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内香蕉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分析,染料、生物活性物质、发酵饲料等。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香蕉的加工能力仅为 10% 左右。在发达国家,香蕉的加工比例通常达到 60% 以上,其中巴西和美国的精加工达到 80%,而我国香蕉加工能力仅为 10% 左右。
( 一) 种植品种区域间差异性小。
我国香蕉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缺乏组织协调机制,主要体现为主产区内主要种植品种( 或“当家品种”) 趋同性高,缺乏可供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市场需要进行选择的品种,不时出现结构性过剩。
①当前我国香蕉种植面积最广的为巴西蕉、威廉斯和广东 2 号三个品种的香蕉,伴有少量的粉蕉和大蕉,致使我国香蕉收获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年的11 月底至次年5 月底,7 ~10 月是中国香蕉市场上的空档,香蕉集中供市易诱发价格下跌,降低蕉农收益,同时造成香蕉市场偏离正常均衡状态。
( 二) 香蕉深加工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仅有个别小企业从事香蕉脆片的生产,而普遍存在品种单一、产量小、品质不稳定的现象。在香蕉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香蕉加工产品丰富多样,如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香蕉加工品包括香蕉片、香蕉粉( 婴儿食品和保健食品) 、香蕉原浆、香蕉果汁、香蕉果酱、香蕉啤酒、香蕉淀粉等; 对香蕉资源( 茎、叶、花、皮)开发的产品有: 香蕉纤维、再生能源、染料、生物活性物质、发酵饲料等。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香蕉的加工能力仅为 10% 左右。在发达国家,香蕉的加工比例通常达到 60% 以上,其中巴西和美国的精加工达到 80%,而我国香蕉加工能力仅为 10% 左右。
②长期以来,我国香蕉基本上以生鲜销售为主,香蕉产业链只是单一的“播种—采摘—销售”,缺乏必要的、创造更多收益的深加工环节。
( 三) 存储与流通环节受限。
香蕉属于易腐产品,本应加大对存储设施的投入建设,但多年来在“重生产轻销售”的传统思想影响下,我国香蕉主产区的香蕉存储设施如冷库、冷冻运输车等基本上处于量少、规模小的阶段。
香蕉易腐的特点决定了建设存储设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如不能在香蕉主产区内建立充足的存储设施,一方面不利于缓解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对香蕉产业造成的不利影响,无法维护蕉农的合法收益;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香蕉品质的保证,间接降低香蕉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不利于香蕉产业形成地区规模效应。总的来说,存储设施如冷藏库、冰冻室、低温运输车等对于香蕉产业的发展是基本的硬性要求,这也是相对于国外香蕉主产国来说,我国基础建设较为薄弱的地方。
( 四) 产业组织化发展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香蕉的产业组织化类型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公司企业带动型、专业大户联合带动型和其他专业性的组织带动型等,③这些产业化组织在香蕉的产销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所在地蕉农的经济收益,降低了香蕉盲目跟风种植带来的市场风险性。不过,我国目前香蕉组织虽然存在多种类型,但大部分由于资金缺乏、科技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因素,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来明文规定,限制了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致使我国香蕉的产业组织化表现出规模普遍较小、组织内部协作性较差、组织间信息交流内容和范围较窄、组织职能定位不明确和组织职能发挥受限等不足,总体上处于非平稳的初级层面。
( 五) 品牌建设缺乏国际知名度。
当前我国比较著名的香蕉品牌有广东的“高州香蕉”、“东莞香蕉”,广西浦北的“通天”、“健美乐”和隆安县的“碧水”、“福多”,海南乐东的“尖峰岭”、“耀正”、“大丰裕”以及福建的“天宝”等,但这些品牌的竞争力往往局限于所在产地,在国内大范围的同类产品市场上由于品牌影响力有限而呈现出“混战”局面,当前香蕉的品牌建设存在着品牌杂、小、弱,规模效益不明显,品牌差异化少,品牌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等问题,①与世界知名的香蕉企业寡头如“金吉达”、“都乐”、“地盟”等所建立的全球知名香蕉品牌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另外,作为香蕉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产品质量标准,我国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当前我国香蕉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4 个等级构成,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部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着交叉、重复、内容不一致和空白的问题,再加上标准的技术水平总体相对偏低,我国香蕉产品质量标准中技术要求与指标都不同程度地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造成香蕉在出口时经常因质量标准不符合进口国制定的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对香蕉品牌建设的对外推广和深度加强造成了不利影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