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关于促进国内香蕉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

  导读:关于促进国内香蕉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近年来部分地区正在尝试的香蕉“农超对接”模式对于减少香蕉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不过对于传统的农贸市场交易方式会产生严重冲击,建议地方政府在妥善处理好此种模式的消极影响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地区推广。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优势产业带,推行“分时段上市”策略。

  我国香蕉在种植中应加大香蕉生产与管理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高科技投入在香蕉产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同时提高种质创新力度,在主产区内尝试推行当家品种的差异化。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在农业部出台的《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7-2015)》的指导下,加强香蕉种植区域间的技术、信息与经验交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根据我国香蕉生产优势区域分布和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香蕉优势产业带的形成,以香蕉为主,适度发展粉蕉、贡蕉、大蕉等品种,形成优质多元的品种结构;充分发挥香蕉可周年生产上市优势,遵循水果市场供求规律,尝试推行“分时段上市”策略,形成合理的熟期结构,②减弱因香蕉集中上市、产量过剩余给蕉农带来的收益损害。

  (二)促进香蕉产业链延伸升级。

  香蕉深加工一直是挖掘香蕉产品潜在价值、提高香蕉产业总体产值的最有力方式。当前我国香蕉的深加工领域一直处于初级阶段,推进我国香蕉深加工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加大对香蕉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资金和政策力度的支持,注重研发技术的实际成功运用,杜绝“纸上谈兵”,在地方政府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加大对香蕉深加工企业的相关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力度,参考农业产业链延伸升级的理论模式,③真正让香蕉深加工技术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加大存储设施投入,促进第三方物流。

  针对我国香蕉产业在存储环节所存在的冷藏设备短缺及保鲜技术水平较低,建议地方政府应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清投资建设香蕉存储设施带来的长久益处,加大对香蕉存储设施的财政补贴,同时也要倡导村民集资参与设备的购置、管理和维护,从思想上将分散经营的蕉农团结起来,实现设备的效用和寿命最大化利用。

  流通领域存在的高额运输成本,一方面是我国运输领域的体制原因,需要政府对此加以改革;另一方面我国香蕉在流通环节中,也应由传统的临时包车、小规模运输模式向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转变。在香蕉的物流中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具有减少香蕉物流的环节、缩短物流时间、减少物流损耗、促进供需平衡、防止市场失灵等优势。另外,近年来部分地区正在尝试的香蕉“农超对接”模式对于减少香蕉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不过对于传统的农贸市场交易方式会产生严重冲击,建议地方政府在妥善处理好此种模式的消极影响前提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地区推广。

  (四)扩大产业组织化规模,明确组织职能。

  当前我国香蕉在种植生产中“小农经营”依然占据较大比例,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成为制约香蕉产业组织化规模扩大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广大蕉农中尝试香蕉种植土地的“作价入股”、“化零为整”、“倒租返包”等土地流转方式,①从根本上提高产业化规模。另外,针对我国香蕉产业化组织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香蕉合作社存在的组织职能不明确问题,建议在制定组织职能定位的规章条款时,参照自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遵守法律为前提,以提高蕉农收益为核心,以追求科学管理为原则,以提升香蕉产业总产值为最终目标,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明确组织职能定位,最大发挥组织的优势。

  另外,作为香蕉产业的重要管理者———政府,在改变我国香蕉产业规模偏小、组织职能不全、组织身心力不强等现状时,应发挥战略引导、平衡协调和保护服务职能,②扩大香蕉生产协会影响面,加强生产科技培训,提高蕉农专业知识水平,组建大区域信息交流平台,真正发挥香蕉经济合作社的积极作用,为提升香蕉产业更好、更快、更强发展提供实际政策和财力支持。

  (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标准适用性。

  我国香蕉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香蕉品牌建设主体之一的政府,应按照择优扶强原则,选准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途的优势龙头企业放手扶持,针对龙头企业发展需要,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拓宽融资渠道和服务空间,逐步建立健全适合龙头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香蕉品牌建设速度。针对我国香蕉产业存在的产品质量标准缺乏公认和通行的标准弊病,建议农业部和商务部联合制定国内统一的香蕉出口分等定级章程和标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联合本地香蕉协会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香蕉的生产特点和产品特性,制定所辖区域内的香蕉质量标准和分级细则,并向上一级香蕉产业主管部门备案,期望最终达到香蕉的国内销售或对外出口都有“法”可依,在解决因质量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矛盾时,也提高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和产业总值。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