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化妆品行业本土品牌营销趋势分析 数字化、年轻化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

        化妆品作为可选消费品并带有一定专业性,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包含尝试、接受建议、模仿等过程,这决定了品牌商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打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对促进销售的重大意义。化妆品品牌欲扩大市场份额、打破竞争格局,“营销先行”是非常关键的胜负手,2000 年以后韩妆品牌即借助风靡中国的韩剧、韩星,通过高效营销成功切入中国市场。
 
        国际化妆品巨头同时也都是广告宣传大户,欧莱雅 2017 财年营销费用高达 89 亿美元,遥遥领先同业,资生堂营销投入增加迅速,超越雅诗兰黛,两者都在 25-35 亿美元间,爱茉莉太平洋 6 亿美元左右。本土品牌营销投入从规模上难以匹敌全球经营的外资巨头,4 家上市公司中投入最大的上海家化 2017 年营销费用 20.2 亿元人民币(约合 3.0 亿美元),仅占欧莱雅、资生堂的约 3%、9%,其他如珀莱雅、御家汇、拉芳家纺 2017 年营销费用都在 4 亿元以下。但是从比例上看与国外品牌不相上下,上海家化营销费用率 2017 年达到 31.7%,领先雅诗兰黛和资生堂,珀莱雅、御家汇也在 20%上下。近年本土品牌崛起的重要推手之一即加大营销投入,多元化营销见成效。 

 
图:FY15-17国际化妆品龙头营销费用(亿美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图:FY15-17国际化妆品龙头营销费用率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本土化妆品品牌发展历史大都远远短于国外同业,在全球范围看只是化妆品行业的新进者,在研发、渠道、营销等核心竞争力方面长期落后于外资龙头。从近年来本土品牌逐渐崛起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其在上述领域采取与国外品牌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如渠道端通过定位低线城市大众市场以及电商渠道力争弯道超车,研发端加大投入奋起直追的同时,很多品牌在用料和手法中将传统中药汉方与美容结合,发展中式概念拉近国内消费者感受。 

        营销方面亦是如此,2010 年以前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也是外资品牌绝对强势时期,国外化妆品企业凭借雄厚资金实力,以大手笔广告投入占据宣传制高点。本土品牌除了好迪、拉芳、蒂花之秀、飘影等护发品在电视广告上拥有一席之地外,护肤和美妆由于全面落后外资品牌,在营销实力相对处于弱势。 

        2010 年是本土化妆品牌营销的转折点,经过激烈竞争之后的一批优质本土品牌开始发力营销,根据当下媒体和民众习惯灵活选择营销路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渠道高增,线上无边界宣传的特性有力降低国内品牌的营销成本,尤其是面向高端消费者的营销门槛得以下降,为本土品牌营销弯道超车提供机遇。结合综艺节目、网络剧遍地开花的背景下,本土品牌区别于国外品牌,减少了对更多通过明星代言人、单体电视广告等传统方式的依赖,拥抱数字化营销,选择冠名赞助热门电视/网络综艺节目、冠名或植入热门 IP 剧目和影视作为切入点,加大曝光时间和话题效果,对于渗透率较低的低线城市影响力尤为显著。2010 年珀莱雅以 2 亿元买断湖南卫视“金鹰剧场”全年冠名,打响本土品牌进军新营销的头炮。 
 
图:韩束冠名热门网络综艺火星情报局
资料来源:互联网

图:一叶子植入热门IP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镜头
 资料来源:互联网

图:近年来主要本土化妆品牌投入综艺、连续剧、电影一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新型多元化社交媒体的强大,营销平台也变得愈加多元化,深入挖掘传统营销渠道下无法触及和带动的需求,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群性质 APP 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短视频网站兴起,化妆品数字化营销迎来新时代。同时新生代个性化需求渐成主力,时尚美妆博主、明星/网红直播签约或自发推荐,结合粉丝群体,带货能力极大增强。
 
        本土化妆品品牌触角敏锐,营销年轻化把握新生代需求,灵活选择 90 后、00 后群体更加喜闻乐见的手段,推出短视频/广告剧迎合年轻人观看习惯,加强跨界打造爆品,利用社交媒体培育新粉丝群。如百雀羚 2016 年开始频频发力广告剧及微信 H5 营销,打造现象级营销,国产老树发新芽;又如当下火爆的各大人气博主“国货测评”,有利于提升国产品牌形象,引领消费者挖掘国货优势,带动销售。本土品牌借用线上社群特性,在营销领域捷足先登,以低营销成本打造口碑,形成与国际品牌直接抗衡,提升国货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的整体形象。 
 
图:百雀羚广告剧《四美不开心》在双十一旗舰店展示
 资料来源:互联网

图:韩束与施华洛世奇跨界合作礼盒
 资料来源:互联网
 
图:本土化妆品牌参与明星直播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牙膏行业:需求由基础清洁向功能功效转变 云南白药稳居第一

我国牙膏行业:需求由基础清洁向功能功效转变 云南白药稳居第一

牙膏作为口腔护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该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但结构性升级仍驱动行业持续扩容。2020-2024年我国牙膏市场规模从339.8亿元增长至39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预计到2030年我国牙膏市场规模将突破600亿元。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牙膏市场仍处于稳健扩张周期。

2025年08月28日
中国卫浴毛巾架行业以出口为导向 艾芬达等企业紧抓智能化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卫浴毛巾架行业以出口为导向 艾芬达等企业紧抓智能化机遇提升国际竞争力

欧美地区卫浴毛巾架需求旺盛。欧洲地区方面,根据英国、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六个国家的采暖散热器统计数据, 2012 -2023 年期间,采暖散热器销量总体相对平稳,但卫浴毛巾架市场占有率由10.85%上升至13%左右,其中德国、意大利2023 年市场占比可达到20%左右,相当于每销售5片采暖散热器产品中就有

2025年08月27日
低价、高频“快消”属性拉动我国一次性内裤市场崛起 行业亟需规范化发展

低价、高频“快消”属性拉动我国一次性内裤市场崛起 行业亟需规范化发展

得益于低价、高频、强场景特征以及“快消”属性,近年在消费升级以及“懒人经济”推动下,我国一次性内裤行业快速崛起,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2-2024年我国一次性内裤市场规模从107亿元增长到355亿元。预计2025年我国一次性内裤市场规模将达到646亿元左右。

2025年08月14日
挖掘新细分赛道 我国洗护行业线上交易额大幅增长 珀莱雅、福瑞达纷纷发力

挖掘新细分赛道 我国洗护行业线上交易额大幅增长 珀莱雅、福瑞达纷纷发力

2025年上半年,我国洗护行业线上交易额340.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67%,其中清洁、护理两个最大的细分市场都保持20%左右的增幅。同时,在消费者的基础清洁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的背景下,品牌们开始研发并满足消费者更进阶的功效需求,通过差异化的大单品建立消费者认知,提升品牌认可度。

2025年08月12日
睡眠经济崛起!我国睡眠眼罩行业正迅速出圈 突围千亿蓝海市场

睡眠经济崛起!我国睡眠眼罩行业正迅速出圈 突围千亿蓝海市场

在国际社会公认的健康标准中,充足睡眠位列第一,其次是均衡饮食与适当运动。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睡眠问题而烦恼。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而完全无睡眠障碍的人群仅占19%。另外《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也显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睡眠困扰率为48

2025年08月09日
需求升级+渠道革新 我国衣物清洁市场迈入精洗时代 行业将向高端化、精致化发展

需求升级+渠道革新 我国衣物清洁市场迈入精洗时代 行业将向高端化、精致化发展

衣物清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消费品,无论经济状况如何,人们都需要洁净的衣物,同时对其消费的频次也较高。目前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超14亿人),对于洗衣粉、洗衣液等衣物清洁产品的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国衣物清洁行业具有长期稳定市场潜力。

2025年06月09日
多次技术迭代升级 我国玻尿酸行业遭遇瓶颈 市场仍有广阔应用拓展空间

多次技术迭代升级 我国玻尿酸行业遭遇瓶颈 市场仍有广阔应用拓展空间

目前,我国玻尿酸行业应用经历三次跃迁,形成原料、医疗、护肤、食品四项领域的布局。近年来,我国玻尿酸销量持续上升,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相继涉足,但产能过剩问题随之浮现,市场价格战起,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巨头企业业绩出现下滑。不过,也有不少企业开始探寻玻尿酸业务新增长点,如布局再生类、合成类生物。整体来看,我国玻尿酸行业应用仍

2025年06月05日
我国专业护肤品行业增速迅猛 功能性、非贴片类产品为市场主流 医疗敷料极具潜力

我国专业护肤品行业增速迅猛 功能性、非贴片类产品为市场主流 医疗敷料极具潜力

按注册及监管类别划分,专业性护肤品分为医疗器械敷料及功能性护肤品两类,其中功能性护肤品占主导,医疗器械敷料极具增长潜力。按产品形式,专业护肤品分为贴片类和非贴片类,非贴片类为市场主流,但随着贴片类保持较快增长,非贴片类未来占比将有所下降。

2025年05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