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2017年中国汽车座椅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汽车座椅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二、汽车座椅行业上游市场发展情况

        1、钢材行业


        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80837万吨,同比增长1.2%,上年为下降2.3%;钢材产量113801万吨,增长2.3%,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焦炭产量44912万吨,增长0.6%,上年为下降6.5%。铁合金产量3559万吨,下降2.8%,降幅同比扩大0.2个百分点。钢材出口10843万吨,下降3.5%;进口1321万吨,增长3.4%。铁矿砂进口102412万吨,增长7.5%。焦炭出口1012万吨,增长4.9%。
        
        钢材价格继续回升。12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99.48点,比上月提高11.23点,同比提高44.13点。6.5mm高线、20mm中板、1.0mm冷轧板卷平均价格分别为3424元/吨、3630元/吨和4731元/吨,分别比上月上涨342元/吨、408元/吨和453元/吨,同比上涨62.9%、89.7%和89.8%。

        总的来说,2016年钢铁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钢铁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16年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的开局之年,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化解粗钢产能超过6500万吨,超额完成2016年化解4500万吨粗钢产能的目标任务。
 
        (二)生产消费量双增长。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8.08亿吨,同比上涨1.2%。国内粗钢表观消费7.10亿吨,在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后止跌回升,同比上涨1.3%。钢材(含重复材)产量11.38亿吨,同比增长2.3%,增幅上涨1.7个百分点。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为49.6%,增加0.2个百分点。

  (三)钢材价格触底回升。国内钢材价格在连续多年下降后,2016年止跌回升。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56.37点上涨到99.51点,上涨43.14点,涨幅76.5%。从品种上看,板材涨幅大于长材,其中板材价格指数由56.79升至104.60点,涨幅84.2%;长材价格指数由56.92升至97.60点,涨幅71.5%。

  (四)钢铁行业扭亏为盈。2016年随着钢铁去产能工作的推进和市场需求的回升,钢材价格震荡上涨,钢铁行业实现扭亏为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万亿元,同比下降1.8%;累计盈利303.78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779.38亿元,利润增长超过1000亿元。
 
        (五)钢材出口略有下降。2016年,受国内钢材价格回升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钢材出口下降。我国出口钢材(坯)1.08亿吨,同比下降3.5%;进口钢材(坯)1350万吨,同比增长3.2%;折合净出口粗钢9855万吨,同比下降4.4%,占我国粗钢总产量的12.2%。
 
        (六)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16年,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139亿元,同比下降8.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投资4161亿元,同比下降93.6亿元,下降2.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978亿元,下降28.4%。钢铁行业投资处于萎缩阶段,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下降。

        2、皮革行业

        (1)销售情况


        2016年1-12月,皮革鞣制加工累计出口交货值88.1亿元,同比下降22.4%,行业产销率98%,较2015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皮革制品制造累计出口交货值912.3亿元,同比下降0.3%,行业产销率98.2%,较2015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

        2016年12月当月,皮革鞣制加工出口交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5.6%,行业产销率98.1%,较2015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皮革制品制造出口交货值92.8亿元,同比增长3.2%,行业产销率98.4%,较2015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汽车座椅行业运营现状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效益情况
        
        2016年1-12月,皮革鞣制加工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739.8亿元,同比下降2.1%;累计利润总额124.8亿元,同比下降4.3%。皮革制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3542.4亿元,同比增长3.2%;累计利润总额218.1亿元,同比下降0.6%。

        三、汽车座椅行业中游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有近千家家汽车座椅生产商,江苏、浙江以及广东是我国汽车座椅生产中心。在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带动先,2009-2012年,汽车座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09年,市场销售额(包括配件供应商)在250亿元左右。到2012年,市场销售规模在450亿元左右。20016年,我国汽车座椅的市场份额在535亿元左右。

2011-2015年我国家具及家具用品行业产值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作为汽车座椅需求量第一大国,国内汽车座椅市场却被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据了解,目前我国乘用车座椅市场主要由以江森、李尔、佛吉亚、英提尔、提爱斯等几家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掌控,仅美国江森一家公司,就在我国建立了10多家汽车座椅和车内产品合资企业,占据全国市场近30%的份额。

        从汽车座椅生产技术方面看,高端汽车座椅的设计与检测有一套非常严密的流程,座椅构造看似简单,但其与整车的配套技术,以及对调角器、滑轨等关键零部件的工艺要求比较高。因为座椅的系统设计与制造具有相当难度,所以座椅总成的行业进入壁垒比较高,被世界各大整车企业认可的乘用车座椅系统集成企业,只有江森、李尔、佛吉亚、英提尔等几家。

        而我国汽车座椅自主品牌主要定位于中低端市场,座椅框架多采用钢制结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异常激烈。另外,我国汽车整车与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也亟待调整。概括而言,目前我国汽车行业存在三种配套关系模式:即欧美模式、日韩模式和中国模式。在欧美模式中,零部件跨国公司数量多,综合实力雄厚,虽然具有较强独立性,但和整车公司保持着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在日韩模式中,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独立性,和单一的整车公司保持唇齿相依的关系。这两种模式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零部件和整车企业之间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在所谓的中国模式中,整车和零部件的配套关系不稳定,双方常常处于博弈状态,尚未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零部件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四、汽车座椅行业下游市场发展现状
   
        1.汽车制造业进入平稳发展期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工业的集聚中心,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从产量来看,从2000年207万辆,大幅增至2015年2450万辆,增长将近12倍,并从2009年开始位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更是创下全球历史新高;从产值来看,2014年我国汽车产业工业销售产值达6.63万亿元,相比2000年增长超过10倍,占GDP的比重超过10%。单从规模上讲,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大国毋庸置疑。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在2015年出现了拐点,中国汽车协会数据表明,2015年汽车行业总营业收入尽管仍然保持着3%以上的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迅速下降了超10%,而利润总额近十年来首次出现了下滑的情况。在营业收入和销量上涨的情况下,整体利润的下滑无疑是一个异常的信号。总体来讲,受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影响,汽车产业将转变增长方式,全行业呈现高基数、低增速的基本态势,保持中低速增长的状态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常态。
 
        2.汽车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经过加入WTO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除了西藏、青海和宁夏以外,其余28 个省市均设立与发展了汽车整车制造厂。全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有 130 余家,全国汽车的整车企业数量、品牌众多。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区,分别是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集群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集群区,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集群区,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集群区,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集群区,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集群区。这六个区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80%,构成了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其中,前四个地区占53.2%,武汉、合肥、长沙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占 14.3%,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占 12%。

  这些区域具有良好的汽车和机械制造相关产业基础和充满创新活力的企业,处在工业较发达的直辖市或重工业基地,同时存在广阔的汽车需求市场。六大区域内都有年产量10 万辆级以上的较大规模的整车企业,零部件配套市场容量大,各区域中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各区域中都有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或实力较强的汽车科研机构;各集群都有多家中外合资、独资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各区域多已形成相对较为整的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的汽车产业组织体系。
 
        3.国家大力发展和振兴汽车制造业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政府大力鼓励、提倡、扶持汽车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建立了较完善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极大的促进了汽车产业发展,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我国也基本形成了安全、节能、排放、噪声控制等一系列汽车技术法规体系,通过各项法规及强制性标准实施,有效推动了汽车实现技术升级换代、节能减排以及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优化。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促使我国汽车工业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多国政策强推 全球商用车视觉AI解决方案行业规模高增 中国以公共出行车布局突围

多国政策强推 全球商用车视觉AI解决方案行业规模高增 中国以公共出行车布局突围

近年来,在多国政策“强推”下,商用车智驾成刚需。中国早在 2018 年就要求新装“两客一危”车辆必须前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2020 年联合国制订多项法规,要求新商用车配备多项辅助驾驶与安全系统,随后欧洲、美洲、亚洲多国相继颁布商用车安全标准。全球多项法规直接引起辅助驾驶市场需求增长,可预计到政策护航下辅助驾驶系统渗

2025年11月27日
我国汽车制造机器视觉国产化加速突围 易思维以双市占率第一领跑行业

我国汽车制造机器视觉国产化加速突围 易思维以双市占率第一领跑行业

目前,该技术与相关产品在汽车制造领域发挥着五大核心价值——强化质量管控、优化成本结构、提升生产效率、拓展柔性生产、赋能“数智化”转型,已广泛渗透于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全流程,覆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核心整车工艺、新能源车电池专属工艺及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环节。

2025年11月25日
技术迭代加速 车载电源行业正多方向突破演进 第三方企业将持续主导市场

技术迭代加速 车载电源行业正多方向突破演进 第三方企业将持续主导市场

随着行业技术迭代升级,我国车载电源成本也呈现结构性调整:2025年功率半导体在车载电源成本中的占比约为23%,已成为其成本构成中的核心组件,而磁性元件、结构件占比则出现相应下降。这一变化倒逼企业聚焦半导体相关技术研发,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强化成本控制能力。

2025年11月24日
行业增长动力强劲 我国车载导航市场稳步扩张 智能化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行业增长动力强劲 我国车载导航市场稳步扩张 智能化技术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为车载导航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自2021年以来,伴随宏观经济回暖以及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措施的持续落地,我国汽车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

2025年11月17日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达到1049.00万台套,2019-2024年出货量规模复合增速超过59%,保持高速增长。

2025年11月04日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天窗结构正在重塑——中低端车型天窗装配率增长,而高端车型装配率小幅回落。在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型方面,2021-2023年,全景天窗装配率分别为10.30%、12.11%和15.34%,小天窗装配率分别为31.25%、35.13%和43.07%,均呈上升趋势。

2025年11月01日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随着汽车销量增长,汽车电喷系统需求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3143.6万辆,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超过700万辆,其中油电混合动力车(HEV)销量94万辆、增程式电动车(REEV)销量突破11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销量514万辆。

2025年10月31日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保险杠、格栅、车灯、车门、天窗、后视镜等。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正伴随整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2025年10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