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2015年中国面粉的产量、增长率运营基本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导读:2010-2015年全国面粉产量分别为101184568.5、116777939.8、123317239.4、132045792.5、141160172.7吨。
        2010-2015年全国面粉增长率分别为16.21、24.08、14.35、4.17、4.76%。更多行业信息,请详见《中国面粉行业发展现状全景调查与未来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未来中国面粉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也是小麦生产、加工、消费大国。面粉行业是小麦产业链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应在小麦产业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食品工业化发展对小麦链的必然调整,也是面粉加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国内消费者对于高品质高营养的面粉产品、主食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
        2015年因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格局低迷、内外价差倒挂等因素制约,国内麦面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生存艰难。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小麦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麦面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趋于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链整合中破陈出新,机遇与挑战并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全国内生产总值116777939.8吨,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4.08%;GDP增速进一步放缓,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增速都有放缓的迹象,这是导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
        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以来,2006~2015年(除2011年未启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6个小麦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政策,累计收购托市小麦数量约2.53亿吨,约占其间小麦产量的22%。其中,河南托市小麦收购总量约1.26亿吨,安徽约4600万吨,江苏4250万吨,山东1560万吨,河北1350万吨,湖北约960万吨。
        2015年以来,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整体呈现下行趋势,尤其是自5月下旬夏粮收购以来,新麦市场收购价持续低于托市收购价,“买方”市场氛围浓厚。截至2015年9月底,国产普通小麦南方销区到港价2480~2490元/吨,相比之下,12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到国内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40~1950元/吨,国产小麦价格持续高于国际小麦。
        国内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象,不但造成国产粮食的严重滞销,而且在进口廉价粮食冲击下,国内粮食库存居高不下。这一状况是粮食高价格、高产量、高收购量 和消费进入新常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5年7月,农业部公布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显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放”的原则,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同时统筹运用好价格支持和补贴两个手段,保护农民利益。
        随着国内消费者要求越来越高,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已逐渐成为主流。普通粉将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在细分市场上,特色面粉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这给面粉加工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思路,也将继续推动国内面粉加工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品质化方向发展。面粉加工企业应洞悉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从盲目扩大规模、恶性竞争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到抓质量、重研发、上档次、重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来,坚持产品安全质量第一,把“适口、营养、健康和方便”作为发展方向,重视关键技术装备的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主动与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由以往的生产型向销售型、服务型、研发型转变,走“市场细分、产品差异化”路线,培育和打造产品品牌,用品牌引领质量管理。中小型面粉加工业应立足于开发适合于地方特色或风味的面食制品专用粉,以面粉品质特色化为亮点,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应充分发挥其规模化优势,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建立规模化产业基地,集成种植、仓储、物流、加工、深加工为一体,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及企业转型升级。

相关面粉行业精品市场调研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米面制品产业规模调查及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面粉行业产销分析及未来五年产业投资评估报告

中国面粉行业深度调查及未来五年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中国面粉加工市场竞争分析与投资价值评估报告(2015-2020)

中国面粉加工产业市场规模现状分析及十三五行业运营前景评估报告

更多面粉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减糖、控糖已成为一种全民饮食风尚,并构成了无糖饮料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2.6亿元上升至570.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3.2%。而这一消费趋势的推动力来自多个方面:年轻群体为身材管理

2025年11月03日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无糖茶销售额暴涨,成无糖饮料热门品类之一。根据数据,2024年1-9月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增速维持在20%以上,其中1月、2月分别暴增110%、121%。截至2024年底,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占无糖饮料总销售额的比重已达40%,与无糖碳酸饮料的占比差距快速缩小。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稀奶油是各类烘焙食品、甜品、饮料的重要原料,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转变,我国稀奶油需求释放。2019-2023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由63.19万吨增长至69.89万吨,预计2024、2025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达73.04万吨、76.67万吨,同比增长4.5%、5.0%。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近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特膳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2024年我国特膳食品市场规模从73 亿元左右增长至232亿元,五年间实现了三倍增长。预计2025年这一市场将突破 286 亿元。分析认为,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的叠加驱动: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带来的慢性病营养需求

2025年10月29日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得益于市场发展一路向上,近几年我国量贩零食店也开启“狂飙”模式。2020年时,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仅1000多家,到2023年已激增至2万家以上。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已超过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5倍,头部品牌如“好想来”“鸣鸣很忙”门店均超1.5万家,日均新增门店20家。2025年我国量贩零食门店数量有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专业适老食品占比不足5%。适老食品上游主要包括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等原材料,其中食品原料价格呈现显著品类差异,薯类、叶菜类等基础蔬菜从产地到销地存在明显价格加成,而百合等特殊食材则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2025年10月24日
我国燕窝行业转型承压:立体化产品矩阵遭遇市场普及困局

我国燕窝行业转型承压:立体化产品矩阵遭遇市场普及困局

燕窝,自古以来位列“八珍”之首,曾是宫廷御膳的专属珍品,承载着千年滋补文化的厚重底蕴。不过,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的浪潮,这一传统奢侈品正悄然褪去“贵族光环”,以更亲民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成为日常滋养的标配。这一演变既受消费需求驱动,也依赖产业升级与标准化建设的支撑。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运动饮料行业供需双驱势头足 但人均消费量偏低 外星人领跑赛道

我国运动饮料行业供需双驱势头足 但人均消费量偏低 外星人领跑赛道

受供需两侧协力推动,我国运动饮料行业近年发展势头强劲。2019-2024年,其市场规模从345亿元增至5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66%,增速高于功能饮料行业整体及能量饮料细分赛道。当前市场品牌百花齐放,行业集中度虽呈上升趋势,但与美日成熟市场相比仍有差距。其中,外星人表现亮眼、后来居上,2024 年以22.7%的

2025年10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