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2017中国奶业市场现状分析与展望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乳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定位分析报

         奶业是中国的新兴产业,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产业[1]。2016年牛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的三件事之一[2],但这一年对中国奶业来说却是艰难发展、逆境转型的一年。面对国内需求疲软和进口挤压的双重冲击,上半年我国奶业主产省出现了企业拒收和“喷粉”等现象,奶牛养殖亏损面超过50%[3],一时间“卖奶难”“奶价低”和“亏损大”等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奶业。本研究通过梳理2016年中国奶业市场变化的显著特点和分析变化原因,研判2017年市场走势,提升中国奶业市场发展的透明度,以期促进中国奶业的健康发展。

         1 2016年中国奶业市场变化特点

         1.1原料奶收购价由跌转涨短期看,原料奶收购价由跌转涨。2016年1—11月,全国10个主产省(市、自治区)原料奶收购价为3.47元/kg,同比涨0.8%。从价格走势看,2016年原料奶收购价呈先跌后涨走势,月均波动率为0.7%。

         受供大于需环境影响,1—7月连续下跌,国内奶业产业链上下游均处于艰难处境,部分企业出现拒收和“喷粉”现象。下半年,受2016年厄尔尼诺现象和夏季热应激影响,部分地区牛奶产量有所下降,加之中秋国庆节日拉动,8—11月原料奶收购价出现上涨。

         长期看,原料奶收购价正处于上涨周期。2006—2016年,我国奶业经历了两轮大的波动,一是2007—2009年前后,二是2013—2015年前后,两个波峰相距6年,两个谷底相距5.7年(图1)。从历史走势看,目前原料奶收购价正处于上涨周期通道,价格上涨信号正在显现。

 

         1.2加工消费呈现回暖趋势

         乳制品产量呈现恢复性增长。2016年11月我国乳制品产量269.8万t,同比增10.9%,1—11月乳制品产量为2729.3万t,同比增长7.5%。从长期看,我国乳制品产量一直保持较高增速,但是2014年乳制品产量为2651.8万t,较2013年减少1.2%,2015年为2782.5万t,同比仅增长4.6%,2016年前11个月已经接近2015年水平(图2),未来乳制品产量有望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乳制品加工销售额和利润持续向好。2016年1—9月乳品工业销售额2577.1亿元,同比增5.7%,利润总额190.6亿元,同比增19.2%。

         乳品企业利润增速总体向好。2016年3季度,伊利、光明、三元、新希望、现代牧业、西部牧业、燕塘乳业、天润乳业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7%、69.5%、325.9%、19.1%、-156.7%、-400.5%、11.7%和108.5%。

 

         1.3乳制品进口显著增加

         乳制品进口继续增加。2016年1—10月,我国乳品进口163.08万t,同比增24.4%;进口额27.94亿美元,同比增4.6%。乳品出口2.49万t,同比减11.1%;出口额0.37亿美元,同比减1.9%。此外,乳清粉进口41.19万t,同比增15.2%;奶油进口6.90万t,同比增23.9%;乳酪进口7.84万t,同比增28.8%;奶粉进口51.63万t,同比增9.2%(表1),其中,从新西兰进口奶粉43.25万t,同比增11.1%,从新西兰进口奶粉占我国奶粉总进口量的83.8%。

         液态奶进口增长迅猛。2016年1—10月,液态奶累计进口53.97万t,同比增52.0%,其中,鲜奶进口52.39t,同比增50.7%;酸奶进口1.57万t,同比增111.5%。2011年起,液态奶进口开始迅猛增长[4],一是因为进口液态奶种类多样、物美价廉,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海运条件改善缩短了液态奶的进口时间,电商代购的兴起提升了购买的便利程度;三是人们对国产奶的安全仍然存在担忧,更倾向于消费进口奶。

         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按照1—10月进口额计算,新西兰、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鲜奶进口额占鲜奶总进口额的85.8%,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和英国奶粉进口额占奶粉总进口额的84.6%,荷兰、德国、新西兰、西班牙酸奶进口额占酸奶总进口额的79.2%,美国、法国、荷兰和英国乳清进口额占乳清总进口额的68.2%,新西兰、荷兰、法国和比利时奶油进口额占奶油总进口额的95.0%,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法国奶酪进口额占奶酪总进口额的86.4%。

 

         1.4奶业政策管理逐步升级2016年8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首次发布了《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权威、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奶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状况。8月29日,第二届中国奶业D20峰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围绕推进中国奶业的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奶业竞争力展开研讨,进一步加快了打赢奶业振兴攻坚战的步伐。10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加快了整个奶粉行业的优胜劣汰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将有助于消费者消费信心的恢复。10月17日《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印发,规定到2020年奶类产量达到4100万t,确定了奶业生产未来5年发展目标。

         10月28日农业部发布《种牛及冷冻精液和胚胎进口技术要求》需3个世代系谱资料,标志着种用奶牛进口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2016年奶业市场变化原因2.1国内外生产持续调整助推价格企稳上涨国内存栏下降和气候异常导致产量下降,推动了价格的企稳反弹。2016年,随着奶价持续走低,国内中小散户和小规模经营主体加速退出,据有关报道,2016年内蒙古荷斯坦奶牛存栏同比下降19.8%,河北前3季度奶牛存栏同比下降10.0%,河南上半年调研的146个场区奶牛存栏同比减少6.3%[5],存栏持续下降对价格回升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另外,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2016年我国气候出现反常,南方地区异常高温、暴雨,北方地区高温、高湿,呼伦贝尔等地出现极端气温和干旱,很多地方和企业牛奶产量因而出现大幅下降。国际产能持续调整对价格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根据FAOFoodOutlook预测,2016年世界原料奶产量同比增加1.1%[6],较上年增幅趋缓,同时国际奶业主产国也纷纷调整了产能,1—10月,新西兰牛奶产量同比减1.0%,澳大利亚同比减7.0%。

         生产调整在近期价格中得到了明显体现,国际原料奶和乳制品批发价纷纷上涨。

         2.2奶业质量提升促消费信心恢复和加工回暖我国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正在大幅提升。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2016年1—5月婴幼儿配方奶粉共抽检1047批次,检出问题产品7批次,问题奶粉占比不到0.7%。目前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两大营养成分平均值都已高于国家标准,也高于美国标准[7]。乳品企业中,君乐宝婴幼儿奶粉通过国际公认的全球食品安全标准(BRC)A+顶级认证,其婴幼儿配方奶粉已进入中国香港市场,现代牧业、飞鹤乳业获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乳品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进而助推了近两年的乳制品产量回升。

         2.3价差和需求仍是驱动乳制品进口的主因价差是乳制品进口的重要影响因素。2016年1—11月国内外原料奶和奶粉价差分别为1.69元/kg和11.72元/kg,较2015年扩大4.0%和10.7%。其中3月原料奶和奶粉内外价差达到近年来的最大值,分别为2.09元/kg和12.78元/kg。2008年9月至2016年11月国内外原料奶平均价差为0.90元/kg(图3),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国内外奶粉平均价差为5.10元/kg。长期看,国内外价差导致的大量进口将对国内生产造成持续压力。

 

         2015年,我国人均原料奶消费量为36kg,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亚洲的1/2,占全国人口一半的农村居民还很少或没有喝上牛奶[8]。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将长期存在,欧盟2015年放开实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配额政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抢占潜在的中国市场[9-10]。在中国乳制品消费中,目前较多的是常温奶,低温奶(巴氏杀菌乳)的消费比例较低,仅达到10%,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的水平,未来低温奶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常温奶。

         32017年市场发展趋势3.1生产调整将基本结束生产调整有望结束,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过近3年的生产调整,估计2016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存栏约800万头、泌乳牛400万头左右。加之2016年冬季气候寒冷,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雪,对产奶造成了一定影响。所以,从长周期看,预计2017年奶业生产调整有望结束。在本轮奶价低谷中,伊利股份、现代牧业、辉山乳业等乳企经受住了考验和冲击,且通过采用节本增效、采用新技术[11]、构建母乳研究数据库和加大奶农培训等措施,加快了奶源基地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尽管2016年中国奶业存栏有所下降,但目前大规模牧场多采取“淘汰低产牛,保护核心高产牛”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得核心畜群单产均有大幅提升,产能仍有提高趋势。

         预计2017年中国奶业生产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3.2价格将保持稳中上涨随着国内主产省奶牛存栏纷纷下降,产能持续调整,并将对国内价格形成支撑作用。牛奶生产具有“生产旺季消费淡季,生产淡季消费旺季”的特点,即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为生产旺季、消费淡季,价格通常呈现季节性走低,而7—9月则为消费旺季、生产淡季,奶价出现季节性上涨。从目前情况看,国内正处于生产旺季,但价格仍有一定支撑,而到消费旺季预计会出现短暂的缺奶情况,所以2017年价格将有一定支撑。另外,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信号已经出现,根据全球乳品拍卖价格,从2016年8月开始拍卖价格持续上涨,预计未来6个月的合同期内奶价会有一定支撑,至少2017年上半年国际奶价会保持反弹态势,鉴于国内外价格的密切联动关系,国际价格上涨也将间接带动国内价格上升[12-14]。但从长期看,2008—2015年,我国进口种牛83.9万头,其中奶牛约占90%,从奶牛成长发育的进程看,未来2017—2018年进口奶牛将进入稳定的产奶期,所以供应应该有保障。在内外生产调整的综合作用下,预计2017年国内价格将保持稳中上涨趋势。

         3.3液态奶、奶酪进口将快速增加受制于饲料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和未来人口消费需求增长以及长期价差的驱动[15-17],中国乳制品进口继续稳定增加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改变,2017年进口将继续增加,预计奶制品为190万t左右,折合原料奶1200万t左右。2011—2015年,鲜奶进口同比分别增长183%、104%、97%、70%和43%,尽管从长期看,进口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进口量却不断增大。

         鉴于目前国内居民的饮奶习惯,且随着人们饮食消费的升级以及西餐文化的流行,液态奶、黄油、奶酪等有望保持高速增长[18-19],短期内液态奶大量进口的趋势将继续保持。另外,我国奶油、奶酪等的消费水平仍大大低于国际,预计这些产品的进口将保持高速增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酵母行业:供需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以安琪酵母“一家独大”

我国酵母行业:供需稳步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以安琪酵母“一家独大”

酵母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在技术、资金、环保、客户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得其市场高度集中,2021年CR3达到87%。同时,酵母行业的高壁垒属性也使得其市场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不容易出现新的竞争对手。目前,我国酵母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安琪酵母“一家独大”态势,产能和产量稳居国内及亚洲市场首位,2021年市场份额超过60%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产品逐渐走向多样化

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 产品逐渐走向多样化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方便速食市场规模达2001亿元。预计随着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赛道,方便速食行业品类日益扩充,消费者需求进一步释放,我国方便速食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到2024年有望达到2448亿元。

2024年06月15日
我国菠萝罐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现象且缺口仍不断扩大

我国菠萝罐头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现象且缺口仍不断扩大

菠萝罐头是我国罐头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但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菠萝罐头也颇受群众青睐,消费市场的逐步崛起,需求量不断增长。数据显示,到2022年我国菠萝罐需求量达到10.13万吨。

2024年06月15日
我国食盐业历经多次改革 供需端持续优化升级 行业资源整合趋势逐步显露

我国食盐业历经多次改革 供需端持续优化升级 行业资源整合趋势逐步显露

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食盐产量由1185.4万吨增长至1230.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0.93%;2023年我国食盐产量约为1241.5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0.9%。

2024年06月14日
我国菠萝行业:加工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对外贸易以鲜果进口为主

我国菠萝行业:加工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对外贸易以鲜果进口为主

近年我国菠萝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在种植面积、产量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种植面积常年在100万亩左右波动,菠萝产量则呈逐年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2-2022年我国菠萝产量由119.16万吨增加至200.3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3%。

2024年06月14日
我国螺狮粉行业:正从“网红”到“长青” 企业仍需建立品牌差异化卖点

我国螺狮粉行业:正从“网红”到“长青” 企业仍需建立品牌差异化卖点

近年在网红电商直播带货以及消费者对方便速食的青睐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螺蛳粉成为“网红爆发点”,产业销售额迅速增长。以袋装螺蛳粉为例,2017年其销售额仅为30亿元,而到2020年飙升至109.9亿元,突破百亿大关。2023年我国袋装螺蛳粉销售额进一步增长到238.2亿元。

2024年06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