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现阶段中国冰淇淋竞争市场呈现外资、乳企、地方“三分天下”格局 国产渠道具优势 外资品牌力强

 导读:现阶段中国冰淇淋竞争市场呈现外资、乳企、地方“三分天下”格局 国产渠道具优势 外资品牌力强。我国冰淇淋产业的发展自上世纪 90 年代外资巨头和路雪入驻时启动,至今经历了 20 年左右的激烈竞争和残酷洗牌,特别是中途国内乳企的异军突起,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结束了过去全国几百家中小企业和数百个品牌割据混战的局面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冰淇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我国冰淇淋产业的发展自上世纪 90 年代外资巨头和路雪入驻时启动,至今经历了 20 年左右的激烈竞争和残酷洗牌,特别是中途国内乳企的异军突起,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变化,结束了过去全国几百家中小企业和数百个品牌割据混战的局面:从最初的“和路雪垄断高端,民企做中低端”到目前的“多家外资、本土乳企以及存活下来的区域性老牌冰淇淋企业‘三分天下’”。

      目前,在市场份额方面,和路雪、雀巢、蒙牛、伊利构成第一阵营,基本成为全国性品牌,市占率合计超过 50%,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冰淇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已经较高,而光明、宏宝来、德氏、天冰等构成第二阵营,在区域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从产品结构方面来看,和路雪、雀巢、八喜、哈根达斯等外资品牌占据了国内大部分高端市场和部分中端市场;蒙牛、伊利、光明等则以中端产品为主,约占 45%;区域性老牌冰淇淋企业如德氏、天冰以及大量中小型地方民营企业定位中低端,约占 30%。

      表 1:国内主要冰淇淋制造商经营模式及旗下品牌及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乳企的纷纷加入。由于冰淇淋行业产品毛利较高,我国乳品企业异军突起,基本都是在原有小规模冷饮事业部的基础上发力,依靠自身原奶、食糖等原材料的资源成本优势,以及自身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切入冰淇淋市场竞争,以产品宣传和价格战的方式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一举夺得国内市场份额,并快速跻身全国性冰淇淋品牌。

      根据最新报告显示,2014 年我国冰淇淋市场份额中,伊利继续占比最大比例为 12%,伊利、蒙牛、联合利华共占比达到 28%,对比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行业集中度还有进一步提高可能。

      图 1:2014 年我国冰淇淋市场竞争格局

   

       国产渠道具优势、外资品牌力强

      平民化策略使和路雪在北京和上海市场上都获得 200%的增长,但总体来看,这几年和路雪的销售额却一直停留在 5-6 亿元之间。这与后来居上的伊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伊利的盈利在其销售额才 6 亿元时就已经达到了几千万元,之后销售额和利润不断增加。

      冰淇淋冷饮产品的成本主要可以分解为原料成本、运输成本和储存成本。

      原料成本优势方面,根据业内人士判断,蒙牛和伊利的优势在于各自背后所依托的奶、糖产业和低廉的人力成本。首先,奶、糖、巧克力、棕榈油是冰淇淋最主要的四种原料,控制着大量奶源并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的蒙牛和伊利对其他本土品牌来说,原料成本优势自不待言;而与外资品牌相较,蒙牛、伊利则胜在人力成本管控,和路雪虽然也进行了各方面的成本控制(管理人员从外籍转向中国籍,终端冰柜开始走中低端路线),但作为一家单纯的冰淇淋企业,其成本仍然偏高,因此,在中低档市场竞争和路雪显然并不具备优势。

      渠道优势方面,以伊利为例:目前国内冰淇淋的销售渠道模式实现了直营与分销的有机结合,大大的提高了流通价值链的效率,伊利多年建立起来的对终端的配送及服务能力并非其他厂家所能比拟。伊利冷饮已经完成了对全国中心城市分公司直营销售体系的建立,以此为基础,对全国城市依照人口经济等指标进行细分,将城市分为超大型城市、中心城市、全国百强城市、重点地县级城市、乡镇村市场,分别采取通路精耕模式、配送访销模式、1+1 销售模式、传统经销制模式等多种营销体加以实现深度分销的目的。渠道只是一种手段,伊利冷饮把这种手段演绎的强悍而有力,使自己在实现销量和提升利润的轨道上,平稳而快速的前行。

      图 2:大数据显示,伊利冷饮的渠道力远胜其他厂商 图 3:伊利冷饮的渠道力和品牌力保障其高销量

      从全球的冰淇淋行业格局来看,雀巢和联合利华(和路雪)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家冰淇淋销售巨头,分别占据全球冰淇淋市场 17.5%和 16%的市场份额,其他冰淇淋品牌都无法与这两者比肩,稍有名气者均属于本土优势品牌,如美国的 Wells’ Dairy、日本的 Lotte、我国的伊利、蒙牛等。近年,一些机构统计的我国知名冰淇淋品牌中,有 5 家是外资或合资品牌,前三位则由和路雪、哈根达斯和雀巢这三家外资品牌牢牢占据。

      表 2:近年我国排名居前的冰淇淋品牌及其厂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