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行车记录仪技术分析


        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黑匣子”。也可在家用作DV拍摄生活乐趣,或者作为家用监控使用。平时还可以做停车监控,安装行车记录仪,视频资料不可以裁剪,如果裁剪,在责任事故发生后则无法提供帮助。也是为了防止现在社会那些不可避免的碰瓷行为。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行车记录仪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研究

        汽车行驶记录仪(以下简称记录仪)已在我国较大范围应用,其约束驾驶人违法驾驶行为、记录车辆行驶过程的作用也初步显现。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记录仪产品技术也迅速更新,一些前沿技术开始在记录仪上扩展应用。

        (一)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将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位置。利用该技术,车辆在安装卫星定位终端后,以所在位置作为待测点,便能获取表征位置的坐标信息。记录仪应用过程中,因交通运输部门和营运企业对车辆行驶位置管理的需要,逐步出现了带卫星定位功能的记录仪产品,在我国部分地区安装使用。目前我国记录仪上使用的GPS终端接收机均采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支持模块。

卫星定位技术原理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增加了卫星定位功能的记录仪的技术优点:一是拓展了记录仪数据记录范围,通过对位置数据的解析回放,分析车辆的行驶轨迹,结合其它记录数据,可直观再现车辆行驶过程。二是利用定位信息实时更新的特点,实时检查记录仪的实时时间等参数,在授权基础上适时调整,相对减轻了管理成本。三是利用GPS信号分析车辆行驶速度,可作为记录仪传感器速度信号的补充。

        同时,卫星定位功能在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定位信号易受干扰,GPS信号易产生失真或突变,需进行甄选处理。基于此,GPS信号不能直接作为判断超速、疲劳驾驶的依据。二是降低了主机抗干扰能力。为保证接收效果,在用卫星信号接收天线均采用外置式,通过导线连接主机,增加了干扰传输途径,在硬件设计时须同时考虑抗干扰措施。

        (二)移动通信技术

        基于实时监控的需要,大部分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记录仪均同时配置了基于GPRS或CDMA等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通信功能,目前主流形式是通过GPRS通信。具备卫星定位和移动通信功能的记录仪,能与车辆控制中心进行实时通信,一方面,通过数据交换,控制中心可实现对车辆的监控调度;另一方面,通过对记录仪数据的读取分析,控制中心可实时监督驾驶人驾驶行为。

卫星定位、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原理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局限性主要是受通信带宽的限制,通信效率低,多用于小容量数据(如车辆位置、超速行驶、疲劳驾驶信息等)的传输,同时用户需承担一定通信费用,如以GPRS包月方式计,每辆车每月约需人民币20元的使用成本。

        (三)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

        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的发展,基于802.11通信协议的无线通信技术开始应用于记录仪,通过无线局域网通信模块,记录仪与无线基站进行数据通信,再经过Internet网络传输,上级主管部门能迅速获取车辆行驶数据。

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应用原理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含无线局域网通信功能的记录仪的技术优势在于数据采集的便捷性,一般在5秒以内,基站便能完成对记录仪数据的采集。同时,除终端和基站建设成本外,不产生其他通信费用,使用成本低。

        受通信标准等技术条件制约,目前应用无线局域网通信技术的记录仪产品尚不具备大范围应用条件,主要在部队和部分中小运输企业内部使用。在后续环节,其抗干扰能力和通信数据安全性等技术保证将是制造商开发和用户使用关注的重点。

        (四)控制器局域网总线技术

        控制器局域网总线简称CAN-Bus(Controller Area Network-Bus),是最早由德国BOSCH公司为解决现代汽车中的控制与测试仪器之间的数据交换而开发的一种数据通信协议,主要用于车上各种传感器数据的传递。记录仪所记录的各种数据也属于CAN-Bus所涵盖的数据范围。随着CAN-Bus在国内的推广应用,部分记录仪制造厂商将CAN-Bus模块在记录仪上集成,开始在部分中高档客货车辆上安装使用。

        应用CAN-Bus技术记录仪的技术优势:

        第一是拓展数据范围。通过总线的数据共享,记录仪可采集到车辆内其他CAN设备(如发动机、制动系统等)的运行状态,增加了数据记录内容,为事故分析等增加数据支持。

        第二是监测车辆运行技术状态。用户可通过记录仪的显示器实时查询各种CAN信号,分析车辆运行状态,诊断故障类型,保证车辆运行安全。

        第三是减少电气布线。在安装时直接减少灯光等状态信号连接导线和熔断器等电器部件,简化安装过程,提高了电气安全性。

        在现代汽车的设计中,CAN-Bus已经成为必选装置,奔驰、宝马等高端汽车产品都采用了CAN-Bus技术。但我国CAN-Bus技术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汽车车型众多,硬件配置不一,《商用车控制系统局域网络(CAN 总线)通信协议》等指导性标准也在制订过程中,应用CAN-Bus技术的记录仪仅能在少量车型上专配使用。待应用条件成熟时,记录仪对CAN-Bus通信要求也将成为产品的标准要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乘新能源车东风 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上升 国产厂商占市场主导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持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车载电源系统OBC行业出货量达到1049.00万台套,2019-2024年出货量规模复合增速超过59%,保持高速增长。

2025年11月04日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天窗结构正在重塑——中低端车型天窗装配率增长,而高端车型装配率小幅回落。在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型方面,2021-2023年,全景天窗装配率分别为10.30%、12.11%和15.34%,小天窗装配率分别为31.25%、35.13%和43.07%,均呈上升趋势。

2025年11月01日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随着汽车销量增长,汽车电喷系统需求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3143.6万辆,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超过700万辆,其中油电混合动力车(HEV)销量94万辆、增程式电动车(REEV)销量突破11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销量514万辆。

2025年10月31日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保险杠、格栅、车灯、车门、天窗、后视镜等。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正伴随整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2025年10月31日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超35%的同比增速,为内饰件行业提供了强劲的扩容动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电动化简化动力总成后,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由内饰打造的“第三空间”,推动大屏、智能座舱、高端座椅等配置渗透率快速提升,促使行业单车价值量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于2024年已达约2888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持续回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直接推动了智能座舱显示需求的激增。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新车渗透率达48%,智能座舱相关功能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已超70%。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从“功能机”向“智能终端”的转型,全球智能座舱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331.6亿美元增长至70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6%。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97.7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1484.1亿美元。

2025年10月27日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发展驱动汽车产业不断向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变革,智能驾驶作为引领汽车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变量,已成为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下,国内政策层面正通过多维度举措积极推动智能驾驶落地。

2025年10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