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蔗糖是一种以蔗糖为原料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的发展经历了六个代际,糖精及甜蜜素已经被使用超过70年,历史最为悠久,分别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甜味剂;阿斯巴甜是第三代甜味剂,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分别是第四和第五代甜味剂,目前增速最快,逐步替代前三种甜味剂;纽甜是第六代甜味剂,甜度为8000倍于蔗糖。
年份 |
产品 |
特征 |
第一代1879年 |
糖精 |
历史最悠久的甜味剂,其安全性受质疑,西方国家已禁用,国内仅有4家生产商。 |
第二代1937年 |
甜蜜素 |
具有价格优势,有致癌风险,世界40多个国家已禁用,我国目前仍允许使用。 |
第三代1965年 |
阿斯巴甜 |
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甜味剂,被9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使用。 |
第四代1967年 |
安赛蜜 |
不能被代谢,不产生热量,是公认的性价比高,安全性好的甜味剂产品,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使用。 |
第五代1976年 |
三氯蔗糖 |
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但是价格较高。 |
第六代1993年 |
纽甜 |
分别于2002、2010年通过美国、欧盟的生产批准,国内于2003年批准。 |
传统人工合成甜味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在风味和安全性上有所欠缺,逐渐被安全性高、甜味纯正的安赛蜜、三氯蔗糖等新一代甜味剂取代。三氯蔗糖甜度是蔗糖的600-650倍,甜味特征曲线几乎与蔗糖重叠,无苦涩味,每日容许摄入量ADI值15mg/kg安全性较高;且热值低、不会引起血糖波动、不会引起龋齿,可供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老年人使用;加上其溶解性好、耐酸碱、耐高温,适用范围十分广阔,被誉为新一代最佳的甜味剂。
分类 |
产品名称 |
甜度 |
热量(kcal/g) |
风味特征 |
安全性与稳定性 |
ADI:联合国建议日摄入量 |
甜价比(甜度/元) |
天然甜味剂 |
蔗糖 |
1 |
较高热量 |
口感清甜,为甜味剂参照指标 |
不适于肥胖人士和糖尿病患者 |
- |
0.19 |
葡萄糖 |
0.8 |
较高热量 |
清甜,微酸 |
食用产生大量热量,不适用糖尿病及肥胖人士 |
- |
0.17 |
|
甜菊糖 |
200 |
无热量 |
明显苦涩味,需复配使用 |
安全性尚未普遍承认 |
4 |
0.91 |
|
赤藓糖醇 |
0.65 |
低热量 |
甜味纯正、协调性好、入口有清凉感 |
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 |
不设限制 |
0.03 |
|
木糖醇 |
1.2 |
低热量 |
甜味清凉 |
具有抗龋齿功效,主要用作无糖口香糖 |
- |
0.04 |
|
糖精 |
500 |
无热量 |
浓重苦味和金属味,需复配使用 |
过量服用会中毒,三级致癌物 |
2.5 |
12.5 |
|
人工甜味剂 |
甜蜜素 |
50 |
无热量 |
明显苦涩味,需复配使用 |
过量食入危害肝脏及神经系统,西方多国禁用,我国仍合法使用 |
7 |
3.33 |
阿斯巴甜 |
200 |
无热量 |
甜味纯正,近似蔗糖 |
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美国FDA拒绝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9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 |
40 |
2.5 |
|
安赛蜜 |
200 |
无热量 |
高浓度明显后苦味,需复配使用 |
公认性价比高、使用安全的甜味剂,全球100多个国家批准使用 |
15 |
3.33 |
|
三氯蔗糖 |
650 |
无热量 |
甜味纯正接近蔗糖 |
安全性好,稳定性与溶解性较高,对苦味、涩味有遮盖效果 |
15 |
3.25 |
|
纽甜 |
6000 |
无热量 |
甜味纯正,高浓度下后甜长 |
热稳定性差,过高甜度导致调配技术要求高 |
15 |
20 |
三氯蔗糖行业发展阶段
历史上,三氯蔗糖价格主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专利垄断”、“产能过剩”、“产能退出、集中度提升”、“产能二次扩张”。
阶段 |
时间段 |
发展事件 |
专利垄断 |
2008年以前 |
英国泰莱垄断了三氯蔗糖的生产专利,国内基本没有三氯蔗糖产能。 |
产能过剩 |
2008-2015年 |
由于泰莱三氯蔗糖专利到期,高盈利驱动国内企业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产能的快速扩张导致三氯蔗糖价格一路下跌。 |
产能退出、集中度提升 |
2015-2016年 |
行业进入产能紧缩阶段。由于英国泰莱关闭新加坡2500吨产能,盐城捷康因为环保问题停产整顿,南通常海因连续超标排污开工率下降,行业供给大幅收缩,价格略有回升。 |
产能二次扩张 |
2016-至今 |
代糖行业景气度回升,行业集中度也有所提升,需求增加叠加经济复苏驱使国内企业有意愿进行第二轮产能扩张。但此时,企业的定价策略保持稳定,将价格维持在竞争者“生存线”,形成成本威慑力,有望驱散其他产能扩张意愿。 |
“甜”是人类永远戒不掉的味觉追求,随着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和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低糖替代化成为食品行业主流。具有无糖无热量、健康安全等优势的三氯蔗糖已在市场中得到验证,未来有望伴随零糖零脂消费理念普及而快速发展。
二、三氯蔗糖市场规模分析
1、全球三氯蔗糖市场规模
近几年全球三氯蔗糖产能产量及市场需求量稳步增长,已经成为甜味配料市场中需求增速最快的品种。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量从2009年的2500吨增至2018年的1.2万吨,10年间增长4倍以上,市场发展趋势向好。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三氯蔗糖产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预测》显示。目前全球甜味配料市场仍由蔗糖主导,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其他甜味剂只占10%,行业渗透率较低,性价比显著占据优势的三氯蔗糖等优质人工甜味剂未来有望带动各类甜味剂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加速蔗糖替代进程。2019年,三氯蔗糖占全球人工合成甜味剂总产量7%左右。

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批准三氯蔗糖用于食品、保健品、医疗和日化产品等领域,国外市场中美国的三氯蔗糖市场规模最大,2018年已达2.13亿美元零售额。

目前,我国已成为三氯蔗糖生产和出口大国,占全球总产量60%左右,约有80%用于出口,20%内销;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将进一步带动需求,三氯蔗糖发展前景可期。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三氯蔗糖市场在2008年开始发展,到2018年市场需求量已接近3000吨,占全球三氯蔗糖总市场的30%左右,也是近年来全球市场增速最快的区域。按产值算,三氯蔗糖5年复合增长率为18.92%,2019年其产值达到15.2亿元。按产量算,我国三氯蔗糖产量稳步增长,2019年其产量已超过8000吨。

三、全球主要三氯蔗糖厂商及产能
三氯蔗糖目前的全球供给格局较分散,目前全球产能排名前五分别是:英国泰莱(4500吨)、金禾实业(4000吨)、山东康宝(2700吨)、吉安新琪安(1500吨)、盐城捷康(800吨),CR3和CR5分别为73%、88%。其余厂商大多经营效益较差或开工率较低。
产能 (吨/年) |
产能占比(%) |
地域 |
备注 |
|
泰莱集团 |
4500 |
29.20% |
美国 |
三氯蔗糖发明机构,新加坡2500吨产能于2016年搬迁至英国 |
金禾实业 |
4000 |
26.00% |
安徽 |
设计产能为3000吨/年,实际产能可达4000吨/年 |
山东康宝 |
2700 |
17.50% |
山东 |
|
吉安新琪安 |
1500 |
9.70% |
江西 |
环保问题 |
盐城捷康 |
800 |
5.20% |
江苏 |
环保问题,2016年8月受环保整顿处罚 |
常州科隆 |
500 |
3.20% |
江苏 |
|
山东三和维信 |
500 |
3.20% |
山东 |
3000吨新项目停工 |
福建科宏 |
300 |
1.90% |
福建 |
1500吨扩产前期准备 |
广业清怡 |
300 |
1.90% |
广东 |
韶关二期700吨未建 |
湖北宏源 |
300 |
1.90% |
湖北 |
|
合计 |
15400吨 (由于部分厂商存在环保问题,实际有效产能约1.2万吨/年) |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