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白羽肉鸡行业发展历程及销量状况分析

         2016 年白羽肉鸡的盈利是结构性调整的结果,利润在产业链内部转移,并未实现全产业链的盈利,因此不可持续,只是反弹,而非反转。 
         
         2013~2014 年的亏损使产业对 2015 年的行情抱有预期,在 2013~2014 年逆势扩产以求在 2015 年翻身。然而,2013 年 154 万套的天量祖代引种在 2015 年集中爆发,行业在 2015年再次陷入深度亏损,此次亏损使行业彻底失去信心,对 2016 年行情不抱任何希望,甚至绝望到把刚刚育成的种鸡卖掉或杀掉。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白羽肉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预测
         
         在 2015 年异常惨烈的去产能之后,迎来了反弹的曙光。2016 年 1~2 月的商品代鸡苗价格全面上扬,叠加 2015 年 1 月和 11 月美法两国相继爆发禽流感导致祖代引种封关,行业错误的把祖代引种受限和商品肉鸡供给短缺划上了等号,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从祖代到商品代的传导过程长达 18 个月之久(从祖代引种传导到父母代鸡苗需要 8-10 个月,从父母代引种传导到商品代鸡苗同样需要 8-10 个月,从商品代鸡苗到商品肉鸡需要42 天)。 
         
         在经历了 2012 年底到 2015 年三季度的持续深度亏损后,2016 年初的价格反弹燃起了产业链各环节扩产的热情,尤其是下游屠宰场、经销商补库存,进一步推动终端肉鸡产品价格上涨;父母代场未雨绸缪,提前透支了未来的补栏计划,向祖代场加大父母代鸡苗的采购量;2015 年提前淘汰种鸡的父母代场看到行情起来后,肠子都悔青了,只好亡羊补牢,通过强制换羽补充产能;甚至于业外资本如饲料、疫苗厂商等也开始加码养殖产能。受到下游父母代场疯狂补栏的刺激,祖代场大量增加父母代鸡苗的供给,导致 2016 年的父母代鸡苗销量不降反增,为 2017 年的灾难性后果埋下伏笔。
         
图表:2013 年至今父母代鸡苗销量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 2016 年 2 到 10 月大量补栏的父母代鸡苗在 8-10 个月后进入产蛋高峰期,也就是从2016 年 11 月开始,大量的商品代鸡苗涌入市场,导致价格急转直下,2017 年全行业再度陷入深度亏损,并一直延续到 2017 年 6 月,在 2016 年 10 月最后一波补栏高峰的父母代鸡苗进入产蛋高峰期,商品代鸡苗的供给终于见顶回落,苗鸡价格迎来了报复性反弹。
         
图表:2018 商品代鸡苗价格居高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6 年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状况,可以说是“羊毛出在了猪身上”!祖代场的暴利来源于父母代场的疯狂补栏导致父母代鸡苗价格暴涨,但赚的钱拿去补了前三年的亏空;父母代场受益于商品代鸡苗价格上涨带来盈利,但却把利润全部拿去补栏高价父母代鸡苗了,养肥了祖代场;在这个过程中,商品肉鸡的价格并未明显上涨,但饲料价格显著下降,商品代场赚了一把种植户的钱。因此 2016 年肉鸡行业的利润只是在各环节之间转移,是内部的流动,而非行业整体的趋势性向好。这是 2015 年产业结构性调整的结果,不具有持续性。由于祖代传导到父母代需要 8~10 个月,大家没有预料到在祖代引种受限的情况下,父母代鸡苗的供应会不降反增,而这种产能的过剩被快速上涨的父母代鸡苗价格所掩盖而并未引起足够的警觉。直到 2016 年底,过剩的供给导致商品代鸡苗和肉鸡价格断崖式下跌,父母代场补栏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压,使得父母代鸡苗价格再度跌入谷底。全行业的集体非理性最终换来了长达 8 个月的持续亏损(2016 年 11 月到 2017 年 6 月)。
         
          2018 年反转是上游向下游传导的实现 
         
         2018 年白羽肉鸡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向好,祖代引种向商品代的传导已经实现。其关键在于父母代存栏和父母代鸡苗销量从 2017 年开始双双掉头向下,并在 2018 年得以延续。
         
图表:2017 年后父母代存栏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图表:2013 年至今父母代鸡苗销量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6 年的疯狂强制换羽在 2018 年难以为继。一方面,随着祖代和父母代存栏基数的下降,换羽的影响大打折扣;其次,受引种断档和父系换羽后性能下降的制约,母系换羽后面临无法配种的尴尬境地;最后,强制换羽后的祖代和父母代健康度下降、疾病增多并导致死淘率上升、产蛋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在 2017 年下半年开始集中爆发,严重打击了产业换羽的积极性。种种迹象表明,2018 年白羽肉鸡行情反转的可能性极大。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C)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自给率不断提高 但部分种子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自给率不断提高 但部分种子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全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超3.0亿亩,总产超7亿吨,总产值超2万亿元,以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约40%的种植业产值。可见蔬菜种子作为蔬菜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农业农村部数据估计,中国蔬菜种子年用量为10万吨,过去五年进口量为9000-10500吨,约占蔬菜种子总用量的10%。

2024年11月22日
我国花生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进出口数量较小

我国花生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进出口数量较小

生产端:我国是全球花生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14%和37%左右),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498万公顷,同比增长6.3%;产量约为1923.07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9%。

2024年11月22日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30年我国eVTOL产业规模将达到7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将用于景区观光。此外我国在eVTOL领域具有显著的全球竞争力,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

2024年11月21日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近年我国播种面积与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到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3.4亿亩,产量8.29亿吨,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费蔬菜3斤以上。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2019-2023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由不足5000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以上,预计2024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将超65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按照水源不同,观赏鱼可以分为淡水观赏鱼和海水观赏鱼。其中淡水观赏鱼占绝对优势,2023年产值占比达到85.85%;而海水观赏鱼仅占比14.15%。这主要是因为,相比淡水观赏鱼,海水观赏鱼饲养难度较大且饲养成本相对高,对水质、盐度、酸碱度(PH值)等环境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购买海水、海盐以及专业设备,这也使得海水观赏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受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划定、环保治理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紫菜养殖空间受限,自2018年起其养殖面积逐年下降。但其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217658吨,同比增长9.29%。目前,我国紫菜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养殖面积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浙江省产量全国最高。从下游来看,我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相比国外,我国宠物饲料行业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随着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发布,以及宠物数量增加和“它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4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