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PEST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生态保护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一、政策环境(P)
       1.国家战略层面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l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法律任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新时期重点加强的国家战略。保护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载体。其建设的政策、资金、法律将更有保障,战略地位必将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而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初作出重要指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2016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规划》提出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强调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规划实施力度。中国自从1956年开始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来,保护区实现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截至2016年5月,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典型生态系统、物种、基因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
       2.相关政策层面
       在管理政策方面,中国保护区一直以来实施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分类型管理、分级管理和交叉监督机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多头管理与机构重叠、责权不明与责权不对等、投人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缺位、权属利益和管理目标相冲突等,在2012年对东北地区保护区政策凋研中,绝大部分的被调查保护区存在上述问题。在资金政策方面,中国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费主要由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安排。受资金投入政策影响保护区建设管理经费不足,制约着保护区保护管理职能发挥。1999年开始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后,对于缓解保护区建设经费不足,加快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制定并逐步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等系列政策文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区建设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基础科学研究和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3.法律法规层面
       中国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保护区管理提供必要法律支撑。各省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地方保护区立法也是中国保护区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国关于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保护区现行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比如立法效力层级低、法出多门、保护区资源产权归属和管理机构执法地位界定不明确等。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背景下,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护区建设面临的重人课题。
       二、经济环境(E)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护区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新常态下,保护区在生态经济系统担负更加重要角色,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贸易、清洁资源供应、带动社区发展等,同时新背景下对保护区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但大多数保护区管理粗放,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根据对中国保护区管理能力现状调查表明:中国保护区在机构建设、人员队伍、资金投入、资源监测、宣传教育、社区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不足:有25.3%的保护区没有建立管理机构,16.8%没有制定明确管理目标,有18.8%的保护区没有对资源进行系统监测,员工高中以下学历占57.5%。保护管理、科研、技术等关键岗位人员匮乏,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总体上,国内保护区依然存在管理较为粗放,机构建设不全,职工队伍专业化素质不高,建没规划不完善,资源本底不清,科研宣教水平较低,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2.经济发展对保护区建设的影响
       2007—2009年中国保护区总面积逐年减少,这与地方政府为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新建大型项目占用保护区土地有直接关系,是中国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问矛盾的集中反应。2013年以来,随着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J。这些经济政策对自然保护区建没与管理变革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地方政府工作重心开始转向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将逐渐减少,管护执法环境不断优化;二是新的经济政策将加大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对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费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三是保护区角色将由单纯自然保护者转变为生态经济服务者,成为生态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核心区不同人类活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来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2015年缓冲区不同人类活动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
 
来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三、社会环境(S)
       1.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

       保护区周边社区指生活在保护区内和与保护区毗邻社区。国内大部分保护区地处贫困边远地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差,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社区居民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占据主导,而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政策又限制当地居民的资源利用,形成矛盾对立,保护管理难度很大。土地权属和资源权属问题是保护区与社区政府和居民冲突焦点,保护区边界不清晰,土地(含自然资源)的管理权与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处理不当,是导致社区与保护区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保护区的保护政策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间也存在一定冲突,当地政府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重在提高当地经济效益,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往往忽略自然资源保护,进而造成保护区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周边社区环境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实施生态补偿和劳动力转移等相关政策,保护区周边社区社会环境正在变化,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发展的矛盾逐步缓解。一是社区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周边社区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城镇化建设影响,偏远山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其次是劳动力转移影响,大部分的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就业、求学。二是保护区管护压力逐渐减小。随着保护区核心区、重要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的生态移民工作开展,保护区内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保护区保护管理压力相应减轻。三是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和社区参与,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得以有效缓解。例如吉林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引人了社区共管的参与式管理方式,林经矛盾、林牧矛盾、林农矛盾、林企矛盾、林旅矛盾明显减少,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项目,收入不断提高。由于受历史因素、政策因素、管理机制、利益驱动等要素的制约,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在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权属问题、资源保护与地方发展冲突等矛盾短时间难以化解,现阶段有效破解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是中国保护区建设管理重要课题。
2013-2015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和规模扩大人类活动数量统计
 
来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报告网数据中心整理
       四、技术环境(T)
       1.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保护区管理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社会各类组织发展与管理方式,当然上述新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也正在产生巨大影响。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提出。随后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迅速发展,应用领域扩展到包括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污染溯源等多个领域。物联网将更加广泛快捷地应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监测、自然灾害预防等。物联网功能对于保护区动态管理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例如在保护对象体内安置传感器,获取到保护对象个体及其所在种群的生存情况,以及未来的全域化监控与管理。云计算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硬件和软件等IT服务的新型信息技术服务模式。云计算可以提高运营效率、促进信息共享、合作和知识交流等。利用云计算管理平台自然保护区将逐步实现远程数据管理、科研监测管理、环境宣传教育远程互动、国际学术交流与联合科研、智慧旅游等功能,为保护区迈向智能化管理是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大数据技术应用不仅在科学研究,在生态监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样具有巨大价值。利用大数据可以帮助发现生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保护区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生态因子和保护对象进行精准监测,准确预测种群结构变化和动物行为,将全面提高保护区监测精确度和研究水平。移动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将颠覆性地改变保护区管理、科研、宣教和社区共建等各项业务,数字化智慧保护区建设成为未来保护区发展必然方向。
       2.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情况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由经验型、粗放型转向科学化、精细型管理的关键推动技术是“3s”技术和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在保护区管理与科研工作中的应用。“3s”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种技术。“3S”技术广泛用于自然保护区资源本底调查、保护规划、保护对象科研监测、数据库管理等,为提高保护区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3S”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构建基于“3s”技术的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将GIS与OA(办公自动化)、MIS(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建立保护区完整数据库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决策与管理系统以及综合服务系统。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到PC端互联网平台,保护区的管理实现跨区域、跨国界合作与联合研究。由于中国保护区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基于GIS的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应用范围有限。另外熟悉保护区GIS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相关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数据更新滞后,也是影响数字化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国内保护区的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成海洋经济和传统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超300万平方公里,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产品,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随着国内开始设立休渔期、禁渔期制度,启动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未来,政策将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21世纪以来,各国加快智慧农业布局,我国智慧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快速成长,但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市场具备较大增长空间。我国智慧农业产业链主要由农业数据采集和传感器技术等六部分组成,目前数字平台服务和智慧种植为市场主流。智慧农业企业可分为互联网与科技巨头、垂直领域头部企业、农业创新型企业、传统农业企业四类,多维度

2025年03月26日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目前林业商业模式较多,源于该行业公益属性更强,经济性并不明显,当前国内案例中主要有以下代表性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资源条件,通过创新和优化管理,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025年03月22日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我国生活用纸市场规模连年攀升,厕用卫生纸占比超过50%,消费量稳健,但大部分企业价格与利润却未跟上,其主要原因是供给上的“卡脖子”导致纸企成本上涨。因此,越来越多的生活用纸厂商开始纷纷选择竹纤维和秸秆草,尤其是针对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纸巾原料,大多数为二次回收原材料。此外,作为刚需品有价格优势,作为快消品,各大生活

2025年03月21日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从产量变化来看,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年度间可能存在波动。2022/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115960万吨,同比下降4.65%,USDA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大增,总供应量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显著。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肉鸡行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平均养殖成本和出栏价格均下跌

我国肉鸡行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平均养殖成本和出栏价格均下跌

近年来,我国肉鸡出栏量整体上升,同时其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养殖的肉鸡主要包括白羽肉鸡、黄羽肉鸡与小型白羽肉鸡。其中,白羽肉鸡是我国肉鸡养殖第一大品种,近年来其出栏量和出栏量在肉鸡市场中的占比均呈现整体上升态势;而黄羽肉鸡出栏量和出栏量占比持续下滑。值得一提的是,受玉米和豆粕平均价格下跌影响,我国肉鸡饲料平均价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玉米行业发展现状:播种面积、产量上升 但收购价、市场价震荡下行

我国玉米行业发展现状:播种面积、产量上升 但收购价、市场价震荡下行

目前,玉米已发展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和种业市值最大的粮食作物和农作物,且已形成北方春播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夏播玉米主产区、西南山地玉米主产区等6个主产区。近年来,受政策和国内玉米种植意愿提升等因素推动,其播种面积整体上升。同时得益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其产量持续增加。受玉米供需格局总体相对宽松、种植成本下降

2025年03月11日
我国生猪养殖市场分析:数智化成行业转型升级趋势 牧原股份等猪企纷纷布局

我国生猪养殖市场分析:数智化成行业转型升级趋势 牧原股份等猪企纷纷布局

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陆续出台文件,大力推动和扶持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向集约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中提到“力争到2030年畜牧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3%”。

2025年03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