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近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困境多 货损率高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我国生鲜电商发展现状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布局生鲜电商的企业有很多,生鲜电商受冷链物流影响较大。

        生鲜产品电子商务即用电商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生鲜类产品,如新鲜果蔬、生鲜肉类等。

        在新零售的热潮下,因为“冷链”制约而一直发育不良的生鲜业态,成为各大商超和电商的核心竞争板块之一。

        光环背后是各平台的烧钱大战
        “看似红火,但并不赚钱,大部分生鲜电商都在‘烧钱’。”福州一家大型超市相关负责人表示,生鲜产品具有多样性,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的评价有较强的主观性,存在订单少、复购率低的问题。

        曾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平台中盈利者寥寥,有的平台重金投入却持续亏损,有的则处于“半瘫痪”状态或早已销声匿迹。

        2016年以来,美味七七、果实帮等平台先后停业,爱鲜蜂、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也相继被曝出裁员、关店、业务调整等消息。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健表示,生鲜电商物流成本占5%、仓储成本占10%、管理成本占15%、损耗在8%、推广成本在10%以上,尤其是区域生鲜电商成本更高。而生鲜电商的客单价在100元左右,生鲜电商的毛利润不超过30%。

        “有些东西不敢买,万一物流太慢,拿到手就变质甚至烂掉了。”陈小姐是一位白领,平时大部分东西都是网购,但几次购买水果的经历让她对生鲜网购望而却步,“找商家要费不少口舌,浪费时间”。

        “生鲜电商经营起来有很多难点,不仅是因为生鲜产品对供应链、冷链物流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还因为很难与线下的生鲜商家抢市场。”某超市负责人说。

        “生鲜电商几乎每一单都要亏钱,附加值不高的普通水果甚至每单得亏上个几十元。”一名业内人士坦言,损耗大、物流成本高仍是生鲜电商面临的最大难题,生鲜电商的物流损耗普遍在5%~8%,有的甚至超过10%。“生鲜食品的二次包装需要人手,储存需要建冷库,配送需要全程冷链,所以每个环节都是钱。”

        生鲜电商困境多
        相较于服装、日化等品类,生鲜商品的周转速度、刚需性更强。十多年前,在华发展势头不错的家乐福试水生鲜业务——冠军超市,近3000平方米的卖场所售商品有90%是蔬菜、水果、肉类等生鲜食品,其甚至计划在华开40~50家类似门店,并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冠军超市最终因陷入巨额亏损而退场。

        实体店需要租金、人工成本等,而电商则相对节省了很多实体运作成本。盒马鲜生、家乐宝、易果生鲜等一批生鲜电商品牌纷纷涌现。

        不过,生鲜电商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或许比实体店还要多。

        首先,生鲜产品都会面临高货损率问题。不论是果蔬还是海鲜、肉类,这些商品的保鲜期都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商家具有强大的销售能力去快速周转货品,然而这很难控制。而且,在保存、库存管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这些都需要商家承担。

        曾有业者透露,禽蛋类、果蔬类和肉类生鲜商品的货损率从3%~10%不等,非生鲜类产品的货损率远低于这个比例,有些仅千分之几的货损率。

        我们粗略估算一下,如果是进货价2元/斤的蔬菜,在新鲜时可以卖2.5元/斤,一旦不新鲜甚至出现部分烂叶则可能只能卖2.1元/斤了,再滞销则连成本价2元/斤也卖不到,进入亏损状态。

        为了保证新鲜度、减少货损,对生鲜电商的设备和冷链物流要求很高,这也成为第二个困惑业者的难题——如何控制硬件和物流成本。无论是后台储藏仓库的制冷还是全程配送的冷链,生鲜商品要比非生鲜商品的保存成本高很多。

        为了揽客,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大多采取免费送货模式或达到一定消费金额即免运费的策略。生鲜产品的特征要求企业在几个小时内将商品送到买家手中,这就需要家乐宝等业者自建冷链储备、冷链物流车辆及人员等重资产模式运行。

        然而,也有业者不惧顺丰嘿客、天天果园等同行倒下,大胆突进。继接盘美味七七后,上海生鲜电商家乐宝今年3月又接盘菜到啦,今年家乐宝要再购买1000辆冷链车,增招2000名员工。

        第三,生鲜产品与服饰、日用品不同,很多消费者还是习惯到门店自选新鲜商品,实体店的竞争力也不容小觑。

        在线上线下融合的当下,类似盒马鲜生这类商家也并非完全做纯电商,其也开始在上海、宁波、北京有自己的展示门店,增加客户体验感,与实体店争夺客源。除了在上海的7家门店和宁波的1家门店,盒马鲜生即将在北京布局实体店。

        第四大困难则是O2O的线上线下打通,这需要强大的后台体系,比如实时更新的库存情况、出货情况和配送记录等,如果线上生鲜和实体店依旧不打通,大家各自为政地管理着各自的库存和配送,那么生鲜电商的O2O合作则形同虚设。这需要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挑战。

        不要小看“打通后台”这简单的几个字,其背后的技术系统建设、数据掌握、执行力以及理念融合等都非常困难和复杂,目前很多生鲜电商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O2O后台体系打通,而盒马鲜生虽然做到了线上订单和实体门店打通运作的技术,但是开发这样一套体系所耗的成本亦是巨大的。

        上述几方面是让生鲜电商们感到困扰的主要问题,也成为这类商家难以盈利的主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4000多家涉及生鲜业务的电商公司,然而超过90%都处于亏损状态,要改变生鲜电商的困局,或许任重而道远。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肉牛养殖行业陷入成本高企与种源之困 企业应如何降本增效?

我国肉牛养殖行业陷入成本高企与种源之困 企业应如何降本增效?

我国肉牛养殖业因本土品种繁殖周期长、增重速度慢,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养殖成本居高不下。从成本结构拆分看,仔畜费用占比近六成,凸显优质牛源稀缺;饲料成本占比近三成,反映转化率偏低问题突出。面对如此成本结构,企业需从遗传改良、精细喂养、技术赋能等多方面系统应对。

2025年09月17日
我国双胶纸消费展现出较强韧性 但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日益凸显

我国双胶纸消费展现出较强韧性 但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日益凸显

我国双胶纸行业持续扩张产能,2020–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78%,并呈现山东等区域集聚特征。尽管面临“双减”政策推行、出版数字化及电子阅读普及等多重挑战,但我国双胶纸消费仍展现出较强韧性,消费量由2020年的830万吨整体上升至20204年的903万吨。当前,行业产能过剩局面日益凸显,产能利用率由2020年的6

2025年09月08日
政策技术双驱动 我国人工智能+农业正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

政策技术双驱动 我国人工智能+农业正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

人工智能+农业,即人工智能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兴趋势,其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深入推进,不仅能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抓手,更从根本上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底层支撑能力

2025年09月02日
首发“反内卷”倡议! 我国造纸行业产销量增长 市场价格或将持续上涨

首发“反内卷”倡议! 我国造纸行业产销量增长 市场价格或将持续上涨

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及消费量也稳步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500家,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13625万吨,较2023年增长5.09%;消费量13634万吨,较2023年增长 3.56%,人均年消费量为96.83千克(14.08亿人)。2015—2024年,纸及纸板生产量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金针菇产量缩减但出口量增长 龙头企业营收与利润空间萎缩

我国金针菇产量缩减但出口量增长 龙头企业营收与利润空间萎缩

我国工厂化金针菇日产能从2010年的988.9吨增长至2023年的5109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46%。产量则自2020年起逐渐下滑,2023年降至200万吨以下。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我国金针菇市场面临供需失衡局面,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导致产品价格整体下行。在此背景下,行业龙头企业雪榕生物和众兴菌业均遭遇了明显的

2025年08月12日
蛋鸡养殖行业盈利先降后增 存栏量攀升 区域均衡化发展 大型集团话语权增强

蛋鸡养殖行业盈利先降后增 存栏量攀升 区域均衡化发展 大型集团话语权增强

鸡蛋良好的市场需求,激发了蛋鸡养殖方的养殖积极性,推动国内在产蛋鸡存栏量持续攀升。养殖成本下降,盈利逐步提升,是国内在产蛋鸡存栏量增多的另一重要原因。2024年以来,受饲料成本下跌影响,蛋鸡养殖成本持续走低,蛋鸡养殖盈利呈现先降后增的走势。

2025年07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