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香薰香具的发展历程回顾,隋唐时期香具的造型逐渐走向“轻型化”,足部较多的四足、五足炉开始盛行,材质也以木器为主,色彩与纹饰十分丰富,工艺也比之前改进不少。
熏香是中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香具的发展也是随之由来已久。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使用草本植物进行在室内薰香的习俗,并消除秽气,趋灭蚊虫。在《周礼》中记载:“剪氏掌除蚕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虫之事。”中国在尚未产生专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铜炭炉来薰香。中国香炉的形制始于战国时期铜炉,后来历代又出现各样式的香炉。材质有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瑵珐琅、画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种类丰富。
直至汉代,开始出现专门焚香而用的香具。汉代薰香的风气,南方比北方更为盛行。风气也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广的,广州地区四百余座汉墓中,共出薰炉一一二件。可见当时熏香是一件十分普遍的事情。当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香炉——博山炉。炉盖上雕镂着山峦,并配以人物、动物等图案。当袅袅香烟从炉中飘出时,犹如山间的云雾。汉代的香炉为了将香料充分燃烧,通常在炉身的底下设通气孔。有的设计炉身较浅,炉盖隆起,而且在炉盖上备有数层镂孔。
隋唐时期香具的造型逐渐走向“轻型化”,足部较多的四足、五足炉开始盛行,材质也以木器为主,色彩与纹饰十分丰富,工艺也比之前改进不少。
宋代为香具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造型如隋唐般简约轻盈的基础上又端庄厚重,带有基座或炉盖。另外,还出现了如筒式炉等无盖香炉。这一时期线香的使用逐渐增多,使香炉的造型也随之有了改变。香具材质以瓷器为主,瓷炉朴实、大雅,具有较高美学价值。
香文化从唐朝传入东瀛(既日本)后,被日本人提升到了“道”的层面,不仅仪式感大大增强,而且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日本人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众多流派,如:御家流、志野流、米川流等,御家流源自贵族文化,崇尚香之游乐,香道具则豪华细致,趣味偏重文学。志野流发端自武家文化,香道具多是简素的桑木制造,崇尚空、寂之味。米川流在趣味上与志野流同出一途,在香道具方面吸取御家流的华美繁丽,位处二者之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