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9年我国车载储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氢能的使用主要包括氢的生产、储存和运输、应用等方面,而决定氢能应用 关键的是安全高效的氢能储运技术。氢燃料电池车需要满足高效、安全、低成本等要求。氢气储存技术滞后限制了氢能源在各类交通工具上大规模应用,车载储氢技术和车载氢系统的改进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产业供需现状与未来趋势预测

        目前,氢燃料电池车车载储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车载氢系统由储氢瓶及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随着生产量的扩大,单位成本将在规模优势下逐步下降。从表中可以发现:储氢瓶成本结构中,湿法缠绕占比接近 90%;辅助系统成本结构中,组装费用占比极低;如果生产规模由 1 万套/年提升至 50 万套/年,车载氢系统总成本将下降38%,其中储氢瓶与辅助系统成本下降幅度分别为20%、64%;碳纤维 成本占比由 45%上升至 62%,成为影响最大的成本要素。

车载氢系统成本

项目

生产规模

1 万套

3 万套

8 万套

10 万套

50 万套

吹制加工

51.38

27.6

20.16

19.27

17.84

退火处理

31.4

11.39

5.78

7.74

5.65

湿法缠绕

2192.19

2187.45

2030.42

1934.75

1877.09

B 固化

16.59

5.16

4.23

4.79

4.34

瓶肩泡沫

16

12.28

11.12

10.98

10.76

加压

63.95

12.09

6.94

8.79

7.31

阀座

35.68

28.9

25.91

25.21

24.9

液压实验

14.92

8.76

7.99

7.52

7.52

填充压注测试

52.68

21.17

17.23

14.86

14.86

储氢瓶成本合计

2474.79

2314.8

2129.78

2033.91

1970.27

辅助系统

1804.23

1264.37

997.47

935.88

650.62

系统组装

10.47

9.61

9.5

9.44

9.33

辅助系统成本合计

1814.7

1273.98

1006.97

945.32

659.95

车载氢系统总成本

4289.49

3588.78

3136.75

2979.23

2630.22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协会

        目前,虽然各种储氢技术均已在车载中有应用,但是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①中国IV型瓶还处于研发阶段,而国外乘用车已经开始使用质量更轻、成本更低、质量储氢密度更高的IV型瓶,我国成熟的产品也只有35 MPa和70 MPa的III型瓶,其中70 MPa的III型瓶在乘用车样车上应用。②中国制造的III型瓶的主要原材料碳纤维仍依赖进口。由于中国研发起步晚、原材料性能差等原因,中国生产的碳纤维还不能满足车用氢瓶的要求,主要依赖进口。③国外液氢储罐已在汽车上应用,而中国还未实现。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宝马汽车等都推出使用车载液氢储罐供氢的概念车,但中国可以自行生产液氢,但尚未将其应用于车载氢系统。

国内外储氢瓶性能参数对比

国别

生产公司

型号

容积/L

质量/Kg

压力/Mpa

质量储氢密度%

挪威

Hexagon

IV

64

43

70

6

日本

丰田

IV

60

42.8

70

5.7

中国

天海工业

III

140

80

35

4.2

III

165

88

35

4.2

III

54

54

70

>5.0

科泰克

III

140

-

35

4.0

III

65

-

70

>5.0

斯林达

III

128

67

35

4.0

III

52

52

70

>5.0

中材科技

III

140

78

35

4.0

III

162

88

35

4.0

III

320

 

35

-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协会

        各种储氢技术也存在各有优缺点。从技术成熟方面分析,高压气态储氢最成熟、成本最低,是现阶段主要应用的储氢技术,在汽车行驶里程、行驶速度及加注时间等方面均能与柴汽油车相媲美,但如果对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更高要求时,该技术不再适合。从质量储氢密度分析,液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质量储氢密度最高,能达到DOE要求的目标,但两种技术均存在成本高等问题,且操作、安全性等较之气态储氢要差。从成本方面分析,液态储氢、金属氢化物储氢及有机液体储氢成本均较高,不适合目前小批量化推广。

        车载储氢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未来,储氢技术还要继续会向着美国能源部目标发展。同时,还需不断探索开发新的储氢技术,如碳纳米管、石墨烯、有机骨架材料(MOFs)等纳米材料储氢。随着不断的深入研究,车载储氢技术将会向高水平、低成本方向等发展,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新的局面,为全球的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氢能协会,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LX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推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增速持续高于全球

政策推动、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增速持续高于全球

近年来我国智能座舱行业发展快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由2018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739亿元,且增速始终高于全球水平,为全球智能座舱行业贡献了重要增量。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朝着千亿迈进,预计到2025年突破千亿元,2022-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7%。

2024年11月20日
汽车整车发展带动我国汽车仪表市场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数字式全液晶仪表时代

汽车整车发展带动我国汽车仪表市场增长 行业逐渐进入数字式全液晶仪表时代

2022年国内汽车仪表市场规模达到198亿元,同比增长21.33%。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267亿元,2022-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52%。另外也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仪表板行业市场收入约为130.08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汽车仪表行业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汽车铝合金压铸件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持续上升 多家企业布局一体化压铸

我国汽车铝合金压铸件行业现状分析:下游需求持续上升 多家企业布局一体化压铸

而随着汽车轻量化及压铸工艺技术的不断提升,各大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大吨位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布局一体化压铸。例如,爱柯迪积极布局战略合作,购进大型压铸机,在2024年6月,爱柯迪与联德机械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德机械将向爱柯迪提供上百台浸渍式保温炉。

2024年11月18日
三大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环卫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上升 盈峰环境份额领先

三大因素推动我国新能源环卫车销量和渗透率持续上升 盈峰环境份额领先

在政策推动、城镇化率上升和技术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环卫车销量不断攀升,由2017年的1575辆上升至2023年的6248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82%;2024年1-9月,其销量继续上升,达到5945辆,较2023年同期增长39.5%,预计到2024年底其销量有望突破7000辆;同时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也在持续上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车载显示面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回升 汽车智能化推动装载量增加

我国车载显示面板行业分析:下游需求持续回升 汽车智能化推动装载量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乘用车多屏联屏方案搭载量接近360万辆,方案占比超过17%,同比增加6.5%。在品牌搭载上,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口车型)在售车型中,共有43个品牌布局多屏车型,52个品牌布局联屏车型。(2022年仅21个品牌布局多屏车型,44个品牌布局联屏车型)。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AI汽车行业现状分析:市场与政策环境良好 华为、小鹏等使竞争加速

我国AI汽车行业现状分析:市场与政策环境良好 华为、小鹏等使竞争加速

不止小鹏汽车,华为、蔚来、比亚迪等车企、科技公司、智驾公司也开始行动起来,AI汽车端到端技术开始加速发车。例如,4月,华为发布乾崑3.0,预计将首发搭载在享界S9上面,华为乾崑 ADS 3.0版本具备融合端到端能力,在激光雷达辅助下将会对智驾能力带来巨大提升。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新能源客车行业现状分析:销量下滑但新能源公路客车市场逆势增长

我国新能源客车行业现状分析:销量下滑但新能源公路客车市场逆势增长

数据显示,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多元化的猛烈冲击下,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客车销量持续下滑,2021年达到54825辆,同比下降19.87%;2022年受补贴和新能源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其产量出现回升,但在2023年,受“国补”退出影响,其产量又出现下滑,达到59710辆,同比下降18.85%。

2024年11月01日
新能源汽车为汽车热管理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国际企业占主导 国产企深耕细分领域

新能源汽车为汽车热管理行业带来新增长点 国际企业占主导 国产企深耕细分领域

汽车电子化推动热管理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 年我国汽车热管理行业市场规模为824 亿元,预计2025 年我国汽车热管理行业规模将增长至1494亿元。

2024年10月3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