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汽车营销行业2015年发展特点及2016年发展趋势分析

  导读:最近两年来,中国汽车进入微增长阶段,市场环境、媒体环境及消费需求都发生巨大变化。汽车营销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就成了各个厂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参考《中国微型汽车行业商业模式专项分析与企业投资环境研究报告

  最近两年来,中国汽车进入微增长阶段,市场环境、媒体环境及消费需求都发生巨大变化。汽车营销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创新,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就成了各个厂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12月30日,由汽车商业评论举办的汽车跨界创新沙龙上,邀请了包括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吕征宇、电众数码(北京)广告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雁嵩、一点资讯副总裁付继仁等业界人士对2015年汽车营销事件及2016年中国汽车营销展望做出了激烈讨论。

  以下为汽车跨界沙龙精彩内容:

  1.2015年汽车营销的变化和特点?

  郝雁嵩:大家都很急,很迫切。为什么呢?首先汽车行业本身在下滑。营销公司销量要跟它的营销挂钩。再有,怎么去吸引眼球,怎么找到最前沿的东西,或者是与社交媒体上最新的爆点结合。

  第二,营销变化特别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眼球经济也好,娱乐营销也好,目前要抓住的是移动营销普及。

  第三,2015年最突出的是汽车电商。2015年汽车厂商双“十一”跟电商营销相关的广告投入是最大的,为什么?因为切实带来了销量。所以真正的汽车电商在2015年完全启动,目前还是一个辅助的营销,但是未来更多的是直接销售。

  现在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谁有数据就是最大的座上客。这个数据怎么采集到,很多做活动的有,做车展的有,这个数据分散在很多很多的点上面。谁能够掌握这样的数据,谁就挖到了金矿。

  付继仁:从媒体角度去看2015年汽车行业营销,用一个词形容——混乱。看不出为什么能成,看不出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成不了。

  厂 商可能因为经济环境影响,大投入完以后对媒体要求非常高。要省钱,精准,还有最详细的行为。怎么找到核心的受众这是媒体面对最大的问题。经常看体育节目, 经常看汽车的,95%都是男性。可以把一些目标受众筛出来,CPM的精准是更有效的,精准应该是未来层面一个大的趋势。

  最后,主要的核心还 是内容。到底认识到人家以后,去给人家看什么内容,我们以前包括给客户提好多内容营销,去分析消费者,现在我们做关键词订阅,还有个性化推荐的平台,大家 理解为百度加今日头条一个模式。如果你感兴趣,比如说输入雷克萨斯,就可以知道关注雷克萨斯的人还关注什么。我们希望品牌方和媒体方深度沟通,把这个做成 更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相信对整个汽车行业要求效果也好,做品牌也好,都有最实际的推动落地。

  2.预测2016年整个汽车或者营销行业的热词。

  吕征宇:苹果和乐视已经成为竞争对手,都是利用互联网在进行造车。很骄傲很自豪的说,我们比苹果早了一点点。但是我们认为未来传统汽车真正的竞争者不是他们自己,刚好是我们这些门外的野蛮人——谷歌、苹果、百度之类的。这个是一个必然。

  从 汽车营销在中国角度来讲,这种跨界或者说无厘头不搭边成为了常态。目前乐视几乎拿到了所有主机厂广告的订单。我们预测2016年北京车展,会产生跨界智能 互联新品类。这个品类就是大家在北京车展可能会看到类似于CES的场景,包括CES本身是一个消费电子展,最后变成各个主机厂在上面的角逐,这种行业的跨 界2016年可能会加速。

  郝雁嵩:整个营销的趋势我认为叫混搭。

  从汽车本身来说,除了营销之外,更多看到是中国市场的情况, 三四线城市汽车销量增长率高过于一线城市。越落后地区目前增长量越高。在三四线或以下的地域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针对这个区域营销方式是不是跟北 上广一样?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电子商务一定会发展。汽车行业电子商务在2016年一定比2015年更成熟,而且被更多的厂商应用。

  付继仁:我分享三点。第一是移动,因为整个大的媒介都在移动端了。在移动端整个预算差不多15%,到明年翻倍。明年是一个移动营销大的元年,而且在移动端当中媒体客户一半以上都来自于汽车行业。

  第二点是规模化的内容创意。现在有四万家自媒体,汽车领域有接近三千家,调动起三千家完成一个品牌任务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积极搭建一个链条,去掉伪专业营销人员,直接形成一个连接,专业的用户会看到专业改装的内容,这是规模化的生产。

  第三,偏向于专业。最终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是人,如果我们品牌方盯着的就是老板看什么媒介,未必专业,也不是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最终还是靠一些对媒体有前瞻性,对整合、跨界、营销有长远洞察力的业界领袖推动整个行业进步,这是最关键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重卡销量回升 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突破20% 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我国重卡销量回升 新能源车型渗透率突破20% 行业马太效应凸显

2020-2025年上半年,我国重卡市场销量波动调整,但新能源重卡销量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突破20%。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重卡市场呈现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近年来“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日益凸显,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聚。中国重汽持续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3.64%稳步提升至2025年上

2025年07月25日
新能源牵引车热度持续攀升 渗透率突破30% 呈现 市场呈“你追我赶”激烈竞争态势

新能源牵引车热度持续攀升 渗透率突破30% 呈现 市场呈“你追我赶”激烈竞争态势

受多重因素推动,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牵引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2020-2024年实现198.8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入2025年后,其市场热度持续攀升,仅1-6月累计销量就突破5.85万辆,超越2024年全年销量。与此同时,其渗透率不断攀升,2025年上半年突破30%。从细分市场来看,纯电动牵引车持续领跑市场,2025年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中卡出口需求旺盛 新能源化步伐慢 行业集中度渐下降 一汽解放份额领先

我国中卡出口需求旺盛 新能源化步伐慢 行业集中度渐下降 一汽解放份额领先

2022年我国中卡销量大幅下降,但自2023年起强劲回升,2024年同比增长19.14%至12.76万辆;但在2025年上半年,其销量又出现下滑。从出口来看,我国中卡出口总体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0-2024年出口量实现24.1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进入2025年,其出口需求依旧旺盛,1-5月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大

2025年07月18日
我国全地形车企业正在群体性崛起 外销火热、内销待释放 春风动力为“领头羊”

我国全地形车企业正在群体性崛起 外销火热、内销待释放 春风动力为“领头羊”

从全球全地形车行业的发展史来看,曾经市场一度是美/日企业的竞争史,不过当下中国企业正后来居上成为行业新势力。纵观2018-2023年的市场格局演变,全球全地形车市场呈现出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2025年07月17日
汽车电机铁芯行业:新能源车多电机趋势带来广阔空间 竞争格局将由分散走向集中

汽车电机铁芯行业:新能源车多电机趋势带来广阔空间 竞争格局将由分散走向集中

电机铁芯是维持电机生命和正常运转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中成本占比较高,达30%。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驱动电机进入发展快车道,带动汽车电机铁芯需求增长。随着多电机成新能源汽车重要发展趋势,汽车电机铁芯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增长空间。

2025年07月17日
我国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突破14% 行业呈“双龙头”格局 中尾部企业竞争态势胶着

我国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突破14% 行业呈“双龙头”格局 中尾部企业竞争态势胶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环卫车行业快速发展,销量从2020年的3629辆跃升至2024年的9709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89%。进入2025年后,这一增长势头更加强劲,1-5月累计销量已达4697辆,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长超过70%。与此同时,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也不断攀升,由2020年的3.18%快速提升至2025年1

2025年07月15日
高阶智驾渗透下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行业持续扩张 海外厂商占主导 中国企业正崛起

高阶智驾渗透下全球车载摄像头模组行业持续扩张 海外厂商占主导 中国企业正崛起

在技术升级与市场普及的双轮驱动下,高阶智驾渗透率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需求随之快速增多。根据预测,2022-2030年,L2+(城区NOA)渗透率将由0.8%提升至25%,L2+(高速NOA)渗透率将由0.8%提升至55%。

2025年07月10日
地方政策与DeepSeek驱动我国智能驾驶正迈向高阶市场 未来有望标配在15万左右车型

地方政策与DeepSeek驱动我国智能驾驶正迈向高阶市场 未来有望标配在15万左右车型

智能驾驶是指汽车通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讯模块等设备,实现协助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甚至完全代替驾驶员实现无人驾驶的功能。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集大成者,是下一个万亿级大赛道。当下,智驾技术正逐渐成为中国日常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渗透率超五成,乘用

2025年07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