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元年”真的到了?
4月23日,随着奇瑞S18、比亚迪F3DM、长安奔奔MINI等新能源车型在北京第十一届国际车展集体亮相,“畅想绿色未来”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届展会的主题。“新能源汽车元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2010年专家口中的经典语录。
早在2007年,很多企业一哄而上,新能源汽车的炒作一时甚嚣尘上。在这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规则》,提高了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
这个门槛首次规定了新能源车概念是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但企业的进入需要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
同年12月,新能源车进入国家发改委的产业目录。该目录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和使用醇醚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燃料的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的可喜形势下,奇瑞、比亚迪、长安、北汽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起跑,他们把新能源汽车看成是争夺未来市场的“杀手锏”。
2010-2015年中国汽车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殊不知,当我们今天还在酝酿《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时候,日本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远景构想:计划在2030年以前,石油占能源总量的比重将由50%降到40%,而新能源将上升到20%。并且每年拨款570 多亿日元,其中约360多亿日元用于研究新能源技术,该计划将延续到2020年。除此之外,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谋划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
当我们的混合动力技术还在实验室里的时候,丰田混合动力车在全球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数百万台,其中,普锐斯的销量占其全部销量的72%,成为目前最成功的混合动力车型。
难怪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十分感慨,“在过去一百年的汽车发展史中,我们在传统能源上是落后的,但我们想在未来的新能源上引领世界,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希望差距小一些。”
与祁玉民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都表现得异常的冷静与务实。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国内发展新能源车面临很大的瓶颈,即国家是否能够掌握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以提高整车制造能力?如何化解投资大回报少的亏损矛盾?如何实现产品的量化?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潮流,弄潮者无疑是新能源的“鼓手”;务实者无疑也是新能源的“推手”。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如何发展?是逐潮而去还是理性对待?在北京车展期间, 7位自主品牌领军者向《中国经济周刊》畅谈对新能源的梦想与现实,他们激情与务实的思想交锋,或许可以昭示未来的抉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