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甘蔗主要生产省份市场运营现状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甘蔗行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盈利战略分析报告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广西、云南、广东处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省(自治区)。我国的甘蔗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一直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虽然经历了不断的技术变革,但是在甘蔗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致使蔗糖这样的朝阳产业逐步演变成了夕阳产业。

       1.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蔗糖消费大国。目前,我国食糖总产仅次于巴西和印度,其中蔗糖是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占食糖总量的92%以上。当前我国甘蔗主产区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四川、江西、湖北等地,其中,2016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8.15万公顷,云南33.97万公顷,广东16.75万公顷,海南6.19万公顷,4个省(区)总种植面积占全国比例超过90%。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甘蔗生产技术落后,单产及总产较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蔗糖高效栽培技术取得较大的进展,同时糖厂农务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信息化,在生产种植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基础设施落后,品种单一、分散经营,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设施及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等方而仍然制约着蔗糖产业的发展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尽管我国食糖总产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国甘蔗进口量一直很高,国内甘蔗产量并不能满足国内需要,中国甘蔗产业整体处于较低迷的状态。广西甘蔗产量占全国的60%,近十年波动比较大,但是在2012年之后相对比较平稳,云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甘蔗的产量占比相对较少,从2008年以来波动较小并且一直比较稳定。近年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制糖企业连年亏损,主要原因是糖价持续低迷、生产成本上升、食糖进口过量及走私现象严重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

       1.1广西甘蔗产业概况

       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区域。全区有56个县,近2000万农民从事甘蔗种植,占自治区农业总人口的一半,有21个县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糖业税收,在49个贫困县中有36个县靠种植糖料蔗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全国一半以上的糖产量来自于广西,占全国60%。根据统计,在2007/2008榨季以前广西甘蔗的种植面积一直在100万公顷以下,由于甘蔗生产种植技术的进步,2007年以后甘蔗播种面积均在100万公顷以上,在2012,2013年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值,2014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108.15万公顷,比上一年减少了约4%,糖料蔗总产量减幅2%。广西甘蔗生产种植面积一直在一定区间波动并逐步趋于稳定。但是甘蔗的产量从从2007年开始,由于自然灾害、管理落后等多种原因,总产量有一些波动。根据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蔗农种蔗成本高于原料蔗收购价,蔗农收益呈负增长。根据报道,截至2016年3月31日广西开榨糖厂94家(上榨季98家),累计入榨甘蔗4414万吨(上榨季5099万吨),同比减少685万吨;产混合糖497万吨,同比减少119.8万吨;产糖率 11.26%,同比低0.84个百分点;累计销糖199万吨,同比减少96万吨;产销率40.06%,同比下降7.78个百分点[n}。由于糖价的波动,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甘蔗种植面积及产量的波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西甘蔗产业而临着严峻的考验。


 

       1.2云南甘蔗产业概况

       云南是我国第二大蔗区,仅次于广西。云南常年种植甘蔗面积30万公顷左右,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期(1949-1978,年均增长1200hm2)、快速增长期(1979-1999,年均增长11410hm2)、波动增长期(2000-至今)3个阶段。根据分析,2006年种植面积25.15万公顷,2014年种植面积33.97万公顷.增加了8.82万公顷.近十年虽有一定的波动,但却稳步增长。甘蔗总产量与种植面积呈现正相关,甘蔗总产量的增加随种植面积的增加而增加,2000年以后种植面积为波动增长期,因此近十年总产量同样也处于波动增长期。甘蔗单产同样也分为3个阶段:低产波动期(1949-1978,平均单产36.93t/hm2)、高速增长期(1979-1984,年均单产增长量2.99t/hm2)、小幅波动期(1985-2016,平均单产58.13t/hm2)。近十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甘蔗总产量、入榨量、产糖量有较大的波动。截至2016年3月底,全省已有65家糖厂开榨,累计入榨甘蔗1127.66万吨(去年同期入榨1301.63万吨),已产糖136.09万吨(上年同期产糖157.33万吨),已销糖46.14万吨(上年同期销糖56万吨),产销率33.90%(上年同期35.60% ),出糖率12.07%(上年同期12.09%。根据鲁韦坤等指出云南省甘蔗产业仍然处于波动期之中,而云南省甘蔗种植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甘蔗种植的收益使蔗农失去了信心,竞争性经济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取代了甘蔗种植。



       1.3广东甘蔗产业概况

       广东甘蔗主要产区集中于粤西,包括遂溪、雷州、徐闻、廉江、湛江(麻章区)等6个县(市)。广东糖蔗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清远、韶关、江门等市,其中湛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省第一;果蔗主要分布在广州、韶关、湛江、江门、清远、阳江、肇庆、云浮、惠州和茂名等市。果蔗所占比例仅10%左右,并从2010年开始呈现小幅波动并趋于稳定;广东的糖蔗占比90%,占主导地位。广东的甘蔗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的波动都具有相同的趋势,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趋于稳定。截至2016年3月底广东累计入榨蔗量704.62万吨(上制糖期同期榨蔗量861.27 ) ;累计产糖63.09万吨(上制糖期同期79.49万吨);混合出糖率为8.59%;已销糖22.33万吨;工业库存40.76万吨;产销率35.39%。广东省近几年种植成本上升,蔗农失去了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甘蔗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同时收购价格的持续增高,原料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我国甘蔗产业存在的问题

       甘蔗产业是千万蔗农赖以生存的支柱,但是受国际蔗糖的影响蔗糖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通过对甘蔗产业相关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甘蔗产业正遭受严重冲击,蔗农和主要存在以下几方而问题。

       2.1土地经营粗放、土地流转问题多

       目前甘蔗种植大多还是分户经营,蔗田分布比较零散。一方而,个别蔗农通过口头约定的方式流转土地,没有依法办理流转手续,致使蔗农之间的矛盾频发;另一方而,很多蔗农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不愿将土地流转,甚至出现了撂荒、弃耕的情况。

       2.2生产种植成本高

       甘蔗种植成本主要在于地租、运输、肥料、人工等因素。究其原因:机械化程度低,良种更新慢,肥料利用率低,人工成本高,即“三低一高”。特别是肥料农药及人工的成本就占到了60%多。

       2.2.1我国甘蔗种植机械化程度低

       大多数靠传统人工种植、管理和收获,按照1年新植2年宿根平均产量82.St/hm2分摊,甘蔗成本246.36元/[,而澳大利亚甘蔗种植几乎是100%的机械化,甘蔗种植成本在114元/t左右,比我国甘蔗种植成本少一半还要多。

       2.2.2良种更新慢,品种单一

       我国甘蔗种植多数是10年前推广的“ROC”系列品种,其种植而积接近全国的 80%。虽在糖分、单产、总产上都有突破性的提高,但是品种单一,品种退化明显,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2.2.3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施用量盲目增加,一方而,化肥中部分化学物质会被甘蔗吸收并积累,长期的化肥施用不合理会导致甘蔗品质的下降;另一方而,化肥大量浪费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对甘蔗种植产生负而影响。

       2.2.4人工成本高

       我国蔗田地块小、零散,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多数蔗田种收以手工为主,人工成本高。

       2.3受进口食糖影响大

       由于进口食糖的价格优势明显,大量进口食糖流入,致使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糖价频频触底,2014/2015年榨季,绝大部分制糖企业亏损。甘蔗收购价连续三年下调,从每吨500元分别下降到457元和440元,直至2014/2015榨季又下调到400元,蔗农种蔗处于亏损的状态。甘蔗收购价及蔗糖价格的下跌,严重影响了蔗农和蔗企的积极性。

       2.4管理落后,基础设施差

       2.4.1甘蔗栽种管理技术落后

       没有专业的团队帮助蔗农提高甘蔗种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致使甘蔗种植及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甘蔗单产提高迟缓。

       2.4.2基础设施差

       大部分蔗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国甘蔗主产区主要处在气象灾害频发的桂、滇、粤、闽,水利灌排设施落后,蔗田抵御灾害的能力不高。

       2.5精深加工不足,市场竞争力弱

       制糖企业产能扩大,产品精深加工不足,这是众多制糖企业存在的问题。甘蔗加工成本企业控制难,加工品类单一,市场竞争力弱,导致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而相对滞后。

       2.6无切实可行的立法,蔗糖走私猖撅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暂行办法与管理条例,但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立法保障制度,执法力度不够,导致蔗糖走私猖撅;另外,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等原因也使蔗糖走私屡禁不n,对我国糖业价格走势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异宠风口之上我国宠物水族快速崛起 海水观赏类与冷水淡水观赏类是主要饲养类型

异宠风口之上我国宠物水族快速崛起 海水观赏类与冷水淡水观赏类是主要饲养类型

近年来,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和个性化需求的推动,“异宠”饲养作为一种新兴养宠模式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人群尝试饲养“异宠”。截至2024年底,我国有约1707万人饲养“异宠”,市场规模近百亿元。所谓“异宠”,是指有别于猫、狗、观赏鱼等的小众宠物品类,涵盖水族、爬行类、啮齿类、鸟类等。目前来看,我国异宠经济正处于风口之上,机遇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下降 政策利好远洋渔业 养殖面积扩大且模式趋向多样化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稳步提高,成海洋经济和传统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海域辽阔,超300万平方公里,能够提供大量富营养的海洋产品,我国海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随着国内开始设立休渔期、禁渔期制度,启动一系列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措施,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下降,海水养殖面积持续扩大。未来,政策将推动远洋渔业发展,海水养殖发展模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我国智慧农业走向全面推广期 信息化水平将提升 多方“抢食”形成多维度市场格局

21世纪以来,各国加快智慧农业布局,我国智慧农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也快速成长,但信息化水平仍然偏低,市场具备较大增长空间。我国智慧农业产业链主要由农业数据采集和传感器技术等六部分组成,目前数字平台服务和智慧种植为市场主流。智慧农业企业可分为互联网与科技巨头、垂直领域头部企业、农业创新型企业、传统农业企业四类,多维度

2025年03月26日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中国林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 碳交易仍是行业发展最大机遇

目前林业商业模式较多,源于该行业公益属性更强,经济性并不明显,当前国内案例中主要有以下代表性商业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资源条件,通过创新和优化管理,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025年03月22日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供给端“卡脖子”下生活用纸行业厂商成本上涨 下沉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我国生活用纸市场规模连年攀升,厕用卫生纸占比超过50%,消费量稳健,但大部分企业价格与利润却未跟上,其主要原因是供给上的“卡脖子”导致纸企成本上涨。因此,越来越多的生活用纸厂商开始纷纷选择竹纤维和秸秆草,尤其是针对主打中低端市场的纸巾原料,大多数为二次回收原材料。此外,作为刚需品有价格优势,作为快消品,各大生活

2025年03月21日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玉米产量分布集中 中国市场供需规模持续增长

从产量变化来看,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不同年度间可能存在波动。2022/23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为115960万吨,同比下降4.65%,USDA预计2023/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大增,总供应量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显著。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肉鸡行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平均养殖成本和出栏价格均下跌

我国肉鸡行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 平均养殖成本和出栏价格均下跌

近年来,我国肉鸡出栏量整体上升,同时其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养殖的肉鸡主要包括白羽肉鸡、黄羽肉鸡与小型白羽肉鸡。其中,白羽肉鸡是我国肉鸡养殖第一大品种,近年来其出栏量和出栏量在肉鸡市场中的占比均呈现整体上升态势;而黄羽肉鸡出栏量和出栏量占比持续下滑。值得一提的是,受玉米和豆粕平均价格下跌影响,我国肉鸡饲料平均价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玉米行业发展现状:播种面积、产量上升 但收购价、市场价震荡下行

我国玉米行业发展现状:播种面积、产量上升 但收购价、市场价震荡下行

目前,玉米已发展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和种业市值最大的粮食作物和农作物,且已形成北方春播玉米主产区、黄淮海夏播玉米主产区、西南山地玉米主产区等6个主产区。近年来,受政策和国内玉米种植意愿提升等因素推动,其播种面积整体上升。同时得益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其产量持续增加。受玉米供需格局总体相对宽松、种植成本下降

2025年03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