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茶饮料市场分析

       如今在茶饮料营销中,有一些厂商存在着一个观念上误区,认为只要品牌唱响开了,品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按照茶饮料市场营销理论,品牌的第一要素为品牌、第二要素是质量、第三要素是可信度,这是茶饮料品牌内容的基本结构。浏览国内外知名茶饮料品牌,无一例外都是以其卓越的品质确立了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消费者认识它们的程序首先是品名,其次检验质量优劣与否,然后才会确定是否认知其知名度。而一旦被消费者的认知接受是一种最好的口碑,效果和效应相当地快,也相当地持久,具有很强的可信度。而这些,都需要过硬的质量做铺垫。虽然说质量做品牌的后盾,可能会使品牌的形成慢一些,范围不那么大,然而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过程,基础却相当地牢固,最后形成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茶饮料厂商提供了提升品牌的捷径,于是有一些茶饮料厂商企图一蹴而就或一鸣惊人,来个倒金字塔结构策划,将茶类品牌先广而告之除去,即先树立牌,再考虑品,牌子在预先设计的时间内可以树立起来,而且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起来,那么至于品质,则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设想的同期目标,没准是虎头蛇尾,很难如愿。这种不是厚积薄发提升品牌的做法,多数是以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或抱怨而告终,是一种欲速则不达之举动。

       提升茶饮料品牌,捷径最好不要走,按照传统的营销法则,慢慢地听天由命去扩散,似乎又与现代茶饮料营销节奏不合拍,折中的办法是既快速提高知名度,又把握品质的同步跟进,即实行所谓的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要知道,茶饮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其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也复杂,要想实现同步战略,难度可能会大一些,那就需要视厂商的实力、魄力、能力如何施展。这里不妨引用当今美国著名红茶营销专家麦克•舒尔茨的话:“红茶饮料品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花费多少钱去创立它,而在于你创立品牌之后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毫无疑问,费了好大的气力创立了茶饮料品牌,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价值和效益。但仅仅光依靠品牌是不够的,只能说它只是一个茶饮料厂商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紧跟着做,效益要靠产品适销对路、销售办法灵活,以及严格管理、优质服务等来保证,这是一项系统的产销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和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期望将品牌转化为效益。

       有了好的效益,说明它已经完成了从品牌到效益的转变。品牌和质量过得硬且能并驾齐驱,被市场完全接受,效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恐怕是所有产销业绩好的茶饮料厂商所必须经历的三步曲。这对于茶饮料的后起之秀是有一定启迪的,一句话,创建一个好的茶饮料品牌一定要沉得住气,经得起消费者、市场、时间的严格检验,在提升品质的前提下提升品牌,从而达到提升效益的目的。

       长话短说,作为一个茶饮料产销企业,从品牌建立到效益转化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需要要扎扎实实做:一是品质和知名度要同时抓,不能有这样的认为:有了知名度就是有了品牌,或者认为提升了品牌就是提升了效益。要在唱响知名度的同时狠抓品质的建设,真正让物有所值,名不虚传;二是不断调整茶饮料产品结构,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创新茶饮料产品系列,要明白,提升效益的关键是消费者的拥有量规模,而抓住消费者的关键是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并竭诚为其服务;三是创立具有符合该茶产品特色的本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模式,这也是转化为效益的重要软性保证。

       专家观点

       茶饮热卖就是“方向标”饮料企业的目标,大多瞄准年轻消费群体,茶饮料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茶饮料的消费群体密切集中在12岁至35岁之间,其中,12岁至17岁喜欢的茶饮料比例为87.8%,18岁至35岁的比例则更高一些,达到了88.1%。

       从数据来看,茶饮料的消费群成熟且固定,茶饮的优势还会继续扩大。“几千年的历史,茶早已成为了‘国饮’,其真正的优势在于碳酸、果汁或者其他饮料类型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文化。”一生与茶为伍的四川省茶协专家熊怀信说,虽然茶和茶饮料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更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茶饮料有很大的优势。茶的口感,配搭上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包装,加之偶像明星的卖力吆喝,没有任何一种饮料类型,能在中国有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茶饮料的走红是必然的。

       对路、对味、对价、对量是“成功法宝”。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2007年中国茶饮料市场销量达998亿箱,其中绿茶饮料占据42%的市场,红茶饮料的份额则为47%。中国茶饮料消费市场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占中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并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

       目前,国内茶饮品牌集中化的趋势较为明显,销售排名前10位的茶饮料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了至少9成。据有关专家称,要想做好茶饮料,康师傅有自己的4大法宝,那就是对路、对味、对价、对量。即产品定位准确、口感认知度高、价格和容量一定要大众化,就是所谓的性价比要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酱油行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新规下零添加酱油或退场 厂商纷纷寻求突围之路

酱油行业进入“以价换量”阶段 新规下零添加酱油或退场 厂商纷纷寻求突围之路

随着此次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新规正式实施,“零添加酱油”这一模糊表述在预包装食品上正式退场,标志着酱油行业正步入一个以品质为核心的新竞争时代。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和配方优化来适应市场需求,应转向产品品质、口感、营养等实际价值为核心的营销策略。同时,企业要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消

2025年06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