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网讯:
(一)农民容易违约
由于农户过于分散,个体的行为都不确定,分散的单个农民无法应对对接相关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的干预也十分有限。同时,分散农户的逐利心理和淡薄的法律意识使得他们即使与超市签订订单,但面对市场上出现更高的收购价格便难以抵挡诱惑,转而将照单生产的产品卖给出价更高的收购者,从而形成违约。
(二)本地种植成本高导致价格无优势
由于各地市农产品合作社的产品品种还较为单一,产量也较小,规模效益很难产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管理、种植方面存在很多盲点。某些农产品由于本地种植成本高,价格上不具优势,甚至超出了消费者的心理承受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超市宁可舍近求远选择外地农产品。
(三)农超对接门槛高
超市对于进场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但由于采购量巨大,又很难对每批农产品都做到细致的检验。因此,在“农超对接”过程中,超市往往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自身具有相对完善的检测设施和质量监管体系,因而导致“门槛”高。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在农业设施、检测设备以及科研人员方面等软硬件方面都要有较大的投入。
(四)仓储与物流滞后
要发展“农超对接”,超市还需要解决“仓储”与“物流”两大环节。在仓储环节,由于运输距离较远,为了降低成本,一次配送货量必然较大,需要具有合适的场地进行存放,而且这个场地根据农产品仓储的要求可能需要冷藏,同时还要在这个商品的保险期内要把商品卖出去,这也是农超对接非常关键的环节。在物流环节,农超对接过程中,合作社要把商品送到仓库,超市要把商品从仓库配送到相应的销售门店,这个环节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撑。这个冷链是全程的,包括仓储、配送和门店销售过程,而当前浙江省在这两个环节都还比较落后。而鲜活农产品很多属于易耗品,最害怕长途跋涉而影响新鲜度,每年由于远距离和冷链设施物流的不足,鲜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平均大于20%。超市从采购的角度来说,也更愿意就近采购。
(五)消费意识不高
农业基地与超市直接对接,缩短中间环节,是一种解决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过长、过多的理想模式。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农超对接”能够降低连锁超市15%左右的流通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农超”菜品质更优。根据浙江省目前的实际情况,当前消费者大多品牌意识较低,以消费大众菜为主流,对价格波动更为敏感,消费理念的改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