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能源车十年发展路线图 自主品牌超八成

  导读:《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获悉,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绘就。记者独家获得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关于新能源汽车部分的详细内容。文件显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层面将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并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等。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获悉,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已经绘就。记者独家获得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关于新能源汽车部分的详细内容。文件显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层面将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并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等。

 

  该路线图显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家庭用车、公务用车和公交客车、出租车、物流用车等领域的大量普及,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5%以上,2025年增至20%左右。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目标和一次能源替代目录需求下,2030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占比将继续大幅提高,规模超过千万辆。

 

  路线图显示,2020年,初步建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自主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100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打造明星车型,进入全球销量排名前十,新能源客车实现规模化出口,整车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达到2万公里;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至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车年销300万辆,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产品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拥有两家在全球销量进入前十的一流整车企业,海外销售占总销量的10%。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合伙人张君毅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一直以来中国政府都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破局来实现整个汽车产业的突破,因此“弯道超车”的概念一度被提出。

 

  现阶段,很多国外传统整车企业由于考虑到现有程序和技术的延续性,新能源车的新车型推动不是很快,也给了中国自主品牌在这个领域一些能够领先的机遇,尤其是在中国政府给出了如此多政策红利的大背景下,80%的市场份额预期就不奇怪了。

 

  据统计,2015年上半年,光是国家部委就新出台了近10项新能源汽车鼓励支持政策,包括减免新能源车船购置税、开放电动乘用车准入等。进入下半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更是持续给力,9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措施,包括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取消等;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力争在充电桩领域也同时实现破局。

 

  在持续加码的支持政策推动下,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了去年的爆发式增长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44284辆,销售136733辆,同比分别增长2倍和2.3倍。从前9个月的销售数据测算,今年新能源汽车总销量有望达20万辆。

 

  有专家分析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优化用户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要具有持续性,并且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完善改进。而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也提出将在未来十年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持续的政策支持。

 

  文件称,国家层面形成产业间联动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与示范基金;将推出持续可行的新能源汽车财税鼓励政策,以及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时的奖励政策;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支持,支持形成新能源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完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加强检测评价能力建设;形成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及关键部件、材料等的协同发展机制等。

 

  “政府现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多点扶持的政策体系。例如补贴就分别投入到了研发阶段和销售阶段,不仅中央政府在投入,地方政府也在投入。”张君毅说,此外,对于产业模式创新的补贴和支持也开始逐渐亮相,除了经济方面的补贴,还有政府对产业合作所做的一些推动等。

 

  但是,张君毅也表示,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这不是单纯政策推动就能达到的结果。现在有个别地区和企业出现的套取新能源补贴嫌疑的行为,也说明“政策市”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新能源汽车各项技术更加成熟,未来扶持政策会慢慢退出,面对逐渐涌入的、不断成熟的外资力量,自主品牌应对能力的提升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也需要企业自身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力。

  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出租车行业格局调查及未来五年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车用压铸铝合金市场受益于汽车轻量化驱动 一体化技术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车用压铸铝合金市场受益于汽车轻量化驱动 一体化技术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通过减重提升能效的需求日益增长下,铝合金材料持续向电车部件渗透,使得车用铝合金使用量快速增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车用铝合金分为铝压铸、铝挤压、轧制材、铝锻件,其中压铸工艺可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对于轻量化和高性能的需求,为目前车用铝合金最重要的金属加工技术。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分析: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多家科技公司已入局

我国无人配送车行业分析:制造成本大幅降低 多家科技公司已入局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以及监管进一步完善,无人配送车有望在机动车道路以更高时速运行,例如,黄山市极兔快递试运营的无人车最高时速达40km/h,合肥顺丰投运的无人车最高时速达50km/h,青岛市对低速无人功能车要求限速达45km/h。

2025年04月21日
我国汽车内饰行业发展向好 汽车轻量化趋势下市场技术、材料及工艺革新势在必行

我国汽车内饰行业发展向好 汽车轻量化趋势下市场技术、材料及工艺革新势在必行

近年随着消费的升级,汽车内饰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此外,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也进一步带动汽车内饰及其部件行业的发展。数据显示,2017-2023年我国汽车内饰部件市场规模从350亿元增长至364亿元。预计到2028年,我国汽车内饰部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12亿元。

2025年04月21日
美国“对等关税” 对我国轮胎行业产能影响有限 企业全球化布局仍是关键

美国“对等关税” 对我国轮胎行业产能影响有限 企业全球化布局仍是关键

早在2007年,美国就对我国轮胎行业发起双反调查,也是美国对外发起贸易调查最频繁最多的产品之一;在2014年开始对中国的乘用车轮胎进行双反调查,2016开始对中国的卡客车胎进行双反调查。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现状: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市场进一步下沉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现状: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市场进一步下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0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时,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2.2%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28.90%,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涡轮增压器行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新增量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涡轮增压器行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新增量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随着汽车行业对“环保、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涡轮增压器在汽车中的渗透率不断上升,显著地推动了涡轮增压器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叠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等领域节能减排力度提高,我国涡轮增压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我国涡轮增压器市场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主要由博格华纳、盖瑞特、三菱重工和石川岛播磨四大外资企业垄断,202

2025年04月14日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分析:产业链完善 下游需求规模持续回升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分析:产业链完善 下游需求规模持续回升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产业链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整车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其产业链上游为活塞杆、钢管、橡胶及工程塑料、支架类、弹簧盘类等;中游为汽车减震器的制造环节;下游则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等。

2025年04月12日
自动驾驶等渗透加持 汽车芯片行业迎风口 国产高端化潜力大 新势力正积极入局

自动驾驶等渗透加持 汽车芯片行业迎风口 国产高端化潜力大 新势力正积极入局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速度快、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背景下,汽车芯片行业站上发展风口上。目前控制类芯片和传感器芯片占据汽车芯片半壁江山,为行业主流。汽车芯片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和本土企业。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优势,占据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尤其高端领域主导地位。本土企业依托本土化、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崛起

2025年04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