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TPMS发展现状及影响行业决定因素分析(图)

          1.美国及欧盟等国家早已推出强标,政策为TPMS行业发展第一生产力

         TPMS发展由来已久,早在1997年通用汽车率先使用间接式TPMS开始,TPMS这款汽车安全产品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随着2000年直接式TPMS上市,各大汽车主机厂开始了配臵TPMS的过程。发展到今日阶段,随着各国的法规出台TPMS已经逐渐成长为继ABS、安全气囊之后的第三大汽车安全系统。


 
图:世界TPMS发展里程碑

         目前的TPMS市场主要分为前装OEM市场和后装AM市场两大块,前装OEM市场需求来自己整车厂对新车安全系统的升级配臵,而后装市场需求则来自于原有TPMS产品电池耗尽后的更换需求。

         由于TPMS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运用仍属于近几年的事情,因此本篇报告在讨论TPMS行业主要以前装OEM市场为主。而从TPMS的发展史来看,可以发现TPMS行业属于法规政策强相关的行业。
 
图:各国立法强制TPMS时间表与出货量对应关系(单位:百万套)

         国家法规政策成为推动TPMS行业发展的第一决定因素。

         从世界各国对于强制立法安装TPMS的情况来看,立法及强制推行的时间即为TPMS行业出货量大增的时间阶段。

         早在2005年,美国政府便已经推出TPMS的立法,新出厂的轻型汽车TPMS装配率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10月5日起达到20%,2006年9月1日起达到70%,2007年9月1日起达到100%;而欧盟则在2009年7月立法规定,自2012年11月1日之后,对于未装配TPMS的乘用车新车型不予以认证,2014年11月1日以后,对于未装配TPMS的乘用车不允许销售和注册;随着美国和欧盟两大巨头的法规推进,韩国、中国台湾等国际及地区陆续推出TPMS强制性标准。

         而从TPMS行业史的出货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国家法规是推动TPMS行业发展的第一影响要素。
 
图:2006~2016年全球TPMSOEM市场规模(百万套)

 
表:世界各国强制立法安装TPMS的情况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现状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国内TPMS强制标准推出在即,标准要求高于国际主流

         从我国的TPMS强标推动节奏来看,我国06年开始启动制定,16年9月标准上报,标准推出预期逐步强化。

         早在2006年开始我国便启动国内TPMS产品应用和技术发展工作,但由于产业链中既得利益者的博弈关系,直至2015年3月TPMS标准《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到2016年9月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26149)才通过汽车电子与电磁兼容分标委技术审查,修改后上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

         从目前我们产业链调研的结果来看,行业主流呼声为今年年内TPMS国内强标将有望推出,届时将大力推动国内TPMS行业发展。


 
表:中国TPMS强制性法规制定历程时间主

         从国内强制性标准《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来看,国内TPMS强制标准要求比国际主流要更高。

         目前全球在实施的政策/汽车零配件公司遵守的标准主要包括美国FMVSS138和SAEJ2657政策、国际组织ISO的ISO21750标准和欧盟的UN/WP29标准,中国在政策制定上主要参考美国和欧盟。而美国FMVSS138与国际ISO21750的标准关键指标如下:

         1)FMVSS138标准关键指标

         轮胎气压低于规定气压值时,TPMS应在20分钟内发出欠压视觉报警信号;TPMS系统必须在汽车点火的时候开始运行并在轮胎气压降低25%的时候发出警报;规定了TPMS在车速50~100km/h时进行气压监测

         2)国际ISO21750标准关键指标

         寿命:在配套车型上至少使用6年或者行驶10万km;精度:在0℃~70℃不超过±10kPa;其它条件不超过±25kPa。

         从国内的强制标准内容来看,中国TPMS强制标准在欠压报警的精度、反应速度、检测精度和使用寿命皆等同或者高于美国及国际ISO组织的TPMS标准指标,因此国内TPMS标准对于技术指标要求更高。

         我们认为,为了匹配中国更严格的TPMS行业标准指标,对于未来国内TPMS产品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性能等核心技术上要求必然更好,这势必更加利好拥有成熟TPMS技术及生产经验的大厂商,更高的标准要求将更多利好于拥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美国“对等关税” 对我国轮胎行业产能影响有限 企业全球化布局仍是关键

美国“对等关税” 对我国轮胎行业产能影响有限 企业全球化布局仍是关键

早在2007年,美国就对我国轮胎行业发起双反调查,也是美国对外发起贸易调查最频繁最多的产品之一;在2014年开始对中国的乘用车轮胎进行双反调查,2016开始对中国的卡客车胎进行双反调查。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现状: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市场进一步下沉

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现状:销量、渗透率不断攀升 市场进一步下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物流车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销量不断攀升,2020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同时,我国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由2020年的2.2%上升至2024年1-11月的28.90%,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涡轮增压器行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新增量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涡轮增压器行业: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快速发展带来新增量 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随着汽车行业对“环保、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涡轮增压器在汽车中的渗透率不断上升,显著地推动了涡轮增压器市场需求的增长。同时叠加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等领域节能减排力度提高,我国涡轮增压器市场规模不断扩容。我国涡轮增压器市场也呈现寡头垄断格局,主要由博格华纳、盖瑞特、三菱重工和石川岛播磨四大外资企业垄断,202

2025年04月14日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分析:产业链完善 下游需求规模持续回升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分析:产业链完善 下游需求规模持续回升

我国汽车减震器行业产业链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整车装配的完整产业链。其产业链上游为活塞杆、钢管、橡胶及工程塑料、支架类、弹簧盘类等;中游为汽车减震器的制造环节;下游则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维修等。

2025年04月12日
自动驾驶等渗透加持 汽车芯片行业迎风口 国产高端化潜力大 新势力正积极入局

自动驾驶等渗透加持 汽车芯片行业迎风口 国产高端化潜力大 新势力正积极入局

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普及速度快、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背景下,汽车芯片行业站上发展风口上。目前控制类芯片和传感器芯片占据汽车芯片半壁江山,为行业主流。汽车芯片市场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和本土企业。国际巨头凭借技术、品牌和规模优势,占据中国汽车芯片市场、尤其高端领域主导地位。本土企业依托本土化、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快速崛起

2025年04月11日
新能源车需求释放下汽车设计行业迎新机遇 国产化将提速 AI赋能设计自动化发展

新能源车需求释放下汽车设计行业迎新机遇 国产化将提速 AI赋能设计自动化发展

随着经济平稳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汽车消费市场逐渐恢复,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趋势的推动下,汽车消费需求明显释放。此外,消费者对汽车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社会意识和美学观念对汽车设计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推动市场扩容。从市场结构看,新上市车型中新能源车型数量及占比提高,在整车市场向电动智能化转型的潮流之下,汽车设计行业迎来发展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 豪迈科技为全球市场领头羊

我国轮胎模具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 豪迈科技为全球市场领头羊

轮胎模具行业处于轮胎产业链的上游,终端需求来自汽车、自行车、摩托车、飞机、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轮胎模具行业带来新增量。2024年我国轮胎模具行业发展良好,销售收入、利润、产量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增长。从竞争来看,全球轮胎模具市场呈现以豪迈科技为领头羊的单寡头格局。2023年豪迈科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

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

近年来我国电动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销量和渗透率不断上升,但行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仍是一片极具潜力的“蓝海”。当前,我国电动重卡市场由传统重卡及工程机械企业主导,同时涵盖跨界与新势力等多类竞争者。2021年以来,其头部企业格局历经多轮洗牌,目前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完全定型。不过近3年来其集中度正逐渐提升,CR4由20

2025年04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