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我国方便面市场持续下滑的颓势

导读:2016年我国方便面市场持续下滑的颓势。曾经的速食之王方便面,正面临市场持续下滑的颓势。行业巨头康师傅今年前三季方便面业务收益下滑幅度约12%。
         参考行业报告《
2017-2022年中国方便行业市场监测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曾经的速食之王方便面,正面临市场持续下滑的颓势。行业巨头康师傅今年前三季方便面业务收益下滑幅度约12%;曾经年销售额20亿的五谷道场,则在近日被挂牌出售。以下是2016年我国方便面市场分析:


  康师傅方便面销量跌回5年前

  在方便面领域,康师傅销量跌回5年前。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康师傅方便面业务的收益为25.1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8.54亿美元,下滑幅度大约为12%。

  作为康师傅的支柱业务之一,方便面销售额早从2014年就开始下滑。在2013年达到43.3亿美元巅峰后,2014年已降至41.38亿美元,去年更进一步降至36.13亿美元,大约和2011年(当年方便面销售额为35.92亿美元)时的水平相当。

  对于今年前三季业绩下滑的原因,康师傅在财报中称:“受棕榈油价格上升影响及品牌建设提高广告收入,造成毛利率下滑。”相比饮品、方便食品及其他产品,方便面业务的跌幅也是康师傅整体业务中最多的。

  业绩下滑对康师傅股价也形成影响。华商报发现,截止上周五康师傅控股(00322.HK)的收盘价为每股9.290港元,与2011年8月最高时的每股24.552港元相比,下跌六成多。目前,康师傅控股的总市值约520多亿,与最高时的1400多亿相比减少近900亿。

  香港恒生指数公司在今年9月将康师傅剔除出恒生指数成分股。中信建投投资顾问孙佳欣介绍,成分股是计算港股恒生指数的公司股票,作用接近于上证180指数和深证100指数中的成分股。被纳入或移出成分股对一只股票的影响不大,多是因市值变化或其他因素而被调整。

  方便面市场价格战渐歇

  康师傅方便面业绩萎缩,其实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曾以非油炸出名、创造年销售额20亿左右的五谷道场连年亏损,近日被中粮集团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另一方便面巨头统一企业,去年方便面业务同比也下降了4.9%。

  快消品调研机构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去年以来,针对蓝领工人的产品受冲击最大。以销量来衡量,2015年中国方便面销售下降了12.5%。另据AC尼尔森统计,中国方便面市场2011-2015年连续五年下跌,虽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有回升,但今年三季度销量又下跌了5.4%。

  市场衰退使得方便面巨头多年来的价格战渐歇。华商报在西安市吉祥路某连锁超市看到,时至年末,不少食品和饮料都推出促销活动,但方便面的价签上却很少有打折字样。正在这里购物的市民孙女士说,以前来不及做饭的时候就下碗泡面凑合,现在觉得常吃方便面没营养。

  不少泡面族变成了外卖党

  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品指数的报告认为,中国方便面销售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口的下降,并且低端制造业岗位被转移到孟加拉国和越南等成本更低地区。

  对这一原因,财经评论人士余丰慧并不认同。他觉得这样的分析以偏概全:制造业的确不景气,但通过方便面这样的消费品还反映不出来。他说,和化妆品、护肤品的销量增长相比,方便面销量的下滑恰恰说明国内消费品质的提升,这是中国消费转型升级的体现。

  华商报发现,如今各品牌方便面的口味渐多,但消费群体却有流失。不少人不再专情于此转向其他“方便饮食”。在高新区上班的王先生说:“以前上学时没有太多选择,常在宿舍泡面吃,现在不如叫个外卖菜样丰富还方便。”像王先生这样的泡面族变身外卖党的并不在少数。

  如今西安各商超的方便面货架上,进口品牌越来越多,吸引着年轻顾客的注意。近期在互联网和直播平台上非常火的韩国某品牌辣炒火鸡面,在西安一些跨境商品超市有出售,单价大约6元左右。

  西安某进口超市刘姓负责人介绍,进口方便面主要是日、韩及泰国品牌,单价多在5元以上比国产品牌稍贵一些,“进口品牌的口味和口感上更多样,除了海鲜、浓汤猪骨、炸酱还有柠檬味、青咖喱味等,顾客买着尝鲜的比较多。”

  方便面厂商需要适应角色变化

  面临市场下滑的挑战,近两年来,方便面行业巨头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改变之前的价格战策略,开始转向多产品线竞争。

         那么高端化产品能否挽救方便面行业的连年颓势?有业内人士认为,高端化并非万能药。作为快消品的方便面不够健康、不够营养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对方便面的需求在减弱。“方便面作为速食品过去在出差、旅游中需求量很大。”陕西经典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林认为,高铁普及又挤压了这种需求。方便面市场的萎缩已不可避免,厂商的不断创新让方便面市场形成高端、低端两极分化的产品趋势,但仍然要直面市场与自身角色的转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KL)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中式糕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健康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

我国中式糕点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健康化转型成为行业共识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的特色食品,中式糕点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食品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消费需求更是高涨,传统中式糕点行业逐渐崛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式糕点行业市场规模达436.6亿元。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我国饮用纯净水行业新一轮营销战开启 短期内市场价格或将承压 一超多强格局稳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水的重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约为1206亿元,同比增长4.7%。预计2028年我国饮用纯净水市场规模将达到1798亿元。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我国菊花茶市场小而美 行业正处快速成长阶段 华润饮料优势明显

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消退叠加库存消化,产量有所下滑。但由于2024年9月以来,部分产地新货已经应市。因此近期产区正常来货,市场库存较为稳定,为菊花茶提供了稳定供应。根据中康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菊花产量为17872吨,较2022年同比下降了6.76%;而用量则为16306吨。可见目前,我国菊花生产供给基本能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我国瓶装水行业:千亿市场下大战持续升温 布局优质水源地已成水饮企业共识

瓶装水是我国软饮行业第一大子赛道。按零售额计,2023年我国软饮料市场规模达到9092亿元。其中,瓶装水是最大的品类,市场规模 2266 亿,占比23.6%,对应 19-23 年 CAGR 为 3.6%(高于软饮料行业整体的 2.9%)。根据预测分析,我国未来瓶装水市场将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放缓,预计到2027年,我国瓶

2025年03月31日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中国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 相关企业主要聚集于四川、河南等生猪养殖大省

近年来,随着我国食用猪油重新被重视,不再一味追求植物油饮食习惯,人们重新审视动物油的价值,使得食用猪油行业重新迎来回暖,2024年食用猪油市场规模约为194.24亿元,维持平稳的规模。

2025年03月27日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从《“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中分析我国代餐行业市场机遇

肥胖隐藏着大量的健康和经济问题,每年导致的直接医疗支出规模超千亿,是社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也开始关注肥胖问题的核心原因。在此背景下,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而预防肥胖问题增加,是节省医疗费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体重管理上每投入1元

2025年03月27日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先“苦”后“香”? 我国咖啡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市场教育加速

近年来,虽然我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价格战却逐渐常态化,尤其是原材料咖啡豆价格上涨所导致的成本增加,推动着行业竞争升维。不过,咖啡市场的价格战虽然导致行业利润降低,但是也加速市场教育。随着越来越多跨界品牌入局咖啡赛道,我国咖啡行业虽然会有点“苦”,但从行业内外的实际行动来看,未来市场或将变“香”。

2025年03月20日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我国婴幼儿辅食行业仍存显著提升潜力 但代工模式下食安问题频现 亟待规范发展

近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家长们对婴幼儿辅食的品质和营养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消费者使用婴幼儿辅食来源调查中,有超7成消费者选择购买婴幼儿辅食。具体来看,2024年,有32.55%消费者会选择购买辅食,24.76%消费者会选择自制辅食, 42.69%消费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