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牛肉行业市场供给难以为继:出肉低、存栏少,出栏率高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鲜牛肉、加工牛肉市场竞争态势及十三五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1、 养殖技术落后和牧场规模过小导致肉牛出肉量偏低

          国内由于政策方针和资源禀赋的原因,肉牛养殖依然以散养模式为主。80 年代之前,牛作为耕作工具受到保护,政府禁止宰杀青壮年牛。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开始将传统役用牛转为肉牛养殖,并逐渐引进优良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改良。90 年代之后,政府开始鼓励发展“秸秆畜牧业”,肉牛的饲养逐渐从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的地区转向秸秆资源丰富的中部平原和东北地区。

         进入21 世纪,国内西南和西北地区的肉牛养殖开始逐渐发展,全国牛肉供给不断增长。由于在非牧区的中部平原等地区饲养肉牛,国内肉牛饲养还是以散养模式为主,而草原型现代牧业和大规模工厂畜牧却发展不足。

         由于养殖技术落后且采用小规模散养的模式,国内肉牛出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从 2007 年至 2014 年,国内养殖肉牛规模小于 100头的户数从1585万户减少到1157万户,养殖肉牛规模大于100头的户数从1.47万户增长至 3.16 万户。

         虽然养殖规模较大的户数在增加,但是总体来说 2014年养殖规模大于 100 头的户数只占总户数的 0.27%,国内依然是小规模散养模式为主。国内这种“集中圈养、家庭作坊”的散养模式是一种技术相对落后,且难以保证肉牛头均出肉量的养殖方式。相比较大规模工厂化畜牧模式,国内散养模式的肉牛出肉量普遍偏低。

         根据数据,拥有资源禀赋或者饲养技术较发达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欧盟等,2014 年肉牛头均出肉量分别达到 3927 百克、3712 百克和 2843 百克,而中国肉牛头均出肉量只有 1398 百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96 百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 牛存栏量持续下降,繁殖周期过长导致肉牛量难以迅速增长 

         中国肉牛完整的生产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母牛受孕一胎平均生下一到两只牛犊,经过六个月后牛犊断奶,之后会有两种育肥模式,一种是将牛犊进行长期育肥,一种是首先经历架子牛生产再将牛送去育肥。第一种模式下,牛犊将经历最长24 个月的育肥,出售时体重大约 500 千克。第二种模式下,年龄 6 月至 18 月的牛首先经历架子牛育肥,育肥期小于 160 天,体重不超过 400 千克,之后年龄 20 月至 30 月的牛将经历进一步育肥生产,育肥期 90 至 120 天,最终出售时体重大约 500 千克。

         中国整体牛的存栏量逐年下滑,且由于牛的繁殖周期偏长,肉牛的存栏量想要快速增长较难。根据 数据,从 2008 年至 2016 年,中国牛的存栏量从高峰时期的 1.06 亿头下降到如今的 1.00 亿头,降幅达 5.35%。2016 年,中国肉牛、奶牛和其他牛分别有 5200 万头、1560 万头和 3268 万头,分别占比 52%、15%和 33%。近年来国内肉牛存栏量保持了小幅增长,从 2006 年的 5040 万头增长到 2016 年的 5200 万头。虽然中国肉牛存栏量在增加,但是由于 2017 年初中国能繁殖牛犊的奶牛存栏量大幅下降10%,从1560万头下降为1400万头,以及养殖肉牛的周期一般长达 2 至 3 年,所以在能繁母牛大幅下降以及养殖周期偏长的情况下,预计中国肉牛存栏量想要快速增长较为困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资料来源:互联网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统计数据库,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能量饮料行业:人均消费量偏低、市场潜力大 东鹏饮料份额提升且保持领先

我国能量饮料行业:人均消费量偏低、市场潜力大 东鹏饮料份额提升且保持领先

我国能量饮料市场作为功能饮料第一大品类,近年发展势头向好,销量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这一态势背后,是消费基础夯实、企业营销见效、消费场景拓展等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当前市场竞争呈现高度集中特征,头部企业主导行业格局,2024年行业CR4超过75%,其中东鹏饮料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行业领先地位。值得关注的是,与

2025年10月16日
现制咖啡行业潜在天花板高 渠道下沉重塑市场格局 多样化、线上化趋势增强

现制咖啡行业潜在天花板高 渠道下沉重塑市场格局 多样化、线上化趋势增强

随着消费习惯养成,现制咖啡从社交饮品转向日常消费品。2023年我国现制咖啡饮用者人数已达1.3亿人,较2018年增长0.9亿人。2023年我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达1623.5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达1930.4亿元,同比增长18.9%。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黑茶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 高端化趋势下内销均价不断提升

我国黑茶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 高端化趋势下内销均价不断提升

当前我国黑茶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一方面,黑茶作为六大茶类之一,虽然近两年产量、产值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其增速有所放缓。尤其是2024年出现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黑茶产量为47.32万吨,同比增长3.32%,较2023年增速下降了4.12个百分点;产值为319.41亿元,同比增长2.9%,较202

2025年10月15日
我国功能饮料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集中度提升 东鹏饮料销量领跑

我国功能饮料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集中度提升 东鹏饮料销量领跑

近年来,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健康意识增强及消费场景拓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我国功能饮料行业发展势头强劲,销量与市场规模不断上升。从市场结构看,行业呈现“能量饮料主导、运动饮料占比提升”的鲜明特征,其中运动饮料以9.66%的年均增速成为增长亮点。渠道布局上,线下仍为核心销售阵地,同时线上渠道份额逐步提升,渠道结构持续

2025年10月14日
高端茶叶领跑我国茶行业 差异化、智能化双轮驱动企业突围

高端茶叶领跑我国茶行业 差异化、智能化双轮驱动企业突围

我国是茶消费大国。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多饮茶、饮好茶正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新风尚,推动我国茶叶内销市场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量达到240.4万吨,同比增长0.27%,2013-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3%。2024年,我国茶叶内销总量241.3万吨左右,同

2025年10月14日
我国红茶行业产量产值双增 内销态势良好 但出口均价持续走低

我国红茶行业产量产值双增 内销态势良好 但出口均价持续走低

红茶作为我国第二大茶类,近年来产量和产值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其内销市场整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内销量和内销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红茶内销量占茶叶总内销量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14.30%提升至2024年的15.90%,反映出国内茶叶消费结构逐渐向红茶倾斜。从出口来看,自2022年起,我国

2025年10月13日
我国“柿业超级大国”地位稳固 但深加工不足仍是产业升级核心痛点

我国“柿业超级大国”地位稳固 但深加工不足仍是产业升级核心痛点

我国是全球柿子种植大国以及生产大国,其种植面积占比超九成、产量占据四分之三。据初步统计,2023年全球柿子种植面积达到109.2万公顷(1638万亩);其中中国柿子种植面积达100.6万公顷(1509万亩),占全球比重达到92.1%。2023年全球柿子产量达到528.4万吨;其中中国柿子产量超400万吨,占比75%以上

2025年10月10日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凉味剂行业:WS系列产品取代薄荷醇趋势显著 中草香料增长速度领先

薄荷醇,也叫薄荷脑,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传统凉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烟草等行业。下游市场平稳发展下薄荷醇需求保持稳定,目前全球薄荷醇每年消耗量约 4 万吨。2021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约为 47 亿元,预计 2028年全球薄荷醇市场规模将达到 75 亿元,2021-2028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6.9%。

2025年10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