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生猪行业发展态势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我国生猪行业上游行业主要为饲料供应商,下游行业为肉制品企业和终端消费者。
我国生猪产业链示意图
一、上游产业
我国生猪饲料工业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生猪饲料行业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生猪饲料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生猪饲料工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1991年生猪饲料总产量达到3,57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饲料生产国。2016年,我国生猪饲料总产量达到1亿吨。生猪饲料工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
2.产品质量明显改善
随着生猪生猪饲料工业的发展,我国生猪饲料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猪饲料生产质量取得明显进步。1987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第一次配合生猪饲料产品质量全国抽查,样品合格率仅为20%。1990年、1995年、1998年、1999年进行的配合生猪饲料产品质量四次全国统检,抽样合格率分别为59.70%、62.00%、89.70%和95.70%。自2001年以来,全国配合生猪饲料历次抽检合格率均在95%以上。2010年下半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检配合生猪饲料1,157批次,合格率高达97.57%。
3.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从产品配方分类而言,1998-2014年,我国预混料、浓缩料、配合料的产量比为1:3.5:26.4。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升,配合料占饲料总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浓缩料市场份额遭受挤压,预混料比重则相对稳定。
随着配合生猪饲料的普及,生猪饲料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逐渐被人们认知,生猪饲料生产企业不断涌现,整个生猪饲料行业呈现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的完全竞争格局。2016年,全国各经济类型生猪饲料企业共计14,079家,单个企业年均生猪饲料产量仅为1.37万吨。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及下游养殖业的周期性波动使得生猪饲料行业利润水平较低。生猪饲料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规模化生产、品牌营销、区域性销售以及精细化成本控制来维持企业的生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人们对小麦、大米等口粮的需求量越来越小,而对肉、蛋、奶等动物产品需求量则越来越大。生猪饲料作为生猪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得益于猪肉类产品的消费增长而获得巨大发展空间。
二、下游产业
我国生猪消费下游产业主要为各肉制品企业和终端消费人群。虽然中国的猪肉产量过往一直稳定增加,但猪肉供求缺口一直存在。中国城市居民的人均年度猪肉消费量保持稳定,分别由2005年的约20.2公斤变为2016年的约20.8公斤,是由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及消费模式的演变所致。
根据屠宰后所采用的不同冷却工艺标准,猪肉包括三大类,即热鲜肉、冷鲜肉及冷冻肉。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热鲜肉产品占猪肉消费的大部分。然而,由于消费者对安全及高质量的猪肉产品需求提高,越来越偏好在现代零售商购物,近年来,冷鲜肉消费呈快速增长,2016年达近1100万公吨,占猪肉总消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2%增至2016年的20%。同时,热鲜肉消费量占猪肉总消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近89%降至2016年的60%。预计未来会延续类似趋势,冷鲜肉占整体猪肉消费量的比例将不断增加。
中国猪肉向终端消费者销售及分销的渠道包括农贸市场、现代零售商、酒店及餐厅和零售店。2016年,农贸市场在中国猪肉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占市场总量的60%至65%。现代零售商的猪肉产品销售实现强劲增长,由2005年的近300万公吨增至2016年的近1100万公吨。未来,预计现代零售商在猪肉分销中将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农贸市场的重要性将会减弱。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