁、铅、铝等重金属超标;进口食用油脂及油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黄曲霉毒素超标,进口肉类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等兽药残留超标。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从正规渠道进入的进口食品问题不大,国家的监管能够覆盖到。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对国外的生产商进行审查,对进口食品代理商的主体责任也有规定,这些都能进一步降低风险。但一些处于监管薄弱领域甚至真空地带的进口食品,特别是网购食品,量到底多大?目前不知道,国外产地的疫情也不可知。一些预包装食品也可能存在问题。而且随着跨国界网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外交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也会造成更多的不可控风险。”

  进口食品网络销售额近年来增长迅速。据报道,2015年春节期间,京东的进口生鲜食品销量涨幅就超过300%。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正在完善中。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等法规,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起草了《网购保税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则》,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水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约为1206亿元,同比增长4.7%。预计2028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将达到1798亿元。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消退叠加库存消化,产量有所下滑。但由于2024年9月以来,部分产地新货已经应市。因此近期产区正常来货,市场库存较为稳定,为菊花茶提供了稳定供应。根据中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菊花产量为17872吨,较2022年同比下降了6.76%;而用量则为16306吨。可见目前,我国菊花生产供给基本能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瓶装水是我国软饮行业第一大子赛道。按零售额计,2023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达到9092亿元。其中,瓶装水是最大的品类,市场规模 2266 亿,占比23.6%,对应 19-23 年 CAGR 为 3.6%(高于软饮料行业整体的 2.9%)。根据预测分析,我国未来瓶装水市场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放缓,预计到2027年,我国瓶

2025年03月31日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猪油重新被重视,不再一味追求植物油饮食习惯,人们重新审视动物油的价值,使得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2024年食用猪油市场规模约为194.24亿元,维持平稳的规模。

2025年03月27日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肥胖隐藏着大量的健康和经济问题,每年导致的直接医疗支出规模超千亿,是社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也开始关注肥胖问题的核心原因。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而预防肥胖问题增加,是节省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体重管理上每投入1元

2025年03月27日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近年来,虽然我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价格战却逐渐常态化,尤其是原材料咖啡豆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推动着行业竞争升维。不过,咖啡市场的价格战虽然导致行业利润降低,但是也加速市场教育。随着越来越多跨界品牌入局咖啡赛道,我国咖啡行业虽然会有点“苦”,但从行业内外的实际行动来看,未来市场或将变“香”。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近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家长们对婴幼儿辅食的品质和营养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消费者使用婴幼儿辅食来源调查中,有超7成消费者选择购买婴幼儿辅食。具体来看,2024年,有32.55%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辅食,24.76%消费者会选择自制辅食, 42.69%消费

2025年03月19日
我国果蔬罐头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市场地位仍旧稳定

我国果蔬罐头行业正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际市场地位仍旧稳定

我国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果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仅次于粮食和蔬菜。近年来我国水果产量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水果生产总量达到32744.28万吨,同比增长4.63%;人均水果占有量达232.28公斤。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