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及超低油耗车辆计算环保标准产量时的乘数



我国动力锂电池企业产能分布结构

锂离子电池的四大关键材料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隔膜的主要功能是隔离正负极并阻止电子穿过,同时能允许离子通过,从而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快速传输。隔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池内阻、放电容量、循环使用寿命以及电池安全性能的好坏。隔膜越薄、孔隙率越高,电池的内阻越小,高倍率放电性能就越好。目前隔膜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其中干法又分为单向拉伸工艺和双向拉伸工艺。干法单向拉伸工艺是在低温下将薄膜进行拉伸形成微缺陷,然后在高温下使缺陷拉开,形成微孔。由于是单向拉伸,其微孔结构呈扁长型,横向强度比较差,但优点是横向几乎没有热收缩。干法双向拉伸工艺是在聚丙烯中加入具有成核作用的β晶型改进剂造成不同相态间的密度差异,在拉伸过程中发生晶型转变成微孔。湿法又称热致相分离法,采用在聚烯烃树脂中加入成孔剂(如液态烃或一些小分子物质),加热熔融混合后,压制成膜片,再在高温下拉伸,最后用萃取剂洗脱残留成孔物质,烘干后即可制备出相互贯通的微孔膜材料。

根据高工锂电最新的数据来看(2016年1季度),全球锂电池隔膜产量41,600万平米,其中;干法膜产量26,500 万平米,占比36%;湿法膜产量15,100万平米,占比64%,湿法膜占比大于干法膜。而我国占比格局正好相反,锂电池隔膜产量18,520 万平米,其中:干法膜产量11,720 万平米,占比63%;湿法膜产量6,800 万平米,占比37%,干法膜占比大于湿法膜。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动力锂电池的需求正在不断上升,3C 锂电池的需求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未来锂电池隔膜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动力锂电池领域。目前的行业格局是低端隔膜同质化竞争过于激烈,高端隔膜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高。随着国内厂商技术进步,国产隔膜替代进口隔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对高端进口膜的依存度大约在70%-80%之间,未来替代空间很大。从技术和成本角度考量,湿法工艺将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