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糖果行业危机重重或面临洗牌

         内容提示:继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法国达能、美国百胜等洋巨头纷纷重拳出击,并购国内食品企业后,雀巢的又一次大规模收购,洋品牌与民族品牌如何在市场中角逐或共赢。:     

       中国的民族品牌被世界盯上了。
  在百胜集团宣布收购小肥羊之后,国内市值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徐福记也传出了被外资收购的信息。

  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将以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权。外界对此纷纷猜测——如果雀巢能成功收购徐福记,将是外国企业在中国最大规模的收购交易之一,并将性地改变国内糖果业的竞争格局。

  最大规模收购等待审批

  继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法国达能、美国百胜等洋巨头纷纷重拳出击,并购国内食品企业后,雀巢的又一次大规模收购,洋品牌与民族品牌如何在市场中角逐或共赢。

  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公司已与徐福记创始家族签署协议,以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目前,该收购案正在等待商务部的调查审批。

  雀巢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目前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2010年的营业额达8407亿美元。在公众眼中,雀巢近几年的收购动作频繁,似乎要占领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2010年2月,雀巢斥巨资拿下云南大山70%的股权,补足矿泉水的短板;今年4月又拿下了厦门银鹭60%的控股权。此前,雀巢还收购了上海太太乐以及四川豪吉等调味品的部分股份。其实,现在的收购动作都源于10年前的全球扩张目标。根据时下雀巢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巴尔克的计划,雀巢欲在2020年实现新兴国家市场对雀巢集团的营业收入贡献率达45%,而时下这一数字仅为31%,远未到目标。

  徐福记是由台湾的徐氏四兄弟徐镨、徐乘、徐沆与徐梗于1992年在东莞成立的,主要生产糖果、糕点、面包等食品,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目前,徐福记在中国拥有4个大型生产基地、129家直营销售分公司,拥有强大的销售团队及分销能力。利润也在十多年中连续保持双位数增长。

  是否垄断成为收购焦点

  当雀巢以111亿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的消息传出之后,人们便开始猜测这样的大规模收购会不会得到商务部的批准,垄断会不会成为阻碍收购的原因。

  2009年,商务部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就曾驳回了可口可乐斥资24亿美元全盘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这也成为反垄断法自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当时商务部给出的理由有三:第一,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有能力把其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第二,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对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使其他企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个市场;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抑制国内其他企业参与果汁市场的竞争。

  以此类推,雀巢收购徐福记会不会以同样的垄断理由而不能通过商务部的审批呢?国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数据显示,按零售额计,2010年中国糖果市场规模600多亿元,雀巢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1.8%,名列第五,远落后于排名首位的美国玛氏(13%),也落后于卡夫、联合利华等竞争对手,而徐福记的份额为3.9%,排第三位。

  乐观人士表示,雀巢和徐福记的交易不太可能会受到垄断问题的困扰,因为徐福记在中国糖果市场上只占3.9%的份额,没有垄断问题,比不上汇源果汁对果汁市场的高垄断程度,当时汇源市场占有率高达40%。

  糖果行业或面临洗牌

  根据Euromonitor调研结果显示,按零售额统计,2010年中国糖果市场规模600多亿元,但排名前5位中仅有一家本土糖果企业,其余4家都是外资糖果企业。人们不禁要问,民族品牌糖果究竟该如何发展?

  提及本土糖果,首先想到的便是上海大白兔奶糖,这颗奶糖伴随着几代中国人的成长。1959年,“大白兔”为国庆10周年献礼而诞生,享有“七粒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美誉。周恩来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一袋大白兔,1972年他将大白兔奶糖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此后大白兔奶糖一度成为美国人复活节的礼物。大白兔是那个时代世界驰名商标,拥有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粉丝”。具有半个世纪光荣历史的大白兔奶糖,却在遭遇“甲醛事件”和“三氯氰胺”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在一些地区遭到了下架的待遇。

  同样,金丝猴、马大姐等糖果企业也没有能够挺住外资企业的压力,在糖果行业中并没有占领一席之地。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表示,雀巢收购徐福记,是中国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事件,由于两者市场份额均位于行业前五,若收购成功,将性地改变中国糖果业的格局。雀巢对中国糖果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不仅进一步提升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将给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一些二三线品牌将逐渐被淘汰出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薄荷醇,也叫薄荷脑,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传统凉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烟草等行业。下游市场平稳发展下薄荷醇需求保持稳定,目前全球薄荷醇每年消耗量约 4 万吨。2021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约为 47 亿元,预计 2028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将达到 75 亿元,2021-2028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6.9%。

2025年10月06日
冷链发展下我国NFC果汁行业供给能力增强 市场规模强劲增长 农夫山泉稳坐龙头

冷链发展下我国NFC果汁行业供给能力增强 市场规模强劲增长 农夫山泉稳坐龙头

NFC果汁在加工过程中受热时间比较短,所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水果原有的营养成分、新鲜水果的原汁原味。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和市场消费升级,NFC果汁迎来广阔增长空间。2019-2024年我国NFC果汁市场规模由30亿元增长至64亿元,CAGR达16.4%。期间2020年经历疫情冲击短暂下滑,但随后快速复苏并加速增长,我国N

2025年09月30日
我国黄油行业:下游B端使用场景不断扩容打开空间 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黄油行业:下游B端使用场景不断扩容打开空间 市场高度依赖进口

近年来,我国烘焙品类热度上升,市场规模稳步扩张,带动黄油等固态乳制品的需求增长。2024年,我国烘焙市场规模突破6110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8%,这一增速远超众多传统食品行业。预计到2029年,我国烘焙食品市场规模将历史性地突破8595.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稳健维持在7.3%左右。

2025年09月24日
冷链技术升级+消费渠道多元化下我国冷冻烘焙食品快速发展 企业正加速入局

冷链技术升级+消费渠道多元化下我国冷冻烘焙食品快速发展 企业正加速入局

冷冻烘焙食品是烘焙产业的重要分支。烘焙又称为烘烤、焙烤,是指在物料燃点之下通过干热的方式使物料脱水变干变硬的过程。虽然我国烘焙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但近年在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场景多元及消费者对于烘焙食品健康营养的追求,带动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5年09月24日
我国绿茶行业:收益端承压 新式茶饮开辟重要增量市场

我国绿茶行业:收益端承压 新式茶饮开辟重要增量市场

2024年,我国绿茶产量、内销量及出口量均保持增长,但收益端承压明显:产值、内销额与内销均价同步下滑,出口价格更是自2022年起便进入持续走低通道。值得一提的是,新式茶饮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绿茶消费开辟了重要增量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场景与消费边界。

2025年09月17日
国产原制奶酪高歌猛进下我国乳清行业潜力释放 本土企业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

国产原制奶酪高歌猛进下我国乳清行业潜力释放 本土企业正逐步打破进口依赖

当前我国奶酪行业正在加大对原制奶酪的投入。一方面国产奶源供应充足,价格优势与品质均逐年提升;另一方面头部乳企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基本解决马苏里拉、马斯卡彭等原制奶酪的生产工艺与口感的本土化改造,这些成为启动原制奶酪产线的行业底气。

2025年09月16日
BC端共同发力 水产预制菜行业成“爆品” 企业差异化布局下行业领先效应初显

BC端共同发力 水产预制菜行业成“爆品” 企业差异化布局下行业领先效应初显

随着B端餐饮市场持续扩大,连锁化程度加速提升,餐企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不断增长。预制菜作为餐企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之一,其市场需求随之释放。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也推动了便捷性烹饪需求的增长,进一步促进了预制菜在C端市场的普及。在众多因素的驱动下,近年来,预制菜在B端和C端市场的需求逐渐攀升。

2025年09月15日
减糖概念兴起 我国甜味剂行业发展空间广 阿洛酮糖有望成为新一代明星产品

减糖概念兴起 我国甜味剂行业发展空间广 阿洛酮糖有望成为新一代明星产品

我国是食糖消费大国,人均摄糖量高于标准。虽然近年我国食糖的总体消费增速比较缓慢,但是消费规模依然创近10年新高。据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26榨季我国预计食糖消费量为1590万吨,同比增加0.6%。此外,我国人均食糖消费量保持在30-31g/天水平,若扣除2024年糖尿病人数,则达到35g/天水平,高于《健康中国行动

2025年09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