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目前我国枸杞产品市场策略分析

        我国应加快枸杞深加工项目的研究推广与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枸杞果汁、果酱等符合国外消费习惯的产品,延长相关产业链,提升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枸杞果实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为药食两用品种,在保健食品等方面应用也较广泛。在我国,枸杞种植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以宁夏为主要产地,尤以宁夏中宁县出产的枸杞质量为最佳。  
 
        近年出口回升  

        2010年我国枸杞出口量为6191吨,同比增加6%;出口价格为6580美元/吨,同比上涨31%;出口额为4073万美元,同比增长39.5%。

        2001~2003年,我国枸杞出口量一般维持在5500吨左右,出口均价为1200美元/吨。随着主产区宁夏实施的高效载培技术不断成熟,其各大枸杞生产基地的规模效益开始逐步体现,枸杞的出口价格也开始突破1200美元/吨的上限。随着价格的上升,2004年的出口量有所下降,之后的2004~2008年间,我国的枸杞出口量一直低于5000吨,主要原因为日本“肯定列表”的实施,欧美各国也不断提高对我国食品和农产品的检验标准,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国共有21批出口到美国的枸杞干果和其它枸杞产品因为检出农残等问题而被拒绝入境,2007~2008年我国对美国枸杞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并险些引发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市场的连锁反应。但在2004~2008年间,我国枸杞产品的整体出口均价却持续上扬,除了因自然灾害减产和种植成本增加(人工、用水、农药)外,市场对枸杞的需求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另外,品种改良和生产标准化的加强,也使得我国枸杞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大大增强。2009~2010年,我国枸杞产品的出口量连续大幅度回升,2010年达到6191吨,出口价格也创出了658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  

        2011-2015年中国枸杞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西班牙是第一大市场  

        从出口地区来看,亚洲和欧洲是我国枸杞出口的主要地区。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枸杞产品对亚洲的出口额达2033万美元,占我国枸杞出口总额的49.9%;2010年我国枸杞产品对欧洲的出口额达1647万美元,占我国枸杞出口总额的41.1%;我国对新加坡和法国出口的枸杞价格较高。受需求增长影响,2010年对中国台湾省的枸杞出口额为757万美元,同比增长116%,出口价格为6480美元/吨,同比增长70.5%。

        近年来,随着欧美乃至世界市场对枸杞的了解,枸杞逐渐由传统的亚洲和华裔市场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拓展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其独特而丰富的营养保健功效在西方国家逐渐得到证实和认可。枸杞在西方食品中被称为“超级水果”。西班牙是我国枸杞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在西班牙的大型超市、普通商店,都可以见到枸杞的销售。2010年,我国对西班牙的枸杞出口额为774万美元,同比增长38%,出口价格为6570美元/吨,同比增长65%。法国、荷兰和英国也是我国枸杞出口欧洲的主要市场,2010年我国对法国的枸杞出口额为210万美元,同比增长96%,出口价格为8220美元/吨,同比增长21.6%;2010年,我国对荷兰和英国的枸杞出口额同比则有所下降。

        在美国,枸杞产品属未列明商品,无法对其进行明确的食品分类。因此,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条例中,对其农药残留执行最苛刻的标准,要求一律“不得检出”(检测结果低于所对应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严重脱离了枸杞种植加工的实际,成为我国枸杞产品出口美国的重要阻碍。

        2007~2008年间,因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采用该国环保署制定的最严格的检测标准检测所有来自中国的枸杞干果,曾造成我国枸杞干果一度无法进入美国,而在此期间,国内枸杞通过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中转后却仍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经多方交涉,2010年3月,美国环保署发出通报,拟针对美国联邦法规《食品中的化学杀虫剂允许量要求及允许量要求豁免规定》中的农作物分类表进行修订。其中,拟将枸杞纳入分类表,并请各方对此进行评议,使得枸杞干果出口美国受阻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而在美国当前的健康食品市场上,枸杞健康饮料也日渐流行,2010年我国对美国枸杞出口额大幅回升,达到130万美元,同比增长220%。  

        宁夏出口额居首位  

        从各省市出口情况来看,除个别省市外,2010年多数省市枸杞出口额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宁夏、山东、广东、湖南和上海为我国枸杞出口较大的省市。

        2010年我国枸杞出口额排名居首位的是宁夏,其出口额达1249万美元,同比增长65%。宁夏是枸杞原产地,主要得益于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地理、气候、环境因素,所产枸杞的品质远远胜过其它地区。

        2010年我国枸杞对外出口量增长较大的省市为黑龙江和青海,出口量下降较大的省市为广东和内蒙古;出口价格增长较快的省市为湖北和青海,出口价格下降较大的省市为吉林。

        2010年我国枸杞出口企业292家,其中私营企业225家,出口额占我国枸杞对外出口额的56%,而国营企业仅占11%左右。  

        2011年出口态势良好  

        枸杞产业应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规范枸杞种植生产,落实质量保障体系,对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企业和已备案的原料基地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企业建立并保持质量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还应加快枸杞深加工项目的研究推广应用与招商引资,重点发展枸杞果汁、果酱等符合国外消费习惯的产品,延长相关产业链,提升枸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枸杞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领域不断扩大,预计2011年我国枸杞出口仍将维持良好的态势。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减糖控糖趋势推动无糖饮料市场持续增长 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且年轻化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减糖、控糖已成为一种全民饮食风尚,并构成了无糖饮料市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从22.6亿元上升至570.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43.2%。而这一消费趋势的推动力来自多个方面:年轻群体为身材管理

2025年11月03日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从暴涨到理性回归 从价格战转向产品竞争 我国无糖茶市场迈入更细分、成熟阶段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无糖茶销售额暴涨,成无糖饮料热门品类之一。根据数据,2024年1-9月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增速维持在20%以上,其中1月、2月分别暴增110%、121%。截至2024年底,我国无糖茶销售额占无糖饮料总销售额的比重已达40%,与无糖碳酸饮料的占比差距快速缩小。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稀奶油行业呈健康、高品质消费趋势 进口依赖度较高 安佳、三花占据领先地位

稀奶油是各类烘焙食品、甜品、饮料的重要原料,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转变,我国稀奶油需求释放。2019-2023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由63.19万吨增长至69.89万吨,预计2024、2025年我国稀奶油需求量达73.04万吨、76.67万吨,同比增长4.5%、5.0%。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我国特膳食品行业:婴幼儿类产品仍具增长韧性 特医食品领跑黄金赛道

近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我国特膳食品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9-2024年我国特膳食品市场规模从73 亿元左右增长至232亿元,五年间实现了三倍增长。预计2025年这一市场将突破 286 亿元。分析认为,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多重社会因素的叠加驱动: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亿带来的慢性病营养需求

2025年10月29日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量贩零食行业开启“大浪淘沙”:质量竞争取代规模扩张 龙头品牌盈利能力有望突破

得益于市场发展一路向上,近几年我国量贩零食店也开启“狂飙”模式。2020年时,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仅1000多家,到2023年已激增至2万家以上。2024年,我国零食量贩门店数量已超过4万家,较2021年增长近5倍,头部品牌如“好想来”“鸣鸣很忙”门店均超1.5万家,日均新增门店20家。2025年我国量贩零食门店数量有

2025年10月28日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国适老食品行业供给侧严重不足 政策利好+企业布局下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专业适老食品占比不足5%。适老食品上游主要包括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等原材料,其中食品原料价格呈现显著品类差异,薯类、叶菜类等基础蔬菜从产地到销地存在明显价格加成,而百合等特殊食材则出现价格倒挂现象。

2025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