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态农业涉及整个大农业甚至整个区域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效益往往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滞后)性,仍有相当部分的行政领导和农民还担心生态农业会打乱原来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会损害当地的经济利益,影响自己的政绩或收入。
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淡薄,是思想认识障碍的深层原因。群众中“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很难正确处理全局的、长远的生态效益和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衡量干部政绩时,往往也是多考虑经济效益,少考虑甚至不考虑生态效益。
对世界农业和全球市场经济发展形势认识不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靠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争取出口创汇将越来越艰难。相反,劣质农产品极可能连国内市场也守不住。但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干部群众对此没有危机感,对生态农业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作用知之甚少。
2、资源与环境基础差
长期以来,不少农村人口过多、劳动力过剩,人均自然资源短缺而且浪费严重。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退化严重,草场退化、沙化、沙漠化趋势仍在发展,能源紧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剧,而且农业基础设施差,抗灾力弱,不少地区仍未能走出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破坏—经济社会发展迟缓的恶性循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
3、资金投入缺乏
许多农村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许多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不可能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太多投资,影响了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沼气池等生态农业基础工程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产品生产者补贴等值指数(PSE)长期都是负值,如1994年的PSE值为-10.9%。而一些发达国家1986年PSE值平均为51%,远远高于我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最高的是日本,高达75%。就发展中国家来看,也有一些国家的PSE值为正,如印度、巴西分别为14%和15%。我国是PSE值最低的国家之一。
4、技术与人才短缺
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整体偏低,人口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据有关统计资料,目前农村成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掌握一门以上农科技术的人不多,掌握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更少,许多农民不懂得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的基本知识,滥用而造成污染危害现象仍很严重。还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许多农村素质较好的青壮年大量外流,只剩下素质不高的老人和妇女,与生态农业建设要求不相适应。
5、法规建设和管理滞后障碍
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我国其它领域如城市环保和工业企业环保法制的建设,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许多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而且农业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影响了法规的执行。由于市场经济比较利益的驱动,只有使农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能在市场价值中得到体现,才能真正促使农民自觉自愿地发展生态农业。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