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饮料市场又掀起了新一波茶饮热。三得利在北京和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大力推广黑茶饮料,可口可乐也加大了原叶茶的宣传;6月,康师傅铁观音茶随着央视广告,遍布大街小巷。
在日本,茶饮料已超越碳酸和果汁饮料,成为仅次于啤酒的第二大饮料品种,且呈现上扬趋势。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茶饮料竞争看上去似乎几近惨烈,但其实,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面对难得的机遇,饮料企业风风火火。在这场依然处在“起步阶段”的茶饮热战面前,茶叶企业该当何为?是作为原料企业乐观其成,还是投身其中分一杯羹?
茶企在观望
茶叶企业普遍看好未来的茶饮市场,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绝大多数茶企对这一未来市场却隔岸观望。
某知名绿茶企业老总告诉记者,“目前没有投资茶饮生产线,最近五年内也没有投资的规划。”笔者调查了福建、湖南、贵州、安徽等不少茶区的大型企业,均没有发现相关投资计划。何以如此?八马茶业副总经理林荣溪的观点说出了多数茶人的心声,“动辄上亿元的宣传推广经费,庞大的营销网络,大批量铺货,乃至于拖沓的回款期,这些都超出了多数茶叶企业的营运能力,风险太高。”
河南信阳市五云茶叶集团副总欧阳道坤说,“旭日升当年风风火火,响遍全国,从大型超市,到乡村小店,都有旭日升的茶饮料。如今,由于管理不善,旭日升早已经销声匿迹,乍起乍落之间,只留给茶行业沉思的背影。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茶叶企业,都有大笔货款呆坏在旭日升的账户上。”
如果说,作为新兴企业,旭日升的陨落让茶叶企业对茶饮生产提高了警惕,那么,传统茶企的茶饮颓败则“撞碎”了不少茶企的茶饮梦。
早在1995年,中国就已经有了一家茶叶企业投资茶饮生产。罐装茶饮料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时年14岁”。1981年,日本伊藤园发明了灌装茶水这一新型饮茶方法。自此,罐装茶饮从日本扩展到东南亚、欧美、我国港台和大陆。当时,伊藤园生产灌装茶水的原料铁观音,来自福建安溪。安溪茶厂作为原料供应商,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在中国引入了一条完全的铁观音茶水灌装线,成为茶叶行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生产线采用原汤高温灌装,不添加任何糖分和其他食品添加剂,用易拉罐包装,是真正的原味茶。
唐密茶道传人谢美霞女士,曾经是这家企业的北方区负责人,并负责茶叶企业该首款茶饮在北京地区的推广。她说,“茶水是真正的原汁原味,比当前市面上的原味茶‘更像茶’,而且携带方便,我们这种不喝饮料的老茶人,对它也恋恋不舍。出去拜访客户的时候,自己带着路上喝;和超市经理洽谈的时候,请他们品尝,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北京销区当时拿了一吨货,业务员喝了一半,超市经理喝了一半。虽然品质好,但是市场洽谈不成功,最终以失败告终。进入超市的渠道太难了!”最后,这家企业的茶饮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等国外市场,“远走他乡”。
茶企开拓国内茶饮市场,铩羽而归的不仅仅是安溪茶厂这些“年轻后生”。北京地区具有百年历史的某老字号茶企,曾经努力尝试做大茶饮业务,最后也黯然收场。茶书网总经理陈龙认为,“老字号与茶饮之间存在品牌和文化鸿沟。老字号的忠实客户群,是年龄稍长的老茶人,而茶饮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居多。在老字号门店卖茶饮,自然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在店外卖茶饮,营销能力又跟不上茶饮市场的节奏。老字号茶饮夭折,卡在了营销环节。”
茶饮缺茶味?
7月28日,记者携带号称原味浸泡的某知名品牌铁观音茶饮料,走进北京马连道茶叶一条街的一家茶店。在记者的一再劝说下,店老板终于品尝了一口——在专业茶人眼里,茶饮似乎“不配叫茶”,更不值得品尝。
“这种号称原味的茶饮,实在太多了,简直泛滥成灾。就以这瓶铁观音茶为例,加了白砂糖,口感发腻,不仅缺少茶味和茶香,而且没有回甘,差极了。除了名字像铁观音,其他一概不像。”品尝过一小杯以后,她再也不肯多喝一口。
目前的茶饮市场,娃哈哈、统一、康师傅、可口可乐等知名快消企业占据主流地位,引导着行业的发展,主导着消费者的“茶饮”观。甜甜的口感,似乎非常适合年轻人的口味需求,茶饮企业也是主打年轻、时尚、运动的元素,而传统茶叶企业的文化定位则是内蕴、隽远。同一个“茶”概念,在快速消费品企业和传统茶企业中产生了明显不同的影象。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有多年茶龄的老茶人来说,喝茶饮料不啻于自虐,简直就是虐待自己的味觉和嗅觉。看来,茶饮料和茶确实有着迥异的市场区隔。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说,“传统茶叶企业很少直接生产茶饮料,但是,作为原料供应商,茶企也在茶饮料市场的膨胀繁荣中得到了很多好处。无论大家怎么看,茶饮料都是对传统茶产业的创新,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绝大多数茶饮料都是含糖茶饮,糖分作为重要的添加剂,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其实,茶饮添加糖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遮掩茶成分的‘低劣’。多数茶饮使用的原料都是品相较低的茶叶,口感差,添加糖分就是为了掩盖这一缺憾。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口感,是概念。能跟茶叶贴上等价号,为产品贴上茶标签,就万事大吉。”某知名茶人说。
茶企有优势
“茶”字可以有多种写法,“茶饮”也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当前,多数茶企依然在观望,少数敢于尝试的茶企已经奋战在了茶饮商海第一线。普洱之乡云南澜沧江的普洱茶企、黑茶之乡湖南安化的黑茶企业,乃至主营出口的福建铁观音茶企,都在努力尝试新的发展路径,颇有星星之火意欲燎原的气势。他们会重复既往茶企的历史吗?是否会继续败走麦城?茶企做不起茶饮,会是一种宿命吗?
有茶人认为,茶叶企业中一定会发展出几家全国知名的茶饮企业。不懂茶的企业主导茶饮行业,是不正常的,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某资深茶人说,“茶饮需要茶叶企业,我相信这是一种宿命——如果有宿命的话。可以说这是信仰,也可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推理和预测。”
回顾早期的先行者,茶企折颈茶饮,都是茶企的错吗?还是市场环境使然?八马茶业副总林荣溪说,“茶叶行业在快速发展的通道上,依然处在生产基地、茶叶品牌的建设中,茶饮、茶叶提取物等后续产品,还没有排上多数企业的议事日程。早期茶企折颈茶饮生产,有生产企业自身组织不完善和行业发展不到位的双重原因。”
在人才和资金充分流动的今天,茶企的营销和资本短板是否能阻挡行业的发展?据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刘仲华教授介绍,在目前的三类茶饮生产工艺中,小规模的生产线只需要500万元投资,市场分析可实现4000万年销售额。某风险投资经理说,对于投资建厂来说,500万投资额度并不大。这是一个“不差钱”的时代,只要有好的项目,一定会吸引投资者的眼光。有丰厚的资金保障,一定能做好营销工作。关键是,首先建起看得见的项目,这样才会吸引外来投资。
在目前的茶饮市场中,茶企的优势何在?“知茶味!”与饮料企业相比,茶叶企业有丰富、优质的茶叶资源。茶饮的竞争力,依赖于好茶、好水,这为茶叶企业生产广受欢迎的茶饮奠定了基础。三得利茶饮客户经理告诉记者,现在的茶饮市场,依然是低糖茶饮占主流,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无糖原味茶饮。在日本和香港市场,茶饮产业已经走过了低糖茶饮阶段,无糖茶饮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记者采访获悉,罐装茶水的首创者伊藤园,近期将在上海等城市试点推广无糖茶饮,开始尝试在我国内地市场大规模推广这种未来茶饮。
某资深茶人说,目前,这是一个茶饮转型阶段,缺少真正的霸主,茶叶企业介入恰逢其时,正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
目前的茶饮行业,消费群体定位雷同,呈现统一、康师傅、可口可乐争霸的局面。这种竞争格局,为茶叶企业投身茶饮留下了“蓝海”空间——年龄稍长、钟爱茶味的消费者。一位策划营销师说,“茶叶企业,可以将茶叶品牌忠诚度成功转移到茶饮产品,同一个品牌的茶饮料和茶叶还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携手并进,共壮声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