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网摘要:时至今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样单一的饮食了,超市里能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餐馆里能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可以说,我国食品工业在几十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未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时至今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这样单一的饮食了,超市里能看到琳琅满目的食品,餐馆里能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可以说,我国食品工业在几十年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未来我国食品行业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增加值)从1998年的5780亿元到2014年的10.89万亿元,16年间增长了18.84倍。2014年,中国37607家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创造了10.89万亿元的产值,保持了8%的增速。

  然而,在食品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食品行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如何在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根基的竞争中取胜,成为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应对的措施也不能一成不变。

  食品产业面临信任危机 政策推动产业转型

  2009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2011年健康元地沟油事件,2012年酸奶明胶事件,皮革提炼制备毒胶囊事件,2014年福喜臭肉门事件……这一件件被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国人几乎谈虎色变,然而这仅仅是被曝光出来的,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中国食品产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15年6月份,进入全国食品安全月,各地相关宣传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今年可谓食品安全大年,这不仅是因为各地政府重视程度超过以往,更是为迎接经修订将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新法重在细化执法维度,扩大监管范围,强调从饲料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增加了对召回制度和刑罚优先的确认,以风险监测评估为代表的事前监管措施将得以全面推广。

  基于监管“无死角”的规则修订逻辑,新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厉食品安全法”。对于很多还沉浸在追求市场规模进而以量求胜的食品产销企业来讲,新一轮技术革新与经营转型已箭在弦上。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向来与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变革并肩而行,从技术标准制定到监管手段的更新,政府与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正在逐步达成共识,不断提高安全标准。这次也不例外,新法释放出的监管标准提升信号,将倒逼安全技术标准与产业升级的转型。

  5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也成了这段时间热议的话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有机食品深加工将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

  从未来看,受益于人口增加、新兴国家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食品消费需求仍然会稳定增加,但不同类型国家的消费需求增长结构不同。对于印度、非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的增加及居民收入的提高会直接拉动对粮食、肉类等产品的需求,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则富含营养、附加值高的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主食方便化、餐饮工业化、食品消费营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始终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绿色有机农产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我国有机食品产量达到920万吨。未来几年,随着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品种类的不断扩展,产品加工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我国有机食品产量还将快速增长。

  据统计,我国市场上初级有机产品占80%,加工产品占20%,但仅是最简单的加工。然而有机产品结构应80%是加工产品,20%是初级鲜活产品,如蔬菜水果。我国有机农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单调,初级产品多,而在国外,80%都是加工产品。因此,有机食品深加工将是未来行业发展方向。更多食品行业发展趋势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食品市场分析及未来五年盈利空间评估报告》。

  科技与农业互相结合才能研发更好的食品,带动食品产业的发展,尽管食品产业现状面临困难众多,信任危机,质量安全监管等等问题。只要技术上没有安全问题,大企业起带头作用,尽管转型艰难但是未来还是一片光明,大家都想吃到健康的食物,有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5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届时中国有机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0 亿~20亿美元,占到食品消费总额的3%~5%。此外,西方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从中国进口。所有这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有机食品国内外市场这个蛋糕可以越做越大,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完全可以大有所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酱油行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新规下零添加酱油或退场 厂商纷纷寻求突围之路

酱油行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新规下零添加酱油或退场 厂商纷纷寻求突围之路

随着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新规正式实施,“零添加酱油”这一模糊表述在预包装食品上正式退场,标志着酱油行业正步入一个以品质为核心的新竞争时代。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配方优化来适应市场需求,应转向产品品质、口感、营养等实际价值为核心的营销策略。同时,企业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消

2025年06月27日
椰子水饮料行业:椰汁市场“一超两强” 椰子水国产替代空间广 厚椰乳需求快速释放

椰子水饮料行业:椰汁市场“一超两强” 椰子水国产替代空间广 厚椰乳需求快速释放

我国是全球椰子水饮料主要消费国,2024年零售额占全球总零售额的比重为20%左右。椰子水饮料主要分为椰子水、椰汁、厚椰乳。椰汁为重要品类,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呈现“一超两强”竞争格局。椰子水与椰汁相比,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十足,目前呈现海外品牌占主导状态,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厚椰乳需求随着椰子类现饮制品的迅速走红而

2025年06月18日
水果罐头行业:内销动力不足 出海势头强劲 真心等传统食品企业处相对领先位置

水果罐头行业:内销动力不足 出海势头强劲 真心等传统食品企业处相对领先位置

近年来,在冷链物流的发展下,新鲜水果对水果罐头形成较强的替代作用。水果罐头市场受到冲击,2017-2022年行业规模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国内消费动力不足,我国水果罐头出海势头强劲。从出口品类看,我国水果罐头出口以橘子罐头和桃子罐头为主,总占比达68%。

2025年06月17日
发酵蛋白行业:替代蛋白需求驱动下前景广阔 应用领域拓展带动市场持续扩容

发酵蛋白行业:替代蛋白需求驱动下前景广阔 应用领域拓展带动市场持续扩容

不过目前,尽管我国居民蛋白质摄入量总体达标,但存在显著的人群差异与结构缺陷,且总体呈现“量不足、质不优、搭配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有45%的成年居民面临蛋白质摄入不足风险。与此同时,国民在蛋白质摄入领域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超七成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如何科学补充蛋白质,66.96%的人因搭配不当导致摄入不足。可见,当下我国亟待

2025年06月05日
产量下滑叠加消费瓶颈 我国液态奶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错配问题成破局关键

产量下滑叠加消费瓶颈 我国液态奶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错配问题成破局关键

长期以来,国内乳企的产品结构以各类液态奶为主。不过根据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液态奶产量为2745万吨,同比减少2.8%,打破了此前五年保持的2%以上年增长态势。这一组数据说明了,当前我国液态奶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

2025年05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