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1-3月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市场运营情况

        导读:2014年1-3月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市场运营情况,3月份进口量略有回升,平均进口价格微跌。去年以来,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至去年12月份进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2795.8吨,随后高位迅速回落。

        参考《中国乳制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商机研究报告(2014-2018)

        据海关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厦门关区累计进口乳制品5770吨,比去年同期(下同)减少9.6%;价值8047万元,增长7.5%;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4万元,增长18.8%。
一、第一季度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3月份进口量略有回升,平均进口价格微跌。去年以来,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呈现稳步上升态势,至去年12月份进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2795.8吨,随后高位迅速回落。3月份当月进口乳制品1769吨,同比减少24.2%,环比增加30.7%;与此同时,进口平均价格每吨1.5万元,同比上涨40.4%,环比下跌4%。
        (二)除0.2吨由其他贸易方式进口外,其余全部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
        (三)国有企业进口量居首且快速增长。今年第一季度,厦门关区国有企业进口乳制品2757吨,增加25.9%,占今年厦门关区乳制品进口总量(下同)的47.8%;同期,民营企业进口乳制品2289吨,减少34.9%,占39.7%。
        (四)美国为主要进口来源地,自欧盟进口大幅减少。今年第一季度,厦门关区自美国进口乳制品4342吨,增加4.8%,占75.3%。自新西兰和台湾省分别进口乳制品914吨和279吨,分别增加42.7%和1.9倍。此外欧盟作为去年同期乳品进口的第二大来源国,今年进口剧减为221.3吨,大幅减少69.8%,位列第四。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内乳制品信任危机持续升级。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来,国产奶粉质量问题依旧严重。最近2年来,伊利奶粉被检验出汞含量异常,南山奶粉被检出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合生元奶粉吃出异物及黑虫。国内奶粉行业遭遇一系列诚信危机,国产奶粉信誉跌入谷底。
        (二)奶粉限购愈演愈烈,洋奶粉轮番涨价赚取高额垄断利润。面对婴幼儿的食品安全这个严重的问题,由于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使得消费者盲目偏爱进口乳制品,我国内地奶粉代购业务持续“发烧”。由于中国对代购奶粉需求激增扰乱了市场秩序,许多国家(地区)陆续收紧婴儿奶粉购买政策,比如德国、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推行婴儿奶粉限购。由于2014年年初,达能集团宣布取消与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的供应合作,导致澳洲市场可瑞康婴幼儿奶粉全面断货。内地奶粉代购价格一路上涨。网售奶粉因此提价,引发其他乳制品价格连锁上涨。洋品牌奶粉加速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国内乳品行业逐渐失去价格话语权,致使洋品牌在国内市场肆意赚取高额垄断利润。
        (三) “最严”整治未能阻挡洋奶粉涌入。严控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政策已经从4月1日开始实施,而接下来从5月1日起,未经注册境外生产企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将不允许进口,5月31日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换证审核和再审查的大限即至。针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被称作“史上最严厉”的一轮整治。尽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后,未经注册的进口奶粉将不得在国内市场销售,但就在“大考”前夜,众多新进的洋奶粉品牌却大举“进军”国内市场。例如,新西兰有机奶粉“奥戈尼”、美国黄牌智多健AAA奶粉、澳大利亚的贝特益和西班牙的贝拉可品牌,都选择了在此时进驻中国市场。
        (四)国内生鲜乳价格上涨过快提高企业成本。受饲养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自2013年6月以来,中国国内生鲜乳价格逐月上涨。从2013年6月的月平均价格3.2元/千克,上涨至今年2月月平均价格4.2元/千克。该价格已经大幅超过新西兰、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荷兰生鲜乳同期价格约在3元/千克。生鲜乳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奶粉企业生产成本上扬,经营压力加大。
        (五)婴幼儿奶粉市场或将受益于单独二胎政策放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浙江、安徽、北京等7省市已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据国家卫计委前期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数据,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将影响一方为独生子女且已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夫妻人数为1500万至2000万,其中,约50%-60%的夫妇表示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专家预计,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之后,近几年我国的新出生人口将提高到2000年前后的水平,即每年新生1780-1950万婴儿,比2012年的水平提高9%- 19%左右。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认为,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一两年,每年因此增加的新生儿数量将在200万左右。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对婴幼儿奶粉市场堪称重大利好。业界预计,按照新生儿年增长9%-19%的速度,若同时考虑奶粉喂养比例上升的因素,预计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年增量约为10%-20%。这部分扩容的需求已经引起海外多家奶粉巨头关注,纷纷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等方式抢占中国市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