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历程与市场运营现状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种子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中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种业市场才初步形成并缓慢发展,在当时特殊的内外部环境下,政府控制着种业市场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由于自身种业竞争力较弱并且受特殊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种业市场采取的是封闭的发展模式。但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改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过去政府主导一切、封闭式的种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 世纪90 年代一系列种业政策的出台拉开了种业市场改革的序幕,从此,中国种业市场进入了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21 世纪初,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种业市场的全面开放,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种业市场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种业的历史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种业经历了计划经济“四自一辅”时期、改革开放“四化一供”时期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性“四自一辅”时期(1949-1978),种子工作主要依靠农业合作社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剂,在全国形成了以县级良种场为核心,公社、大队良种场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了农作物良种的繁育和推广速度。

            二是改革开放“四化一供”时期(1979-2000),种子工作逐步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和种子质量标准化,实行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四化一供”标志着种子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是市场化阶段(2001-至今),随着《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各类竞争主体能够平等参与竞争,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 号)发布后,各类种子企业纷纷自主研发或从科研部门购得品种开发经营权,形成品种研发渠道的多元化,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后,有效维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力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审定数量增加,种子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随着 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出台,种子企业作为商业化育种体系核心的地位得到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大幅度提高,鼓励和支持繁育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行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2)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1)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的特点表现为:

            ①种子企业数量下降。根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的《2015 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截至2014 年底,我国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5,064 家,与2013 年相比减少885 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3 家;持省级颁证企业1906 家,同比减少263 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2,975 家,同比减少623 家。自2010 年以来,种子企业数量减少3,636家,合计减幅达41.80%;

            ②种业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根据《2015 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4 年度,全国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639.33 亿元。资产总额1 亿元以上的达到306 家,与2013 年相比增长63 家,其中10 亿元以上(含)的种子企业14 家,5 亿元至10 亿元(含)的17 家,2 亿元至5 亿元(含)的95 家,1 亿元至2 亿元(含)的180 家;

            ③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科技创新速度加快。根据《2015 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2014 年度,规模企业(注册资本≥3,000 万元)科研投入达38.69 亿元,科研投入占种子销售收入的4.87%。同时,2014 年度,企业通过国审品种数为53 个,省审品种数为732 个。其中,企业选育国审玉米品种18 个,所占比例达到62.07%;企业选育水稻品种17 个,所占比例达到36.14%,企业选育品种所占比例较前几年均有所提高。

            ④骨干种子企业逐渐发展成为行业主力。2013 年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56 家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014 年,骨干企业总资产为392.92 亿元,占行业所有种子企业总资产23.99%。骨干企业科研总投入达到12.57 亿元,占行业所有种子企业科研投入总额比例为32.49%。

            2)我国种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但竞争力有限,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截至 2014 年底,我国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为5,064 家,但最大的公司市场份额不到5%。种子销售收入前十强企业收入总额为123.52 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的比例仅为15%。拥有育繁推一体化实力的公司不到100 家,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只是“代繁公司”或者“经销公司”。

            ②企业育种研发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的竞争力。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育种研发都是由国家出资,种子公司只负责销售。虽然市场化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公司仍然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研发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比例都在5%以下,远低于国外10%以上的先进水平。另外,国内主要育种科技资源集中在高校院所,而非企业。科研单位主导的育种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分工合作,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较低等问题。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模式都是购买“品种经营权”,真正具有育种研发能力的较少。

            ③种子定价机制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子定价偏低,与种子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不匹配。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和美国农业部数据,2014 年,我国种子费用在种植总成本中的比例在5%左右,同时期,美国种子费用在种植总成本中比例为15%左右。种子价值与其贡献的不匹配对于种业企业研发和推广良种带来负面的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异宠风口之上我国宠物水族快速崛起 海水观赏类与冷水淡水观赏类是主要饲养类型

异宠风口之上我国宠物水族快速崛起 海水观赏类与冷水淡水观赏类是主要饲养类型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推动,“异宠”饲养作为一种新兴养宠模式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群尝试饲养“异宠”。截至2024年底,我国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所谓“异宠”,是指有别于猫、狗、观赏鱼等的小众宠物品类,涵盖水族、爬行类、啮齿类、鸟类等。目前来看,我国异宠经济正处于风口之上,机遇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成海洋经济和传统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超300万平方公里,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产品,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随着国内开始设立休渔期、禁渔期制度,启动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未来,政策将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21世纪以来,各国加快智慧农业布局,我国智慧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快速成长,但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市场具备较大增长空间。我国智慧农业产业链主要由农业数据采集和传感器技术等六部分组成,目前数字平台服务和智慧种植为市场主流。智慧农业企业可分为互联网与科技巨头、垂直领域头部企业、农业创新型企业、传统农业企业四类,多维度

2025年03月26日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目前林业商业模式较多,源于该行业公益属性更强,经济性并不明显,当前国内案例中主要有以下代表性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资源条件,通过创新和优化管理,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025年03月22日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我国生活用纸市场规模连年攀升,厕用卫生纸占比超过50%,消费量稳健,但大部分企业价格与利润却未跟上,其主要原因是供给上的“卡脖子”导致纸企成本上涨。因此,越来越多的生活用纸厂商开始纷纷选择竹纤维和秸秆草,尤其是针对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纸巾原料,大多数为二次回收原材料。此外,作为刚需品有价格优势,作为快消品,各大生活

2025年03月21日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从产量变化来看,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年度间可能存在波动。2022/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115960万吨,同比下降4.65%,USDA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大增,总供应量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显著。

2025年03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