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草莓种植深加工行业供需情况:供给市场不断扩大

       草莓被誉为“水果皇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原产南美,后来在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而草莓本身容易腐烂以及保存条件较为苛刻,因此将草莓进行适宜的加工处理才能保存起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草莓相关加工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加工产品也在不断增多。目前草莓除了鲜食以外,还可以加工成速冻草莓、草莓酱、草莓粉、草莓汁等产品。

草莓加工方式及其产品特点一览

加工产品

加工方式

速冻草莓

选用新鲜、无病虫、无损伤、八九成熟的草莓作为原料,并按大小规格分级,不加糖的可将整果直接速冻;若加糖,先将草莓按果重量的17%~25%加入白糖充分拌匀,按定量装入薄膜食品袋内密封好,放在冻结装置内快速冻结形成速冻草莓。速冻草莓的最终质量取决于解冻,在解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色泽变化、汁液流失、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等,这会直接影响速冻草莓的品质,因此采取合适的解冻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速冻草莓的品质很有必要。

草莓酱

草莓酱是果酱中的主要品种,堪称果酱之王。草莓酱制作工艺简单,产品能较好地保持草莓的色、香、味及营养且耐储藏,草莓酱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配方、浓缩、灭菌包装等流程。

草莓粉

将新鲜草莓加工成草莓粉,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加工形式,加工方法主要包括:热风干燥法、微波干燥法、真空冷冻干燥法、膨化干燥法和喷雾干燥法。

草莓汁

草莓汁是以草莓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饮品。草莓汁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草莓预处理、澄清、过滤、灭菌等过程。草莓汁的澄清是草莓汁加工工艺的重要环节,澄清效果会影响草莓汁的品质和货架期。目前常用的果汁澄清方法有自然澄清法、酶解澄清法、壳聚糖澄清法、吸附剂澄清法、超滤微滤澄清法等,在草莓汁澄清过程中主要应用酶解澄清法。

草莓酒

草莓可以通过酒精发酶形成风味独特的草莓酒。草莓酒保留了草莓原有的风味,富含糖、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醇类和酯类等营养成分,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营养,有利人体健康。草莓酒芬芳浓郁,表现出酒类应有的色、香、味,其保质期长,原料利用率高。

草莓罐头

草莓罐头在水果罐头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草莓罐头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料、清洗烫漂、装罐、排气密封、灭菌冷却等流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供给方面,自2012年以来,我国草莓播种面积与产量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草莓播种面积约为12.5万公顷,同比2018年增长4.2%;产量达到327.6万吨,约占全世界草莓产量的三分之一。

2012-2019年我国草莓播种面积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2-2019年我国草莓产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需求方面,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草莓加工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例如草莓酱,草莓酱是由草莓、冰糖、蜂蜜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是果酱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堪称果酱之王,约占果酱的10%。

草莓酱在果酱行业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我国果酱产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果酱产量达到29.63万吨左右,同比增长7.67%。

2014-2020年中国果酱产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果酱销售收入随着产量的增加持续上升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果酱销售收入达到39.89亿元,同比增长18.76%。

2014-2020年中国果酱销售收入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产量与销售收入的增长,我国果酱行业市场也得到扩张。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国果酱市场规模为39.97亿元,同比增长10.26%。

2014-2020年中国果酱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预计未来果酱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一方面相比新鲜水果,果酱既保持鲜果特有的天然风味,还具有保质期长、易保存等特点。而随着消费模式的升级,果酱的市场规模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果酱作为烘焙行业的原材料之一,烘焙业的增长也将带动果酱市场需求。可见在果酱整体市场的带动下,我国草莓酱市场也将随着增长。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草莓种植深加工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现状与发展潜力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30年我国eVTOL产业规模将达到7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将用于景区观光。此外我国在eVTOL领域具有显著的全球竞争力,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

2024年11月21日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近年我国播种面积与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到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3.4亿亩,产量8.29亿吨,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费蔬菜3斤以上。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2019-2023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由不足5000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以上,预计2024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将超65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按照水源不同,观赏鱼可以分为淡水观赏鱼和海水观赏鱼。其中淡水观赏鱼占绝对优势,2023年产值占比达到85.85%;而海水观赏鱼仅占比14.15%。这主要是因为,相比淡水观赏鱼,海水观赏鱼饲养难度较大且饲养成本相对高,对水质、盐度、酸碱度(PH值)等环境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购买海水、海盐以及专业设备,这也使得海水观赏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受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划定、环保治理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紫菜养殖空间受限,自2018年起其养殖面积逐年下降。但其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217658吨,同比增长9.29%。目前,我国紫菜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养殖面积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浙江省产量全国最高。从下游来看,我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相比国外,我国宠物饲料行业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随着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发布,以及宠物数量增加和“它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珍珠养殖行业供需现状:产量回升且以淡水养殖为主 下游需求旺盛

我国珍珠养殖行业供需现状:产量回升且以淡水养殖为主 下游需求旺盛

2016-2020年,我国珍珠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但自2021年起,其产量恢复增长,至2022年同比增长46.66%。养殖方式来看,由于我国淡水珍珠养殖起步早、养殖技术相对成熟,所以我国珍珠养殖以淡水养殖为主,产量占比超过99%。需求端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上“明星效应”和直播带货兴起等因素影响,我国珍珠产品需

2024年11月06日
我国肉牛养殖行业现状分析:供需失衡下市场价格走低 养殖户该如何破局?

我国肉牛养殖行业现状分析:供需失衡下市场价格走低 养殖户该如何破局?

发展肉牛养殖业可以有效地将大量粗饲料、农作物秸秆和食品加工副食品转化为高品质的动物性食品,尤其是动物性蛋白。进入2024年,我国牛肉价格持续走低,截止9月全国平均批发价达61.42元/公斤,与上个月相比小幅增长,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2024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