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梅屿乡政府和当地村委会主动在土地流转中担当“红娘”角色,破解了土地流转中的难题。更可喜的是,在乡政府牵头下,梅屿乡建立起专业蔬菜合作社,合作社也来巧当“红娘”,为种植户和市场牵线搭桥,品牌化的效益农业初显成效。
政府“做媒”流转土地
记者在梅屿乡马中村和外三甲村的瑞安市农业科技特色基地看到,90多个连片蔬菜大棚标准划一,大棚内郁郁葱葱,反季节种植的番茄、黄瓜等蔬菜挂满果实。每个大棚除长、宽、高等标准统一外,大棚内还统一配备了灭虫灯、滴灌等辅助工具和设施,大棚外的水渠清澈见底,还能看到有小鱼游动。
梅屿乡马中村村委会主任洪万雁告诉记者,2003年开始,因建设市级蔬菜基地需要,村委会主动将村民不愿耕种的土地进行流转。随后,村委会牵头,政府补贴,新建了这一批标准蔬菜大棚,再由村民和种菜大户根据能力承租大棚种植蔬菜。
洪万雁还说,因大棚建设投入一般5年出收益,因此,当初他们在引导农民土地流转的时候,除规定转包时间至少要5至8年外,还引导村民种植番茄、黄瓜等反季节蔬菜,帮助菜农提高收入。
“像马中村这样的标准大棚基地,全乡还有23个。”梅屿乡副乡长胡美锡说,截至去年为止,通过政府和村委会“做媒”,梅屿乡24个行政村流转的耕地达到1094.8亩,占该乡总耕地面积10%多。梅屿乡已形成了5162亩的大棚番茄基地,2130亩的马蹄笋基地,3300亩的沿江蔬菜基地。
专业合作社服务菜农
土地流转了,大棚建起来了,如何保证规模化经营出效益?梅屿乡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
记者了解到,虽然梅屿乡各村的蔬菜大棚是分户经营,但在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串联”下,当地的蔬菜种植实际上已形成规模经营。梅屿乡农办主任陈祠游介绍,在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下,种菜农户要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种子、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经营户其实已经成为蔬菜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工人”。
来自丽水的林祖良一家就是合作社“工人”之一。在马中村承包了11个标准蔬菜大棚的林祖良告诉记者,菜农种植蔬菜,合作社产前、产中都有技术指导,产后的农产品则由合作社统一销售,不愁销路。林祖良说,包括父母在内,自己一家三个主劳力,除掉各种花销,一年能攒下三四万元。因为效益不错,去年他放弃了杭州的工作来和父母一起种菜。
陈祠游介绍说,成为合作社社员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人。“种菜的效益不错,当地一些菜农愿意种菜,村里便将规划整理好的大棚转包给他们。”
品牌和市场两条腿走路
俗话说,菜多“贱”农。同一个地方种菜的人多了,产量激增的结果是价格必然走低。蔬菜合作社如何保障菜农收益?梅屿蔬菜合作社社长黄则强告诉记者,合作社靠的是品牌和市场两条“腿”走路。
黄则强介绍,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就定下品牌和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目前,梅屿乡已建立“强绿”牌番茄和“三马”牌芹菜、黄瓜、“梅尖”牌笋干等三个品牌系统。“强绿”和“三马”这两个品牌已经成功地打入外地市场,每500克“强绿”牌番茄比普通番茄价格高出两毛左右,尤其受上海、杭州、常州等地客户欢迎。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绿色农产品专窗、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并引进温州、瑞安等地超市和大酒店与社员签订购销意向书。“蔬菜还在大棚内,就有经销商进驻收购,销售不愁,菜农的收益也相当不错。”黄则强笑着说。
据统计,去年梅屿乡人均纯收入为4900元,而参加蔬菜合作社的菜农人均收入高达7000多元。
采访中,一农户摘下大棚里的黄瓜请记者品尝,记者接过一根咬了一口,还真不赖,清香中带着甘甜。这位农户自豪地说,不管哪家大棚,里面种的蔬菜瓜果都这么好,因为他们这里是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p#分页标题#e#
因为梅屿乡标准化种植的农产品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周边的乡镇和农户也纷纷加入该乡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成员521名,涉及梅屿、陶山、顺泰、荆谷等7个乡镇的41个行政村,基地辐射面积6500亩,带动农户4500人。
新经验 新启示
怎样在土地流转中做好“红娘”?梅屿乡马中村村委会巧妙地将村民不愿耕种的土地进行流转,然后村委会牵头、政府补贴,新建了标准大棚交由村民和种菜大户承租。而后,梅屿乡建立合作社,为菜农定标准、建品牌、跑市场,规模化后的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自然成了效益农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