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进口菌种使得我国乳酸菌存在不少行业短板

        导读:进口菌种使得我国乳酸菌存在不少行业短板。面对日益扩容的市场、逐渐激烈的竞争,有品牌开拓电影院、餐饮市场,有品牌则高举“冬季不养膘,就靠乳酸菌”的大旗。但记者发现,虽然市面产品百花齐放,但核心菌种仍依赖进口,且仍存在不少行业短板。

        参考《中国乳酸制品行业竞争态势及盈利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8)

        蒙牛优益c大促销,一排五瓶装才卖5元;益力多12元一排也放在了便利店收银台最显著推销位置。记者走访发现,或因天气冷销量降,不少乳酸菌都开始了大甩卖或醒目推荐。

        面对日益扩容的市场、逐渐激烈的竞争,有品牌开拓电影院、餐饮市场,有品牌则高举“冬季不养膘,就靠乳酸菌”的大旗。但记者发现,虽然市面产品百花齐放,但核心菌种仍依赖进口,且仍存在不少行业短板。

        昨日,本报记者在广州市荔湾区某连锁便利店看到,蒙牛优益c一排五瓶装优惠价只要5元,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关注。而在白云区另一家便利店,益力多也被摆在了黄金位置售卖,100毫升装的一排5瓶卖12元。

        “促销经常有,包括买赠、优惠价,一排5瓶装的原价9元,卖5元的应该是生产日期比较早。保质期总共25天,估计保质期临近了所以低价清货。”昨日蒙牛一位员工告诉本报记者,最低的时候甚至半价抛售过。“其实促销长期在做,不一定是因为保质期将近或淡季缘故,但冬天来了,低温乳酸菌肯定销量比不上夏天,我自己都不敢喝太多。”其表示。

        该蒙牛员工介绍,对于此款乳酸菌产品,除传统超商渠道外,其还开始进驻餐饮以及开拓电影院等渠道;还有的乳酸菌品牌或为提振淡季销售,打出了“冬季不养膘,肠内菌群是关键”的宣传口号。

        而据益力多方面介绍,销量跟夏天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饮料行业基本都有淡旺季。此外记者还获悉,为市民所熟知的益力多阿姨其实已不允许路边销售,因为怕损害产品形象、妨碍城市管理。

        记者走访超商留意到,市面乳酸菌饮料种类丰富、型号各异,不少都有不同程度优惠。“包括乳酸菌、酸奶等低温产品,冬天销售都会平缓很多,但广州气温并不算太低,所以产品销售差异很可能没北方明显。”该店员说。

产品多样菌种依赖进口

        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比2006年酸奶消费增长了3.5倍,乳酸菌饮料增长了9倍。据乳业专家宋亮此前介绍,我国目前乳酸菌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养乐多,其次是味全、蒙牛和伊利等。

        记者了解得知,乳酸菌核心技术依然依赖进口。据了解,益生菌产业发展最为核心的菌种可谓受制于人,国内企业所使用的菌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在华设厂提供。

        不少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纷纷致力于低温乳酸菌较量,还有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也开始涉足常温乳酸菌市场。

        “低温乳酸菌主要销售局限在配有低温冷藏系统的大型KA卖场、商超等,而常温乳酸菌饮料由于配送、仓储等优势,突破了渠道限制,可以在网吧、学校、面包店等渠道销售。”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未来乳酸菌市场还可能继续细分、扩容,但部分产品品质不稳定、价格体系紊乱、品牌打造粗放等也是行业现存短板。

行业影响:

乳酸菌市场被认为是未来“蓝海”

        记者获悉,蒙牛乳业、伊利股份、光明乳业等,包括乳酸菌在内的酸奶或常温奶业务增势不错。而据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婴幼儿配方奶竞争激烈、低端常温奶利润低,而乳酸菌市场培育初见成效,所以被认为是未来“蓝海”。

        让利抛售会否影响公司业绩?对此,某乳企一位广州负责人表示:“乳酸菌只是大多数上市乳企众多产品线的其中一小块,甚至不会在年报、季报中单独提到,还处于市场起步阶段,所以部分区域的部分价格促销不会影响到企业总体业绩。”其表示,现在国内一线品牌都流行全覆盖产品策略,所以单一小品种的销售额变化难撼动业绩乃至股价。

        该负责人介绍,就像凉茶、啤酒、碳酸饮料等在冬季都会集体销售减淡一样,可以平常心看待乳酸菌淡季,且并非全部品牌全线产品都抛售,很多甚至只是终端经销商自定价格折扣,与其他快消品情况相类似。

新闻链接:

恒天然下调中国市场预期

        本报获悉,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日前发布预警称,今年产奶季奶价可能创新低,恒天然将缩减开支应对奶价下跌带来的挑战。此外,受奶价下跌影响,恒天然也下调了中国市场预期。

        据了解,在全球奶源皆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恒天然搭建的全球乳制品拍卖系统中全脂奶粉的价格自去年9月份以来,已下跌16.9%。与此同时,脱脂奶粉的价格也下降7.7%。据悉,恒天然已降低对中国市场的预期,该公司把到2020年中国乳制品消费的增长从7%降为4%。

        对此,宋亮表示,由于新西兰供给增加、今年初进口奶粉价格下降,很多企业买涨不买跌,观望情绪浓厚,使得订单进一步下降;此外,实际上去年原奶价一路走低,不少企业早已囤积大量库存,目前仍处于努力消库存状态,所以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际奶源,此时都属于市场寡淡、收购不易阶段。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我国特医食品行业高增但渗透率仍偏低 国产获批数量领先背后市场仍由外资主导

消费水平提高下,国内“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营养需求持续扩大,叠加大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我国特医食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然而,与美国等成熟市场40%以上的渗透率相比,我国特医食品渗透率仍然偏低,2024年仅有3%,存在显著差距。但这种差距也恰恰表明,我国特医食品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我国花椒油行业快速增长 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 但花椒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

自2023年起,随着抑制终端需求的因素消除,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并以1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7年,我国花椒油市场规模将将达百亿元以上。

2025年08月11日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万物皆可藤椒味”!我国藤椒油已悄然成高增长赛道 幺麻子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藤椒油是重要的调味品品类之一,在消费者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川菜、火锅等细分消费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981亿元,同比增长3.9%。预计到2027年我国调味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39亿元。可见

2025年08月09日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全球阿洛酮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获批政策落地或致市场进入爆发期

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从2019年的32.83百万美元增至2024年的203.56百万美元。随着各国政策进一步开放,叠加健康消费需求推动,市场增速预计进一步提升,预计2030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将达到544.82百万美元。而2025年政策落地后,中国市场预

2025年08月09日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小米粉 大生意! 行业标准完善加速推动我国米粉市场迈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至今,米粉早已经成为我国当代饮食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从清晨巷弄的烟火气到深夜食堂的灯火通明,“嗦粉”已然跨越地域界限,融入亿万人的生活节奏。根据红餐网数据,米粉行业自2020年以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到2024年其市场规模达到了775亿元,预计2025年这一规模将继续增长至836亿元。另也有数据显示我国粉类市场规模

2025年08月04日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魔芋种植面积减少 我国魔芋加工行业产品价格走高 食品类广阔市场空间仍待挖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购买力增长,居民膳食结构持续改善,膳食纤维摄入愈发受到重视,为魔芋加工终端商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增长空间。数据显示,2014-2023年我国魔芋终端商品市场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2024 年我国魔芋休闲零食市场规模突破 183 亿元。2024 年6 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体重管理年

2025年07月22日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乳制品行业:原奶价格有望回升 加工端“三超多强” 消费结构待升级

2019年以来,我国乳制品市场已形成“三超多强”竞争格局。乳制品同类产品口感同质化强,叠加营养的功能属性,意味着产品生命周期长,先发者可以靠全国化的品牌投放和渠道铺货做到极大单品。而品类的延展性不断(保温方式、口感、功能)意味着企业天花板高,因而战略驱动是平台型企业胜出的关键。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我国玉米淀粉行业产能扩张速度快于需求且高度集中 产品价格波动剧烈

基于完备的玉米产业链与规模经济优势,我国在玉米淀粉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现阶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玉米淀粉生产国。玉米淀粉作为“工业黄金”,应用已从食品添加剂逐步拓展至医药、纺织、造纸、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随着下游市场稳定发展,2018年以来,我国玉米淀粉消费量已维持在 2700 万吨左右。从供需两端看,在供给侧改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