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南宁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我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体系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 614家,产品6 196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6 862家,产品总数17 12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3.6%和1.8%。认证有机食品企业685家,产品2 762个,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境外企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573个,种植面积913.33万hm2,总产量8 041万t,基地对接企业达1 607家,带动农户1 995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经检查验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也增加到8个。
       近年来,部分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积极争取省内支持,努力创造事业发展条件,促进了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江西省政府出台了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从财政、税务、科技、金融和扶贫等多渠道加大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尤其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
       2.产品质量稳定提高。2012年,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抽检169个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地方绿办共抽检产品4 437个,抽检合格率为99.6%,比2011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有机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8.8%。证后监督抽检和跟踪监测表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3.体系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80%以上的地市、50%以上的县设立了绿色食品工作机构,队伍已发展到5 000多人。另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分别达74家和57家,专家队伍有近500人。
       (二)重点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近几年,我们始终围绕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打基础、谋长远,为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努力解决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2年,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许多重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以全面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为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了规范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1)在规范认证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强了认证现场检查的督导检查,与全国所有认证检查员签订了《绿色食品认证审核责任书》、《有机产品认证审核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认证检查责任。黑龙江、浙江、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统一印制《绿色食品生产记录册》,分发各认证企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安徽省出台了《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操作规范》,夯实了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基础。(2)在证后监管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年检工作,并加强了督导检查。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产品抽检覆盖率达27.4%,比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市场监察数量达到259个,比2011年增加11.1%,其中地市县级城市市场103个,占40%,比2011年增加55.4%,范围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抽取标称绿色食品的样品9 130个,比2011年增加37.8%。对市场监察中发现的违规用标、不规范用标问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地绿办都及时进行了处理,对假冒产品提请工商部门进行了查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按照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所有获证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力求抓出实效。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与基层绿办签订《质量管理责任状》,将证后监管纳入工作考核目标,并与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湖南省先后制定了《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实施办法》、《认证产品监管规范》、《认证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办法》、《“三品一标”诚信体系建设方案》。四川省探索建立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了通过省绿色食品网和手机的在线查询。浙江省开展了“三品一标”百日大整治行动,全面带动和促进了证后监管工作。
       2.《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12年7月30日,重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第6号部长令发布,并于10月1日起施行。这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功能定位和公益性质,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和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职能职责,全面规范了产品审核和证后监管工作,为依法推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新《办法》颁布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时组织召开座谈会集中宣贯。随后,山东、四川、新疆等多个省区分别组织开展了宣贯活动。
       3.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因产品包装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屡遭部分地方工商、质检以及职业打假人的质疑,甚至查处或起诉,对绿色食品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专题研究,并深入基层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全力协调下,由卫生部、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绿色食品标签标识有关问题的复函》,明确了获证企业在包装上可标示执行的绿色食品标准,也可标示执行的其他标准。至此,一直困扰绿色食品发展的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4.有机食品专职检查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认监委有机食品认证新规出台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在全国培养的检查员受新标准的限制,无法对辖区内认证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工作,严重影响了系统内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与国家认监委的积极沟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全力配合跟进做工作,2012年6月,国家认监委同意,各地农业系统的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后,可列入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专职检查员范围。至此,全国28个省(区、市)的188名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的“身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体系优势得以保持,从而保证了有机食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业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1.续展率大幅度提高。2012年,绿色食品企业续展率和产品续展率分别达到62.3%、63.4%,比2011年提高了7和9.9个百分点。续展率保持在这样一个适当的水平,能够避免获证企业大出大进、产品大起大落,是衡量绿色食品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续展率的不断提高,一是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获证企业实现了预期效益,调动了其续展申报的积极性;二是各地高度重视续展工作,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工作推动力度全面加大;三是续展综合审核工作职责下放试点效果明显。山东、江苏、黑龙江等3个试点省份,企业和产品续展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黑龙江省企业和产品续展率2012年分别达到76.8%、76.1%。
       2.企业内检员实现全覆盖。为了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队伍,提高企业自律能力,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地继续加强企业内检员培训工作。目前,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已达9 261名,有机食品企业内检员1 197名,实现了每个获证企业至少有1名内检员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检员队伍的作用,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网上知识竞赛,全国共有2 280名企业内检员参赛,对其中取得优异成绩的60名企业内检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在绿博会期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还召开了“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内检员的履责意识,提高了业务素质,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3.宣传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2012年,围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的全面推进、《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地方绿办积极组织宣传,效果显著,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围绕新修订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1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集中报道,地方多家权威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形成了规模效应,既扩大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影响,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黑龙江省2012年投入专项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播放绿色食品公益广告,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各种绿色食品展会成果丰硕。2012年农业部继续在上海举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获得了展示成果、促进贸易的“双丰收”。特别是首次组织开展了贸易集中签约活动,体现了绿博会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服务贸易的功能。各地也积极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展览展销活动。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扎兰屯、东北三省一区、吉林长春、湖南长沙以及黑龙江、四川、新疆绿色食品北京展销周等绿色食品展销活动经过多年举办,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促进贸易、扩大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部分地区积极开拓专业市场营销网络和渠道。近年来,部分地方绿办积极支持、协调和指导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流通贸易,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业营销网点不断增多。黑龙江省在省内外建成了一大批绿色食品销售网点。广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广州市邮政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农邮对接行动”,搭建了融合邮政资源的绿色食品便民销售平台。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