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动汽车或将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新机遇

中国报告网相关市场调研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期。2020年之后,随着补贴的退出,外资、合资品牌将会发力,届时留给国内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时间并不多,未来5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期。
  我国将电动汽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得到了包括汽车零部件、互联网、电子电力等相关行业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响应。经历导入期的磨炼之后,企业逐渐找到了感觉,看清了机会和前景,将发展电动汽车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心,很多企业已经由“试试看”转向了“铁了心干”。短短几年,我国的电动汽车产品已经从燃油车改装走向了正向设计。2015年以来,已经有10余家企业发布了电动车发展战略,比如上汽的“绿芯”战略、北汽的“卫蓝计划2.0”战略、吉利的“蓝色吉利行动”计划等等。
  而电动汽车的发展也为我国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机遇,能否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提高核心竞争力,重新定位自身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地位,是各大企业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零部件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巨大市场。在汽车产业链中,整车与零部件处在不同的位置,整车是品牌企业,面对最终用户,竞争最为激烈。而零部件是中间产品,它面对的是多家整车企业。目前,一辆车的成本中,外购零部件要占到一半以上。因此,汽车零部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只要汽车市场的总体状况没有大的变化,零部件市场就会相对稳定。因此有人说,宝马、奔驰如果离开了博世可能要关门,但是没有了奔驰、宝马,博世却不会关门。
  其次,很多零部件都是密集型产品,汽车大量的核心技术都在零部件领域。从100多年汽车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正是零部件企业在技术上的一次次突破,推动了汽车产品水平的提高。比如,防抱死刹车、子午线轮胎、汽油喷射、安全气囊、GPS导航等等,都出自于零部件企业的创新,某种意义上说,整车企业对零部件有很强的依赖性。
  如今,燃油车的零部件板块已经被固化,而电动汽车正在深刻改变着整个零部件体系,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比如,电池、电驱动、电控方面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转向助力、空调等功能部件的电动化,车身轻量化设计的新材料、新零部件和新工艺,充电设施涉及的电子电力,自动驾驶涉及的感知传感元器件、操作执行器件以及计算信息传输、导航、防碰撞等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等。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到最终的无人驾驶,扩大了整个零部件的范围,零部件的概念和范畴正在改变。而这些领域几乎都是空白,技术的壁垒尚未形成,技术路线还有多种选择,存在着巨大的创新空间,给新的进入者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也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最近,英特尔公司并购了一家以色列的高科技企业,这家企业研发出一种基于视频的软件,在无人驾驶中用于巡航和防碰撞,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英特尔公司为并购这家企业花了153亿美元,也就是说,与汽车相关的配套零部件一旦有了新的突破,就会具有很高的溢价能力。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处于跟随地位,一直处在拼价格的困境中,导致的结果是利润率非常低,低利润率又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专注于再研发,所以在低端产品上徘徊很多年。
  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零部件方面的新需求,目前还没有形成壁垒,要改变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困境和发展状态,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自主技术的产品,从而提高溢价能力,获得高收益。
  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必须要汲取燃油车发展的经验,绝不能走技术空心化的道路,面对新的形势应该持续加大零部件创新和研发力度,零部件不仅必须要与整车同步,而且必须有超前的技术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中国缺的恰恰是具有技术实力、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中应当也必须成长出一批高水平的、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公司。目前,万向、福耀玻璃等企业已走在前面,而后起的宁德时代、精进电机、科力远动力、汇川技术等众多企业也正在跃跃欲试。
  不过,我国企业也要认真提高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汽车是一个高价值耐用品,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零部件企业要用科学严谨的流程保障产品质量。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路线,首先要在关键环节实现自动化,减少人对质量的干预,目前电池等一些产品供不应求,有些产品为了短期利益追求产量、放松了质量,这是非常危险的。最近,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再次证明,质量上的“差不多”是绝对不行的,质量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这个坎过不去企业就没有希望。我们应当抓住当前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重建的机会,做强、做大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G)。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我国汽车天窗行业:结构性变革+技术迭代升级 头部企业盈利有望增强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汽车天窗结构正在重塑——中低端车型天窗装配率增长,而高端车型装配率小幅回落。在8万元以下的低端车型方面,2021-2023年,全景天窗装配率分别为10.30%、12.11%和15.34%,小天窗装配率分别为31.25%、35.13%和43.07%,均呈上升趋势。

2025年11月01日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汽车电喷系统行业分析: 需求稳步提升 技术呈绿色化、数字化双轨并行升级趋势

随着汽车销量增长,汽车电喷系统需求稳步提升。202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3143.6万辆,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超过700万辆,其中油电混合动力车(HEV)销量94万辆、增程式电动车(REEV)销量突破11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销量514万辆。

2025年10月31日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新能源与消费升级驱动 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规模增长 轻量化与智能化成趋势

汽车外饰件是构成汽车整车外观、影响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直接决定消费者第一印象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保险杠、格栅、车灯、车门、天窗、后视镜等。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外饰件行业正伴随整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而持续扩张。

2025年10月31日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需求与技术双轮驱动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将迈向三千亿新纪元

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超35%的同比增速,为内饰件行业提供了强劲的扩容动力。更为关键的是,在电动化简化动力总成后,车企竞争焦点转向由内饰打造的“第三空间”,推动大屏、智能座舱、高端座椅等配置渗透率快速提升,促使行业单车价值量稳步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市场规模于2024年已达约2888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座舱显示迎机遇 OLED、AR-HU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加速渗透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持续回暖,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渗透,直接推动了智能座舱显示需求的激增。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新车渗透率达48%,智能座舱相关功能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已超70%。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我国本土智能座舱企业崛起 下个竞争点将围绕AI认知能力与跨域融合展开

近年来,随着智能汽车从“功能机”向“智能终端”的转型,全球智能座舱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从331.6亿美元增长至70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66%。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797.7亿美元,并在2030年达1484.1亿美元。

2025年10月27日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端到端”与“智驾平权”共振 未来我国智能驾驶传感器需求市场将迎来量级跃升

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和新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发展驱动汽车产业不断向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变革,智能驾驶作为引领汽车智能化变革的关键变量,已成为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下,国内政策层面正通过多维度举措积极推动智能驾驶落地。

2025年10月24日
全球矿用卡车销量增势强劲 中国表现亮眼 国产以新能源和智能化为双引擎打破垄断

全球矿用卡车销量增势强劲 中国表现亮眼 国产以新能源和智能化为双引擎打破垄断

受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加、露天采矿比例提升以及矿山设备更新换代等多重因素驱动,中国市场表现尤为抢眼,贡献全球矿用卡车行业主要增量。

2025年10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