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汽车传感器技术低起步晚 霍尔传感器取代传统传感器却是大势所趋

        导读:汽车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接触式传感器不断显露出局限性:易受高温、振动影响,易被磨损或污染,从而直接影响整个电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控制效果。为了弥补接触式传感器的不足,霍尔传感器得到大力发展,其因为具有结构牢固、无触点、寿命长、功耗小、耐振动、防污染、耐腐蚀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电子控制系统中。如今,汽车霍尔传感器取代传统接触式传感器已成大势所趋。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汽车电喷系统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四大发展阶段

  汽车霍尔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霍尔效应的发现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利用霍尔效应制成磁场传感器,但霍尔效应十分微弱,实用价值不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相继出现了采用分立霍尔元件制造的各种磁场传感器、非接触式开关、位置、角度、速度、加速度传感器等,但由于霍尔元件易受到外部磁场干扰等原因,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第三阶段是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快速发展,霍尔元件具备了很好的一致性,成品率很高,推动了霍尔传感器在汽车传感器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微电子、光电子等多学科的融合,汽车传感器技术发展节奏加快,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汽车传感器技术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汽车仪表行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与之相配套的传感器生产技术,基本满足了国内小批量、低水平车型的配套要求。国内很多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校致力于研究将霍尔原理技术应用于汽车位置传感器中,在近10年里国内汽车霍尔传感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但中国汽车传感器产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没有形成系列化、配套化,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霍尔传感器尤其是高端汽车传感器仍然依赖进口,博世Bosch、电装Denso、德尔福(Delphi)、西门子(SIEMENS)等国际零部件公司占有国内绝大多数传感器市场份额,中国汽车霍尔传感器的研发任重道远。

  外企占据优势

  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发现,国外汽车霍尔传感器技术起步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专利申请量较大。相比之下,国内汽车霍尔传感器技术起步较晚,2005年之前专利申请量较少,2005年之后快速发展起来,专利申请量呈跨越式增加,近年来国内外专利申请量趋于接近。出现这种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汽车制造起步较晚,且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美、欧跨国汽车公司手中。

  从申请人分布看,国内申请人主要是以浙江汉博汽配公司、南京奥联汽车为代表的汽配汽车制造公司和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科研单位,国外申请人主要是以日本电装公司、德国博世公司为代表的国外汽车电子公司。全球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的汽车电子制造企业,排名前10位中有4位为日本公司。

  从地域分布看,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和韩国,这5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该领域申请总量的近9成。其中日本和美国均以32%的份额在专利申请数量上遥遥领先,主导优势明显。中国虽然位居第四位,但相较日本和美国还是有明显差距,仅占8%。同时,中国在该领域的国外专利申请量明显低于国内申请量,表明我国相关申请人在该领域的国外专利布局做得还不够,需要加强国外专利申请。

  三大典型技术

  通过梳理汽车霍尔传感器技术专利申请,笔者发现该领域的改进主要集中在霍尔元件结构、集成电路和封装工艺3个方面,需要中国相关企业多加关注。

  霍尔元件结构主要分为3种:汽车一维霍尔传感器,用于测量垂直于元件表面的磁场,噪声低,稳定性高;汽车二维霍尔传感器,在芯片上同时集成两个一维霍尔元件,制成的霍尔传感器就可以同时测量磁场同一平面的两个分量,其最大优点是测量角度几乎不受永磁体位置的影响,允许比较大的封装误差和温度波动;汽车三维霍尔传感器,在传统的CMOS芯片表面沉积一层集磁材料,既可以感应垂直方向,也可以感应平行于芯片表面的磁场强度,实现360度测量,能额外放大霍尔元件区域内的磁场,提高灵敏度。

  优化集成电路主要通过消除零位误差和温度补偿来有效提高汽车霍尔传感器精度。针对消除零位误差,典型技术是冗余设计,采用两个相对偏置的霍尔元件并联,不等位电势被抵消,有效提高霍尔传感器精度。与其原理类似,还可采用4个霍尔元件并联,以及采用多个霍尔元件并联。针对温度补偿,一方面可以设置电阻等元件形成温度补偿电路,一方面可以在检测用霍尔元件附近配置温度监控用霍尔元件,通过运算电路进行抵消霍尔电压的温度特性的运算。

        在改进汽车霍尔传感器的封装工艺方面,主要是对各构件准确定位,减小霍尔元件位置误差;增加软磁元件,提高传感器精度,如在磁铁和磁场敏感元件之间的磁铁的一侧设置软磁元件,使磁场的偏移量最小化等。


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重卡销量回升 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突破20% 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我国重卡销量回升 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突破20% 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2020-2025年上半年,我国重卡市场销量波动调整,但新能源重卡销量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突破20%。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重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近年来“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聚。中国重汽持续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3.64%稳步提升至2025年上

2025年07月25日
新能源牵引车热度持续攀升 渗透率突破30% 呈现 市场呈“你追我赶”激烈竞争态势

新能源牵引车热度持续攀升 渗透率突破30% 呈现 市场呈“你追我赶”激烈竞争态势

受多重因素推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牵引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2020-2024年实现198.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入2025年后,其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仅1-6月累计销量就突破5.85万辆,超越2024年全年销量。与此同时,其渗透率不断攀升,2025年上半年突破30%。从细分市场来看,纯电动牵引车持续领跑市场,2025年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中卡出口需求旺盛 新能源化步伐慢 行业集中度渐下降 一汽解放份额领先

我国中卡出口需求旺盛 新能源化步伐慢 行业集中度渐下降 一汽解放份额领先

2022年我国中卡销量大幅下降,但自2023年起强劲回升,2024年同比增长19.14%至12.76万辆;但在2025年上半年,其销量又出现下滑。从出口来看,我国中卡出口总体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0-2024年出口量实现24.1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入2025年,其出口需求依旧旺盛,1-5月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大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全地形车企业正在群体性崛起 外销火热、内销待释放 春风动力为“领头羊”

我国全地形车企业正在群体性崛起 外销火热、内销待释放 春风动力为“领头羊”

从全球全地形车行业的发展史来看,曾经市场一度是美/日企业的竞争史,不过当下中国企业正后来居上成为行业新势力。纵观2018-2023年的市场格局演变,全球全地形车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2025年07月17日
汽车电机铁芯行业:新能源车多电机趋势带来广阔空间 竞争格局将由分散走向集中

汽车电机铁芯行业:新能源车多电机趋势带来广阔空间 竞争格局将由分散走向集中

电机铁芯是维持电机生命和正常运转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中成本占比较高,达30%。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驱动电机进入发展快车道,带动汽车电机铁芯需求增长。随着多电机成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趋势,汽车电机铁芯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2025年07月17日
我国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突破14% 行业呈“双龙头”格局 中尾部企业竞争态势胶着

我国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突破14% 行业呈“双龙头”格局 中尾部企业竞争态势胶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环卫车行业快速发展,销量从2020年的3629辆跃升至2024年的9709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89%。进入2025年后,这一增长势头更加强劲,1-5月累计销量已达4697辆,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长超过70%。与此同时,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也不断攀升,由2020年的3.18%快速提升至2025年1

2025年07月15日
高阶智驾渗透下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行业持续扩张 海外厂商占主导 中国企业正崛起

高阶智驾渗透下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行业持续扩张 海外厂商占主导 中国企业正崛起

在技术升级与市场普及的双轮驱动下,高阶智驾渗透率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需求随之快速增多。根据预测,2022-2030年,L2+(城区NOA)渗透率将由0.8%提升至25%,L2+(高速NOA)渗透率将由0.8%提升至55%。

2025年07月10日
地方政策与DeepSeek驱动我国智能驾驶正迈向高阶市场 未来有望标配在15万左右车型

地方政策与DeepSeek驱动我国智能驾驶正迈向高阶市场 未来有望标配在15万左右车型

智能驾驶是指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讯模块等设备,实现协助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甚至完全代替驾驶员实现无人驾驶的功能。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是下一个万亿级大赛道。当下,智驾技术正逐渐成为中国日常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渗透率超五成,乘用

2025年07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