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产奶粉信任危机尚未解除 未来需在质量上严格把控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前十大品牌中,上榜的国产品牌有五个,分别是伊利、贝因美、圣元、雅士利、飞鹤。伊利奶粉及奶制品销量额达到56亿元。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受打击,洋奶粉开始进入集中涨价期,包括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雀巢、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都在10%左右,提价频率也开始变快。
根据商务部商务预报系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21日,全国国外品牌婴幼儿奶粉零售均价为200.71元/公斤,相比之下,国产品牌零售均价仅为153.79元/公斤,婴幼儿奶粉价格不仅没有停涨之势反而有继续上涨趋势。据统计,2012年高端婴幼儿奶粉(200-300元/900克)销量约10.75万吨,同比增加20.7%,而销售额为241亿元,同比增加23.3%;超高端奶粉(大于300元/900克)销量为8895吨,同比增长129.8%,而销售额为36.09亿元,比2011年大幅增加了134.2%。
观研行业分析师指出2011年至2012年,质检总局组织监测国产乳制品样品128240个,发现问题样品330个,问题检出率为0.26%。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样品12082个,发现问题样品93个,问题检出率为0.77%。
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前十大品牌中,上榜的国产品牌有五个,分别是伊利、贝因美、圣元、雅士利、飞鹤。伊利奶粉及奶制品销量额达到56亿元。尽管国产品牌挤进前十,然而和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动辄五六十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相比,国内奶粉市场仍是洋奶粉的天下。五大洋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在一线市场,国产品牌奶粉的占有率仅2%。国产奶粉的销售绝大部分是在二、三线市场实现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伊利、蒙牛、三元等国内乳品企业都加大了婴幼儿奶粉的生产和投资。都避开在一线市场与洋奶粉竞争,而是选择开拓成本较低的二、三线市场。
2012年,中国销售婴幼儿奶粉385.18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2.3%、11.7%、11%和7.7%,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2013年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超过600亿元,国产厂商只占46%。相比之下,2008年之前,进口奶粉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30%左右。
随着城市化、“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婴幼儿奶粉的市场潜力还很大,预计今后几年内销售总额有望突破千亿元。另外,虽然面临洋奶粉的巨大压力,但市场经过净化,也会腾出一些空间,这为国产奶粉生产商提供了发展机遇。
面对“洋奶粉”冲击,近年来本土企业从奶源建设到产品研发、质量控制,也在奋力突围。比如,三元集团加快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科研与产业化进程,伊利集团在国内外兴建了多个研发机构。这预示着本土乳品企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内涵型转变,步入了理性发展期。
观研天下发布的《中国奶粉行业市场调查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14-2019)》显示在抓好质量的基础上,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走上以往过分注重规模扩张、炒概念恶性竞争等粗放式发展老路,通过质量积累口碑,也会逐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