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种子产业竞争现状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种子行业是处于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行业,对农业稳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欧美发达国家种业较为成熟,形成了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相当完善、颇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我国种业发展起步较晚,商业化体系构建尚不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
世界种业发展经历四个时期:
(1)政府主导时期(1900-1930 年)
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种业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及政策法规约束,种子市场经营极不规范,缺乏监管、市场混乱、研发无序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当时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因素,很多国家不得不由政府出面,釆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开展经营活动。以美国为例,上世纪20 年代美国专门成立了“作物品种改良协会”及配套的“种子认证机构”,负责品种研发和审定工作,一直到20 世纪30年代,美国还一直采用的是品种由州立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育,政府审定、农民购买的经营模式。
(2)立法过渡阶段(1930-1970 年)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对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志着种业市场化进程的开启。这一时期种业市场结束了过去以公立机构为主的经营模式,开始向以私立公司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市场经营主体也由最初的从事种子加工、包装和销售的私人公司逐渐演变成为专业性或地域性的种子公司,一些公司靠销售公共品种起家,也有公司聘用专家,培育新品种或出售亲本材料,后期甚至出现了品种研发、繁育和销售紧密结合起来的“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公司。
(3)垄断经营阶段(1971-1990 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市场垄断为目的的私营种子公司,通过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种研发中心,依靠政府出台的保护品种产权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快扩大市场规模的步伐,并在种业市场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种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依靠自身先进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巩固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并使公司朝集研发、繁育、销售一体化的跨国种业巨头方向发展。
(4)种业全球化阶段(1990 年至今)
随着市场化、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开始于 20 世纪初期的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要代表的全球种子行业,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并进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种业全球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种子产业垄断阶段。这一时期有实力的跨国种业公司掀起了并购的浪潮,进而呈现出跨国种业巨头并存,少数公司占据了国际种业市场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跨国种业巨头集中在少数几个起步早、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等;2)全球排名前十位的种业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寡头地位逐渐形成。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