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国产女性吸收性用品行业品牌营销SWOT 分析(图)


         ( 一) 优势分析

        在生产技术上,近年来中国吸收性卫生用品设备制造水平迅速提高,采用模块化设计,全伺服电动控制,开发一机多用的生产设备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在车速、稳定性、噪声控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使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外国女性吸收性用品虽然具有全球化的资源和品牌,但却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产品设计和全球化品牌营运的一致性,因此不可能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充分地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我国国产女性吸收性用品的优势所在,还有,国产女性吸收性用品在满足我国消费者文化需求和亲近感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图:吸收性卫生用品
资料来源:互联网
        ( 二) 劣势分析

        1. 原材料的稀缺。绒毛浆是卫生巾的核心原料之一,在卫生巾生产成本构成中占有比例相当大。

        但由于受地理气候与植物分布的限制,目前我国卫生巾企业生产用的绒毛浆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

        2015 年我国吸收性卫生用品行业绒毛浆用量约为85 万吨,而国内主要制造商福建腾荣达纸业BCTMP杉木绒毛浆年产能仅4 万吨。

        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核心原料严重依赖于进口,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在设备购置和购买原料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也导致行业新进入者通常难以具备新产品生产等环节所需的大量资金。

        2. 一二线城市的渗透能力低。我国国产女性吸收性用品企业实施的是以分品牌战略为主的营销策略,高中低市场占位,全面覆盖消费者需求,渗透能力强,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三四级市场,渗透深、分销强。但主要优势是在三四线市场,在一二线市场表现弱。以恒安集团为例,有七度空间、安尔乐、安乐三大品牌,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三大品牌分别占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三个品牌中最具品牌力的七度空间,在一线市场的表现也相对较弱。虽然说恒安集团的分销网络覆盖全国,但公司整体对现代通路的投入不足,对现代通路的运营能力弱,需求把握不准,也缺乏专业现代通路操作队伍,尤其在一线市场,弱势更加明显。

        3. 产品的创新能力弱。我国国产女性吸收性用品的创新能力弱于跨国品牌,卫生巾的产品力也相对较弱,产品竞争力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市场表现不足,产品新卖点和新概念少,产品在实际功能上,与跨国品牌还存在着有一定差距。如安尔乐的夜用卫生巾与苏菲相比,弱点明显,安尔乐的防漏产品与护舒宝相比,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 三) 机会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女性经济正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隐形发动机”。女性在家庭之中往往充当消费的决策者的角色,具有强大的购买力。根据数据,中国女性卫生用品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遥遥领先于二、三位的俄罗斯( 2%) 和巴西( 0. 8%) 。

        随着我国女性可支配收入增多以及女性卫生知识的普及,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市场将成为未来卫生巾企业重要的战略性市场。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用户群体,需求更趋于高端化和个性化,消费潜力巨大。抓住和拓展这一部分消费者,培养中高端消费人群,将有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农村乡镇市场一直是卫生巾消费的潜力市场,并且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等扶农政策的实行,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而且相对来说竞争较弱,再加上城市卫生巾市场已基本趋于饱和,所以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利基市场。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中低价位的产品在农村市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品牌还可以继续向下延伸,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品牌可以依据自身的品牌优势,提升产品质量,保持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在农村市场形成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培养潜在忠诚顾客。

        ( 四) 威胁分析

        外资品牌长期占据着中高端消费市场,产品质量稳定,资金雄厚,广告投放多,市场推广力度大,在一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随着与外资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内卫生巾企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国际原料上涨、技术快速更新,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

        另一方面,由于产品标准相较于产品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产品不见得就绝对安全,因此卫生巾生产企业需要时刻提高警惕。

        例如2014 年媒体曝光的卫生巾荧光剂事件,按照GB /T8939-2008《卫生巾( 含卫生护垫) 》标准检测很可能是合格的,但是由于荧光剂对人体存在危害,一时间在消费者中掀起轩然大波,使一些企业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受损。

        以恒安集团为例,我国内资高端品牌发力,如国内的ABC,在高中低端三个档次直接竞争。近几年销售规模增长快速,逐步从地方性品牌进入全国性品牌阵营。在一线市场的市场地位高于恒安品牌,目前ABC 的品牌已在高端市场形成较高品牌知名度,随着现代通路向二三线市场的渗透,ABC 可利用其现有与连锁超市和卖场合作的渠道模式进一步扩张市场覆盖。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自给率不断提高 但部分种子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自给率不断提高 但部分种子仍存在“卡脖子”现象

全国蔬菜常年种植面积超3.0亿亩,总产超7亿吨,总产值超2万亿元,以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约40%的种植业产值。可见蔬菜种子作为蔬菜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农业农村部数据估计,中国蔬菜种子年用量为10万吨,过去五年进口量为9000-10500吨,约占蔬菜种子总用量的10%。

2024年11月22日
我国花生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进出口数量较小

我国花生行业供需现状分析:市场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进出口数量较小

生产端:我国是全球花生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14%和37%左右),且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498万公顷,同比增长6.3%;产量约为1923.07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9%。

2024年11月22日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万亿低空经济市场即待起飞 我国eVTOL行业迎巨大发展机遇

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30年我国eVTOL产业规模将达到70亿元,其中大部分市场将用于景区观光。此外我国在eVTOL领域具有显著的全球竞争力,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超过50%的份额。

2024年11月21日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我国蔬菜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买全国、卖全国”已成现实

近年我国播种面积与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到2023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3.4亿亩,产量8.29亿吨,年人均占有量588公斤,相当于每人每天消费蔬菜3斤以上。

2024年11月21日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我国肉牛行业已形成四大优势产区 下游牛肉人均消费量提升且进口依赖度提高

2019-2023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由不足5000亿元增长至6000亿元以上,预计2024年我国鲜牛肉市场规模将超65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5%。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我国观赏鱼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且以淡水观赏鱼为主 进出口量均上升

按照水源不同,观赏鱼可以分为淡水观赏鱼和海水观赏鱼。其中淡水观赏鱼占绝对优势,2023年产值占比达到85.85%;而海水观赏鱼仅占比14.15%。这主要是因为,相比淡水观赏鱼,海水观赏鱼饲养难度较大且饲养成本相对高,对水质、盐度、酸碱度(PH值)等环境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购买海水、海盐以及专业设备,这也使得海水观赏

2024年11月15日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我国紫菜养殖行业养殖面积下滑但产量整体上升 产品深加工较为薄弱

受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划定、环保治理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紫菜养殖空间受限,自2018年起其养殖面积逐年下降。但其产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2年达到217658吨,同比增长9.29%。目前,我国紫菜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省、福建省、浙江省等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养殖面积遥遥领先其他省份,而浙江省产量全国最高。从下游来看,我

2024年11月12日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市场尚未形成垄断企业

相比国外,我国宠物饲料行业起步较晚,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随着综合生产力不断增强、《宠物饲料管理办法》《宠物饲料生产企业许可条件》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发布,以及宠物数量增加和“它经济”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宠物饲料行业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24年11月0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